“西兰乌”光缆施工创奇迹——陈启军戎马祁连58

绿拂晓 2024-02-21 09:07:17

作者:陈启军

作者带头开挖缆沟

1994 年,55 师面临接受全军管理工作考察、参加西安到乌鲁木齐的光缆施工、迎接兰州军区后勤工作现场会三大任务。当年师长到国防大学学习深造,时任政委李太忠形象地将其称为三大战役。

常委分工李政委挂帅主抓迎接全军管理工作考察的各项准备,副师长刘广达负责落实后勤现场会的各项准备,参谋长陈启军担任光缆施工总指挥。

最先展开的是光缆施工,上级分配给我师的施工地段东起酒泉市下河清镇,西至安西县桥湾,全长 277.77 公里。具体任务为缆沟开挖、过路顶管、过河截流、布设排雷线、缆沟回填、路由标记六大项。

经 21 集团军上报兰州军区批准,全师出动 3 个团又直属队 3 个营另 2 个连,计划 4 月初进点,用四个月时间完成施工任务。

师从司政后三机关抽调 24 名干部,组成施工指挥部。主要成员有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强、军务科长马岳峰、工兵科长陈金铭、炮兵科长田宗会、保卫科长杨伦、作训科副科长刘丹飞、通信科副科长张俊兴、侦察科参谋方松源、宣传干事高普照、后勤助理员王升文、朱文广、罗书信等。下设指挥组、政工组、后勤组。

按照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要求,在集团军统一组织下,我带领张俊兴副科长,袁林、孙永刚参谋和各团参谋长,于 3 月 15 日至 18 日进入酒泉地区,自东向西对施工地段内的地形、道路、民情以及生活保障与食宿条件,做了详尽的勘察了解,分析研究了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具体问题。紧接着又带领各团参谋长参加了集团军在现地召开的施工协调会,参加军区光缆工程集训暨施工动员大会。听取兰州军区施工总指挥钱树根参谋长的动员讲话、邮电部领导的情况介绍、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课、参观了炮1 旅工程标准试验段等。

4月4日,4个先遣分队进点。师主力部队于4月13日至16日,开进到清水至桥弯一线,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光缆施工。

作者同刘副师长与指挥部部分人员合影。左起马岳峰科长、作者、刘广达副师长、刘志强副主任、张俊兴副科长,后排左起刘丹飞副科长、李中林参谋、打字员、罗书信助理员、高普照干事、胡爱军干事等

师工程指挥部设在嘉峪关市雄关西路市糖烟酒公司。公司经理穆有瑞是一位从新疆军区转业的军转干部,对部队特别有感情,十分热情地欢迎我们进驻他们公司。将办公室和伙房饭堂腾出来让我们使用。

为了及时掌握第一手情况,我乘坐越野车,每天巡视在施工一线,不打招呼地出现在各部队施工现场或驻地,实地了解情况,听取官兵们的意见建议。各施工部队指挥员也都习惯了我的这种指挥方式,随时随地向我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超乎想象。施工地段内的地形地质复杂,多为硬土、砾石、软石、坚石,路由要通过村镇、道路、河流、垃圾场等,全段有 26 处过路顶管、8 处过河截流、1 处坚石开凿工程。施工地段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住宿搭帐篷,照明点马灯,吃水靠拉,洗澡靠擦。又时值春季沙尘频发期,官兵们经常遭遇沙尘袭击,睁不开眼,张不开嘴。

4月初酒泉地区尚未解冻,挖到 40公分深就遇到冻土层,施工进度缓慢。地方政府也没有及时将有关工程赔偿的政策规定传达到沿线基层单位和群众,造成一些地方出现干部群众阻挠部队施工的现象。指挥部及时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让大家献计献策。我总结归纳大家的意见,提出从思想发动、推广师直属队分层开挖法、做好群众工作三个方面入手鼓舞士气,克服困难。

指挥部也加大了对施工的管控和指导力度,完善了工程计划、进度、标准、保障、统计、资料、安全等制度与规定。到 4 月中旬,整个 277.77 公里施工地段便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官兵们的施工积极性空前高涨,工地上彩旗招展,你追我赶。

在松软的土质地段,有人创造了一天开挖 63 米和 72 米的纪录。但在软石和砾石地段施工的官兵,每天早出晚归地干十四五个小时才能开挖 2 米到 4 米,而在坚石地段,执行爆破开凿任务的地爆 1 连 35 名官兵,每天的进度却只有人均 66 厘米。虽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开挖的进度没有可比性,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大家都在挥汗如雨,奋力拼搏,谁也不甘落后。

各级干部深入一线带头干,164 团团长龚聪慧与官兵们一起奋战在软石地段攻坚克难,炮兵团团长李景亮带头跳进漂浮着冰凌的疏勒河截流,163 团团长石军、政委郑万峰带头在赤金峡坚石地段打钎放炮,直工科长党进峰战斗在酒泉东郊散发着沼气的垃圾场施工第一线。单位与单位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广泛开展挑应战。

