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达标3.56万所,百姓就医真的“幸福满满”了吗?
1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宣布全国已有3.56万个基层医院达标。这一消息一出,仿佛给全国人民打了一剂强心针,似乎我们的基层医疗体系已经坚不可摧,百姓就医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揭开这层华丽的外衣,看看基层医疗的真实面貌。
发布会上的数字光鲜亮丽,3.56万个基层医院达标,听起来确实让人振奋。但别忘了,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基层医疗机构在苦苦挣扎,是多少村医在默默坚守。达标,真的就意味着一切都好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达标的基层医院。它们确实在硬件上有所提升,科室建设更加完善,儿科服务能力也有所加强。但问题是,硬件达标了,软件呢?医生的水平、医疗设备的维护、药品的供应,这些真的都跟上了吗?恐怕,答案并不那么乐观。
再来说说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卫健委确实在多渠道扩充优化乡村人员队伍,实施了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但问题是,这些大学生乡村医生真的能长期留在基层吗?他们真的愿意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扎根农村吗?现实是残酷的,很多大学生乡村医生只是把这个岗位当作一个跳板,一旦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也有一些大学生乡村医生是真心愿意为农村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但他们的待遇呢?他们的职业发展呢?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又怎么能让他们安心留在基层呢?
再来说说服务提供方面。国家卫健委确实在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人群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但问题是,这些服务真的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吗?有多少家庭医生是真正了解他们签约的群众的?有多少公共卫生服务是真正落到实处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基层医疗体系确实在进步,但进步的速度和幅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达标的基层医院,更是能够真正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层医院。
再来说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这个政策听起来确实很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检查诊断服务。但问题是,这个政策真的落实了吗?有多少县域医共体是真正紧密型的?有多少资源是真正共享的?恐怕,这个问题只有当地的老百姓才最清楚。
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基层医疗体系总是难以摆脱“短板”的标签?为什么我们的政策总是难以真正落地?原因或许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我们对基层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总是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了大医院、大专家身上,却忽视了基层医疗的重要性。
基层医疗,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点。如果我们不能真正重视基层医疗,不能真正解决基层医疗存在的问题,那么,无论我们的政策有多么华丽,无论我们的数字有多么光鲜,都无法改变基层医疗薄弱的现状。
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发布会上的数字,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需要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和地位,完善基层医疗的设备和药品供应,让基层医疗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最后,我想说,基层医疗达标3.56万所,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真正重视基层医疗,才能真正提升群众的就医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