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治军有方,更是一位百战英雄,感念我的老团长魏宝锁

绿拂晓 2024-02-19 05:28:32

作者:陈启军

作者和老团长魏宝锁

当我第三次回到平原堡,担任重新恢复建制的165团团长,面对百废待兴的营房综合整治时,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以团为家的老团长魏宝锁老首长的身影。

当年部队移防平原堡修建营房时,遇到了地皮、经费、技术三大难题。作为一团之长,他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知难而上。当时平原堡虽然到处都是戈壁滩,但土地都有主,不能说占就占。为此,他带人跑遍这里的角角落落,了解到铁路以北河西建委和农建13师的土地,省物资局在砖瓦厂东南的土地可资征用。便通过正式渠道上报,最终批下四块共 3000 多亩营房建设用地。

关于经费问题,上级下拨的经费每平方米只有28元,本身就有缺口,加之大量的附属设施等配套资金也没有着落。怎么办呢?老团长有句名言:“天上不会掉馅饼,靠谁也不如靠自己。”

团派出四个连到平原堡砖瓦厂当小工,换取砖瓦厂为我们提供营建所需的砖瓦土坯。派出一个连在祁连山烧石灰,一个连在黑河河滩筛砂石,成立运输队、维修队、打井队。凡自己能干的事,就自己动手。盖房子除请必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工外,主要也靠军工自建,小工全由连队派出。同时,还组织官兵打营区围墙,进度最快的连队创造出一天打 70 堵墙的纪录,很快圈起四个营区。

至于技术问题就更好办了,他要求官兵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干中增长才干,学会营建本领。记得当时从三机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营建施工指挥部,他亲自担任总指挥。我们作训股的主力参谋毛兆丰、宋品文、陈永哲都成了指挥部成员,夏天总是头戴草帽,手拿卷尺和测距仪准时出现在建设工地。类似于测地、监工、质检等通过学习培训可以掌握的技术,大都由部队官兵担负。

经近三年艰苦奋斗,最终建成 1、2、3 营各一个营区,团机关带团直属队和后勤保障分队一个营区的正规营区,奠定了165 团前进和发展的基础。这固然是全团官兵共同奋斗的结果,但老团长当记头功。

当年在平原堡安营,不光修建办公住宿用房和打围墙。还要完成打井,修建简易礼堂、作坊(后来的生活服务中心)、澡堂、靶场、战术场、营区道路,植树绿化等配套设施。

老团长上至军区和军,下到左邻右舍,到处寻求支持和帮助。记得张掖供电局当时看上了部队靶场边一块地想办农场,找到魏团长协商,魏说军队土地使用权在上边。同时抓住机会,请求供电局投资数万元架通水文队到靶场 4 公里的高压输电线,支援靶场建设。

1989年我为营房综合整治到军区后勤部跑经费,申请军需、医疗等物资时,有一位二级部的老部长和我开玩笑说:“在你身上我们又看到了当年魏团长的影子。”谁说不是呢?其实老团长就是我的师傅,不仅教会我组织训练、演习的方法,还在我代理连长和担任营长、团长时传授管理和治军的经验。我身上岂止光有他的影子,就连走的路子都十分相似。

营房综合整治时,我们及时请回老团长和营房部原部长申金生当顾问,还是按老团长的老办法解决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像派兵自己烧石灰、筛砂石、给施工队当小工、拣拾废旧砖瓦、成立运输队、维修队等,全都是老团长当年经验和办法的复制。

老团长自1946年参军来到165团(4 纵 12 旅 36 团),一干就是34年,先后担任连长10 年,营长10年,团长10年。他有一句165团官兵人尽皆知的口头禅:“要以团为家,爱团如家,建团像家。”

自从我到部队认识他那一天起,营区里一天到晚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团里发生的大小事情,都逃脱不了他的视线。哪个连战士的家属夜里从火车站接回来没地方住,哪个连的水龙头坏了,哪个连的生产工具雨淋了,哪个连的猪跑出来啦,哪个连的菜地跑水了,哪个连的马拉到马路上了……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这不就是他经常要求干部做到的“脑勤、腿勤、眼勤、嘴勤”吗?