施工中,各部队发扬战争年代的好传统好作风,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自觉做到不扰民。当年河西老百姓的住房条件还比较差,指挥部要求部队尽量住公房,或利用废旧简易民房。

164 团 3 营清理整修了玉门火车东站早已废弃,类似于地窖的地下蔬菜储存库供官兵们居住,并请我拟了一副对联,贴在门洞的两侧。上联“出关建光缆”,下联“为国做贡献”,横批“一马当先”。

炮兵团则驻扎在原农建师饮马农场废弃的土坯房里,也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官兵们搭建的彩门上。上联“战戈壁斗风沙不畏天寒地冻”,下联“截河流破顽石笑对千难万险”,横批“祁连为伍”。

指挥部的施工简报,各团的战地报,在施工中发挥了思想发动、鼓舞士气与经验交流的积极作用。4月 20 日,在兰州军区光缆施工电话会议上,通信兵部司来义部长代表军区通报表扬 55 师进度快、质量好。5 月 9 日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工程四局王局长到我师地段检查时,十分惊讶地发现我们的任务接近尾声。他激动地说:“完全没有想到在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官兵们干劲这样大、施工速度这样快、工程质量这样好,可以说是创造了人类通信工程史上的奇迹。”他的奇迹说,之后又得到了前来我师慰问的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夏银安局长、总参通信兵部陈有庆政委不约而同的肯定。

李太忠政委在施工现地把这种创造奇迹的精神称为“9311 精神”。我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 9311 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计得失的牺牲奉献精神;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顽强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积极奋进的团结进取精神;不等不靠,以我为主克服困难的无所畏惧精神。”

作者陪同李政委与163团部分官兵赤金峡工地合影。中为李太忠政委、往右为作者、二团政治处主任陈峰,往左为师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强、团长石军、军务科长马岳锋

从“5·1”劳动节开始,张掖、酒泉、嘉峪关各级各方面的工作组和慰问团接踵而至。最高级别的是由夏银安局长和陈有庆政委率领的国务院慰问团。慰问团的领导目睹官兵们不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战天斗地的情景,无不为之感叹。

当嘉峪关市慰问团来到嘉峪关滩164团工地时,适逢炊事班送饭到工地,一位政协的女同志揭开锅盖想看看官兵们的饭菜质量,此时突然刮来一阵风,给汤面条锅里吹进一层沙土,弄得那位同志很难为情。谁知一位班长顺手操起勺子在锅里一搅,便给大家往碗里盛,看着官兵们吃得香甜的样子,慰问团的同志们一个个眼眶里噙满泪水不忍看下去。他们哪里知道,施工中这样的情况,不光今天才出现。

5月12 日,国务院慰问团在兰州军区通信兵部领导和 21 集团军郑守增军长陪同下,在嘉峪关听取我的汇报时,深深地被官兵们不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克服千难万险的奉献精神所打动,满座皆泪。

随后慰问团一行顶着风沙来到163团赤金峡施工现场,亲眼看到官兵们在风沙中挥汗如雨开挖缆沟的场面时,再一次被55师官兵顽强拼搏的“9311 精神”所打动。陈有庆将军吩咐身边工作人员拿来笔墨,让团长石军和政委郑万峰扯开一面红旗,奋笔疾书:“英雄的团队, 光辉的业绩”。

在全体施工部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师原定7月底完成的任务,5月 17 日便全线贯通,提前了 74 天。各施工部队于 5 月 18日撤回营房,成为当年参与“西兰乌”光缆施工部队中第一个完成任务的师级单位。这种快上、快干、快撤的战斗精神和作风,受到总部、国家邮电部和兰州军区的高度赞扬,集团军专此给师发来贺电。兰州军区给师炮兵团荣记集体三等功,163 团 3 营、164团1营、师直地爆1连,163团团长石军、1营营长刘军学等一批单位和个人立功,我本人受到兰州军区通令嘉奖,荣登《人民军队报》“9311”施工表彰通报。

锁阳城的故事

想起光缆施工中,一些官兵在戈壁滩挖到锁阳,高兴得手舞足蹈,说要拿回去赠送亲朋好友的情景,就不由得使我联想到锁阳城的故事。

锁阳城就在我后来工作的酒泉市安西县境内,原先叫苦峪城。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命太子李智和薛仁贵征西时,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的军队围困于苦峪城,粮尽待援。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将士们挖到一种红萝卜状的植物,当作野菜煮着吃,居然渡过难关,坚持到程咬金的援军到达,成功解围。当薛仁贵得知救命的野菜叫锁阳时,便将苦峪城更名为锁阳城。

锁阳城历经风雨,如今只在荒滩留下遗址。虽然如此,其名气却经久不衰,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慕名前来探访者络绎不绝。我因地利之便,曾多次到访。

站在墙头俯瞰四周,映入眼帘的,便是 9 米高、5 米厚、南北长 470 米、东西宽 430 米的城墙轮廓。城内堆积的长满红柳的沙丘,破碎的瓦砾,以及残垣断壁依稀可辨,几处外城尚未完全发掘。可以想见,昔日锁阳城高大宏伟、星城拱卫、壁垒森严之气势与威严。

