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秘籍”曝光:非计划再手术率降至0.9‰,医疗安全成笑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能在各种角落看到各种“秘籍”、“宝典”,它们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大二院)也公开了其最新的“管理秘籍”——将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降至0.9‰。这一数据,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一“秘籍”时,却不禁要问:医疗安全,难道只是数字游戏吗?
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这个看似冰冷的数字,实则承载着无数患者的痛苦与希望。它不仅是衡量手术质量安全的通用指标,更是检验医院管理水平的一把标尺。《柳叶刀》的数据告诉我们,全球每年有超过3亿台手术在进行,而非计划再手术的病例死亡率,竟是全体手术病例死亡率的4倍。这样的数据,怎能不让人心惊胆战?
然而,浙大二院却似乎并不担心这个问题。作为“效率医疗”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他们不仅在医疗服务效率上领先全国,更在医疗技术难度上独占鳌头。手术总量、三/四类手术总量等数据,无不彰显着他们的实力与地位。但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他们是如何将非计划再手术率降至如此低的水平的呢?
翻开他们的“秘籍”,我们发现,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法术,有的只是一系列繁琐而细致的流程。从手术部位标记、TIMEOUT规范率,到术中低体温、术中大出血、超长时间手术的监测,再到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指标的统计,他们几乎涵盖了手术的每一个环节。
但令人讽刺的是,这些看似严密的流程,却似乎并没有真正解决医疗安全的问题。非计划再手术率的降低,更像是一场数字游戏。医院通过优化流程、加强监管等手段,使得这一数字得以降低,但患者的实际就医体验却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在浙大二院,每月有近两万例住院手术在进行。面对如此庞大的手术量,他们是如何确保每一台手术的质量和安全的呢?答案或许并不令人意外——通过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到“术前用药重点筛查表单”,从“全院血糖管理系统”到“术前多模式MDT”,他们几乎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
然而,这些看似完美的流程和管理手段,却并未真正触及医疗安全的本质。在医疗领域,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而浙大二院所追求的,似乎只是数字的完美和流程的规范,却忽略了医疗安全最根本的要素——人文关怀和责任心。
当我们将目光从冰冷的数字上移开,转向那些真正经历过手术的患者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最需要的并不是完美的流程和数字,而是医生的关怀和责任。他们希望,在手术台上,医生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他们;在术后,医生能够时刻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
然而,在浙大二院的“秘籍”中,我们却很难看到这些人文关怀和责任心的体现。他们的管理手段虽然严密而高效,但却缺乏了对患者真正的关怀和尊重。这样的管理,即使能够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率,也无法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浙大二院在医疗安全管理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他们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举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质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医疗安全的提升并不仅仅依赖于流程和数字,更需要医生的人文关怀和责任心。
因此,我们希望浙大二院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责任心的培养。只有真正将患者放在心中,才能够真正提高医疗安全的质量,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追求数字的完美和流程的规范,却忽略了医疗安全最根本的要素。
最后,我们想说,医疗质量的改进永无止境。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追求数字的完美和流程的规范,而应该更加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疗安全的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建立起一个让患者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医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