老团长以团为家,爱团如家,建团像家,是注入他血液,流淌在他全身每个细胞的基因。他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个家操心,为这个家着想,总想着法子把这个家建设好。

记得 1976 年山丹野猫山实弹演习时,上级从东北佳木斯发来几车皮红松和樟子松,用来搭建指挥所、掩蔽部和人员掩体。老团长看着一根根又粗又直,中间锯开才能装上车的优质木料,向来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他,怎能忍心将它用去盖掩体呢?他立即联系副团长和后勤处长,让他们抓紧时间上报采伐一批成材的病害杨树,从平原堡到山丹间各火车站联系废弃的铁道枕木,以最快的速度拉到演习场保障演习使用,将好木料换回去给战士们做饭桌和凳子。后来,全团 22 个伙食单位的食堂全部用上了这批木料制作的崭新饭桌和凳子。老团长看在眼里,笑在心里,好像他自己家里添置了新家具一样开心。

老团长粗中有细,自己没有读下多少书,却懂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发现选拔人才、大力培养使用人才。凡是训练尖子、技术能手、管理标兵、养殖模范、文体骨干、文人秀才,必将受到他的器重。他手下人才济济,很多人都成为部队建设的骨干,有的转业复员地方后,也干出骄人成绩。老团长经常如数家珍,为之骄傲。难道这不是他常说的“什么干部带什么兵,强将手下无弱兵吗?”

老团长还是一个坚持工作高标准,不干则已,干就干好,勇于站排头,扛红旗,永不言败,重视团队荣誉的人。1973 年他带队参加师基层干部集训,为了在拔河比赛中胜出,他让人将拔河绳的一头绑在比碗口还要粗的树上,另一头让大家反复练习拉的力量和技巧,将树摇晃得活不旺不说,光拔河绳就拉断了好几条。最终的比赛结果可想而知,根本就没有抗衡的对手。

也是在这次集训中,训练任务那么重他还牵挂着团史编写,在师机关借了两间房子,让我和李敦毅、蒋遂民三人团史编写小组搬过去,他几乎每天都跑来检查。同时又给参加集训的陈杰参谋讲述攻打山皇寨和蔡家沟的战斗经过,让他整理成战例给学员讲述,并收录在战史中。

还有一次是代号“挺进”的团篮球队突然接到通知,要参加上级举行的篮球比赛,球队打算换上崭新的队服出现在赛场,但时间太紧,苦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无法按时印制出来。只见老团长闻信赶到,笑呵呵地连声说:“好办!好办!印不成咱们就绣出来,比它印的更好。”随即叫来俱乐部主任和特务连指导员,明确由球队提供队员号码、颜色和所需的针线,俱乐部按要求写出“挺进”队名和号码,特务连组织动员正在接受军训的兰州大学女大学生,按时保质保量绣出篮球队队服。大家为之犯难的事情,到了他那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据杨志成、陈杰等老同志回忆。1978 年团里尖子兵参加师军事尖子竞赛,夺得五项中的四项第一,他亲自赶到师部礼堂观看颁发奖旗仪式,亲自组织部队夹道欢迎领队兼教练陈杰股长带领的尖子代表队胜利归来。5 连是军师多年的先训连,老团长常年在五连蹲点,不仅使五连在军建制连比武竞赛中取得第一名,而且摸索总结出戈壁沙漠地反空降作战的隐蔽伪装方法,夜间三种情况下概略瞄准抵近射击的方法要领。