1992年赵朴初到锁阳城考察,被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打动,有感而发地写下赞誉诗句:“安西一路树荫荫,留得瓜州作别名,济润焦枯生万物,西来始识雪山尊。”可见锁阳城不仅发挥着重要的军事防御和信息传递作用,同时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历经漫长的朝代更替,见证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历史的兴衰变化。

关于锁阳城的历史起源,众说纷纭,有说始于汉,兴于唐的,也有说始于隋,兴于唐的。究竟始、兴、衰于何时,那是历史学家们的事,我们无须细究。它是河西通往西域的重要纽带、古“丝绸之路”上的军事重镇,则是不争的事实。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连接内地与边疆的交通大动脉,也是连接我国与中亚、东欧的唯一通道。这样一个重要的商贸通道,自然也成为屯兵设防的军事长廊。自汉武帝起,历代王朝对防守河西走廊都十分重视。自西向东,围绕玉门关、焉支山、乌鞘岭三大战略要地,在星星峡、石宝城、马鬃山、阳关、锁阳城、嘉峪关、古浪峡等军事要地修关设卡,节节扼守。西汉大将军卫青、霍去病通过著名的“河西之战”,击败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功勋盖世;大清名将阿贵、左宗棠,经营走廊,进军新疆,扩疆固土,留下“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赞誉,名垂青史。

当年西路军将士血战河西,英勇悲壮;解放战争中,一野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沿河西走廊直逼迪化,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可见河西走廊,在数千年古往今来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怎样的战略地位,演绎着怎样的历史大剧。

我站在锁阳城遗址遥思遐想,仿佛穿越时空,见证薛仁贵的军队固守待援,靠锁阳救命夺取胜利的那一刻,耳闻目睹“旌旗猎猎,战马嘶鸣”的战斗场面。

如今,河西走廊依然是内地连接新疆和青藏的交通大动脉。“一带一路”的重要通道,有人将其称为“陆上马六甲海峡”。其战略地位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锁阳,并非因锁阳城而出名,相反却是城因锁阳而走红。锁阳本是寄生植物,生长在我国西北广袤的戈壁沙漠地区,也称沙漠人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河西老百姓管它叫不老药。具有强筋壮骨,补肾壮阳的功效。鲜嫩的锁阳可煮粥、炖汤、蒸焖饭,干锁阳则可泡酒、冲茶、入药或加工成锁阳咖啡。

我喜欢锁阳的生长习性。它不畏风雪严寒、沙漠干旱,不惧荆棘丛生、土质坚硬;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条件多么恶劣,它都能蓄势待发,锐不可当。每当冬去春来,便会一举破土而出,探出深红色的头。

常言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殊不知锁阳比鸭更早知。每年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深藏于大漠戈壁的锁阳就开始萌动了。河西群众有采挖锁阳蒸焖饭吃的习惯,每到这个季节,人们便拎着篮子,手拿铁锹,走进荒野采挖锁阳。坚硬的路旁、干燥的沙包等一些看上去不可能有生命迹象的地方,只要发现有不规则的土包鼓起,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正是锁阳生长的地方,往下挖必有收获。

记得2003年春节刚过,我陪同兰州军区宋才文副司令员到安西视察,工作之余首长慕名要去锁阳城看看。他因长期在广州战区工作,从未见到锁阳长得什么样,转完锁阳城后,突然提出想见识见识锁阳。但这个季节,安西的大地还没有完全解冻,能不能采挖到锁阳,一起陪同的武装部同志没有把握。

我在河西工作了几十年,演习训练之余,在不少地方都采挖过锁阳,吃过锁阳焖饭,喝过锁阳酒和锁阳咖啡,对锁阳的生长过程和习性,略知一二。凭经验感到这个时候应该能够找到生长锁阳的地方。我同首长当年是两个不同战区作训出身的干部,是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一边笑着说“首长是贵人,锁阳不敢不露面”,一边吩咐随行的同志从车上拿来自备的小十字镐,开始找寻。

最后还是我陪同首长在一处坚硬的路边发现有鼓起的土包,断定下边有锁阳,便照准在鼓包处往下挖。宋副司令员将信将疑地瞪大眼睛看着下挖的地方,瞬间便见深红鲜嫩的锁阳露头,再下挖便整个将这一窝四五根相连的锁阳挖了出来,首长得以大饱眼福,高兴地连声说:“老陈真是吉人吉言,吉人吉言呀!”

我连忙说:“哪里!哪里!还是首长自己带来的好运。”

这时,首长突然问我:你老陈在河西当兵几十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想了想回答说:在河西当兵的人,同祁连为伍,肩负防守河西走廊数千年钢铁屏障,筑牢大西北半壁江山的历史责任。

他说,这里艰苦呀!我得好好向你们学习。

我接着说,苦算什么?官兵们都习惯了。要像锁阳那样,不怕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乐为祖国站岗放哨。边陲安宁,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才是我们军人的最大幸福。

首长满意地笑了。

(未完待续)

0 阅读:8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