1975 年 19 军召开现场会,推广了这些经验和做法。同时 1976 年山丹野猫山实弹战术演习、1979 年甘浚南山演习等,都在军和兰州军区出名挂号。

这就是我们的老团长。他爱团如家的情结和心血到了什么程度,通过平时这些信手拈来的一桩桩、一件件小故事,你就可想而知了。他担任团长的 10 年,是 165 团各项工作最为活跃,大量经验和人才涌现的 10 年,也是 165 团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团先后获得“全军武器装备管理先进团”“全军植树造林红旗单位”“全军营产管理先进单位”“全军被装管理先进团”。团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机关也分别受到 19 军和兰州军区表彰。

老团长即使后来离开了165团,以至离职休养后,仍不忘老部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连做梦都和大家在一起。他离休后多次回老部队讲传统,帮助指导部队训练管理,营建施工,植树造林,种植养殖,对新一代官兵进行传帮带。

1989年他回团帮我们营房综合整治,指导养猪种菜时,听到一些学生官议论“种菜不如买菜,养猪不如买肉”。他敏感地意识到搞好农副业生产,不仅要教会方法,更要讲好传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索性搬到生活服务中心,集中精力具体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和养猪种菜,被大家戏称为“165 团编外生产办”。他不仅举办养猪种菜骨干培训班,请来兽医农科技术人员给大家传授技术,还为官兵讲传统,忆历史。后来165团养猪种菜成了气候,自产蔬菜供大于求,以至集团军裴军长检查工作时指出,要以销定产,不能盲目生产。集团军和兰州军区先后在我团召开了农副业生产现场会,并受到来团检查工作的总后司令部首长称赞。

我心里明白,能有这样的成绩,与老团长和各级首长的传帮带分不开。平原堡在一代代 165 团官兵心目中留下了永恒的美好记忆,很多标志性的东西都有老团长为之付出的心血。每天一个个连队跑操通过的800米林荫大道,炊事班采购肉、蛋、豆腐、粉条、酱油醋的生活服务中心,设施配套齐全、环境舒适优美的营区等,都留下了老团长为之奋斗的脚印。作为后来人,我既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慨,也感受到发扬光大老团长以团为家精神,使这些好传统、好作风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历史责任。

老团长不仅治军有方,更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百战英雄。他经历过解放战争、陕南剿匪、甘青平叛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考验。先后参加战役战斗百余次,多次担任尖兵班长,突击队长。

1947年在临猗县嵋阳镇歼灭胡宗南“王牌御林军”10 师 28 团的战斗中,他奋勇杀敌,不怕牺牲,成为所在“大功八连”7 名幸存者之一。解放战争中他三次荣立大功,五次荣立小功,出席了上级的英模大会,在战火中从士兵成长为连长。1951 年陕南剿匪中,他担任武工队队长,只身与土匪头子陈志贤谈判,指挥武工队活捉“川陕甘剿共救国军副总司令”罗友仁,荣立一等功,陕南军区授予他乙级剿匪英雄,光荣地出席了 19 军兼陕南军区英模大会。1958 年青南平叛中,他担任 5 连连长,击毙叛匪头子“反共救国军”副总司令韩乙努。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他担任 3 营副营长,率领 8 连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邦岗江寺阻击任务。

老首长居功不傲,离休后还不断关注老部队建设,发挥余热。即使到了耄耋之年,还让女儿玉萍陪伴回到部队,对新一代官兵传帮带。同时不顾年事高迈,以超人的毅力,用八年时间历尽艰辛写出 15 万字的回忆录《脚印》。他的事迹曾被《人民军队报》《老战士》杂志刊登。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一个老兵坚定的理想信念,旺盛的革命斗志,高尚的思想品德,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奋斗精神。正如兰州军区原副政委李宝祥中将在《脚印》一书序中对他的评价:“沙场征战勇,建军奉献多,解甲不卸鞍,笔耕创业歌。”

我和老团长从 1970 年认识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了,在我从战士一步步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都没离开过老团长的培养教育。后来调酒泉军分区工作,他还千里迢迢从西安赶来看望指导。他是对我有知遇之恩,培养教育之恩的人。如今,老首长已 95 岁高龄,愿他晚年更幸福,挺进百岁,安享太平盛世。

(待续)

1 阅读:66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