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不易,学什么东西都不容易,“成长的烦恼”,没烦恼就不会成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话往往被用反了,说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此来显示“道”的伟大,用心虽好,却真是不知“道”也!道是那么好得的吗?就象我们走路,真正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杨朱悲歧路,墨子哭素丝,”就是感叹正觉的不易,素丝一旦被染就再也漂洗不清白了,歧路众多,到底哪一条是对的?一旦走上歧路,就很难回归到正路上来,有过山林行走经验的人都知道迷路的厉害。所以魔永远比道多,永远比道更厉害,永远包围着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是说得道的不易。魔是四面八方,而道只有一条。佛和菩萨还要金刚来护法,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拿学拳来说,从入门到深造都会遇到许多困扰与烦恼:
你要学的拳,也就是武术,本身就有许多烦恼,你了解武术吗,你了解中国武术的现状吗?稍微深入一些去了解,就会产生不少的困惑,可叫作理解的烦恼;学拳要寻师,寻谁,怎么寻,到哪里寻,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或找错了门,或见庙就烧香都是常有的事,这是选择的烦恼;入了门,开始学习了,便会遇到更多的烦恼,信谁,不信谁,信什么,不信什么, 练什么,不练什么,怎么做,怎么不做,不怎么做,太多太多。
练到一定年头,有了相当水平,可以做老师了,还会有烦恼,而且烦恼可能更难解决。总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道与魔共存,得道就是驱魔的过程。
首先,武术本身就有许多的烦恼。
我们现在说的武术应该包括两部分:官方的竞技武术和民间的传统武术。各有各的烦恼。
官方的竞技武术还有什么烦恼吗?从表面看似乎不应该有,在体制的支持下,占有一切天时地利人和,它就相当于习武者的科举之路,华山一条路,你只要按照它的八股文去做,就可以有出路,可以有饭吃,练之无后顾之忧,可以进专业队,可以进体育大学,可以当教练更可以作官员,比如在国家和地方的武术院里。
那么它还有烦恼吗?
还真有,那就是“无人喝彩”的尴尬。
不要说国人不认可(内外行都如是,只要不是“科班出身”的,不带偏见),连外国人也不认可,在二十多年前外国人来中国学武术的,还奔着官方套路去,可是这十多年来,老外也学精了,人家直奔传统武术而来,对那些制式套路根本不屑一顾,少林寺、武当山、蛾眉山、陈家沟等地到处跑,北京公园里也不少。我去英国时,一个32岁的大学老师坐6小时火车专程来学,手里拿着精装本的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进门就说:我不要学那些花拳秀腿,要学真功夫,那本《八卦拳学》他提出了几十个问题,看来是认真钻研过的。
在法国的卢森堡公园里,练中国功夫的有十几摊,只有少数是国人在教,许多是纯老外在教在练。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每个公园都有人练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我的学生胡安就有个自己的武术俱乐部,来学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外面另有自己的俱乐部,也就是说是在外面教拳的。胡安今年38岁,是巴塞罗那大学的宗教学教授,同时还担任市政府的宗教协调员,从十几岁就练拳,学的挺杂,到中国来学过针灸,在上海学了点八卦掌,自从辗转找到我后,就“坚定不移”了。别以为外国人不懂,他们精得很,对中国武术门清,虽然习武经历各不相同,但对制式的竞技武术都持否定态度。
其实何止老外这样看,就是国内那些科班出身的学院派不也都纷纷拜传统武术的名家为师,不管动机如何,至少说明传统的东西很吃香,缺不了,不会点传统东西就不能算会武术。这很有点象唱戏和中医的情况,你就算是戏剧学院研究生毕业,若没有拜老师做入门弟子,就还等于没入行,没有门派就是孤魂野鬼。中医更甚,当局现在明令,所有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必须再拜师从抄方子学起,否则不能行医,这说明用标准化的制式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
武术之所以处于今天这样一种尴尬和烦恼的境地,完全是因为经过几十年“去功夫化、去技击化”的改造,武术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文化内涵,只剩下干瘪的躯壳。武术成了“四不象”,说是竞技,又不真打,竞的是舞技,是表演技,但又没舞蹈和戏剧那样的观赏性,人们可以买票去观赏戏剧和歌舞,又有谁会花钱去看武术?
还有,想进“奥运”没门,与全民健身也不搭界,怎么能不烦恼?
民间的传统武术更烦恼。
不具备任何资源,全凭有识之士的自觉坚持,经费、场地、教员、生源都没保障,特别是学的人没出路,没有科举升迁制度的支撑,再好的苗子,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你也不敢让他全员投入地练,因为他将来还要吃饭,而练这个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曾经有个大连的小伙子找到我要学拳,说就喜欢武术,家里也支持,而且是不上学不工作,专门学拳,我赶忙回绝,告诉他,你就是家里再有钱,完全不用工作只练拳,我也不能教,因为将来一旦各种条件改变了,或者自己的热情消退想法变了,我都等于耽误了你,教的越好,耽误你越深。
所以我现在要求来学拳的都要工作家庭稳定,人生的大事都已经解决,有空闲时间来追求业余爱好的,但这样的人年龄也不会太小了。所以,传统武术要想从小孩起系统训练我完全没有可能的,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以业余方式在业余时间练习,与完全职业化的竞技武术在人才选拔、经费保障、训练时间、场地器材、后勤支持、竞赛体制等所有方面都有九天九地之别,但是却要承受以同样标准放在一起被评头品足的烦恼。常常有人不怀好意地将传统武术的军,要他们和散打运动员做比赛。这有可比性吗?让一个职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一起按照职业的规则来比赛,公平吗?且不说文化内涵,只说一点,散打运动员到50岁、60岁还能打吗?而传统武术应该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四五十岁正是颠峰,而散打运动员过了30岁就是老运动员了。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传统武术就经常要承受着这样的偏见。
还要经常忍受着李鬼的喧嚣。传统和文化在当今是非常时髦的标签,要是传统再加上文化就更不得了,名堂大的要吓死人了,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拿来贴。传统武术虽然没出路,但在江湖上混饭吃还是满灵的,特别在国内,反正没人来踢场子。在国外反而不好混,老外是简单思维,英雄崇拜,你要教拳吗?对不起,先过过手,赢了我就跟你学。我在英国和西班牙都是这个规矩,一个俱乐部里无论多少人,先来个车论大战,每个人都摸摸手,完了后再传拳,慢慢就成了习惯,这其实是很好的习惯,练武的人不敢动手还行?传统武术已经大不如前了,再不动手,东西越来越少,不用别人灭你,不用官方挤兑你,自己就没底气去竞争了。
前些时的时髦问话是“你幸福吗”,现在是“你有梦想吗”,我要问习武之人一句:你烦恼吗?你还学武术吗?
学拳要找老师,找个老师很难,找个好老师就全靠运气了。
许多人都经历过寻师的痛苦,有的一见面就要求“你要拜我为师,否则不教”,有的电话里就说“行,三千块钱教你一趟拳”,其实拜师与交钱都不是问题,做学生的都能理解,关键是你这个香烧没烧给真佛?这真是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
挑选练什么拳、跟什么人学拳其实是个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初学者,没有一点基础知识,没有判断能力,只能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所以见庙就烧香。老师能在就近找到当然最好,可以先打听一下老师的口碑,观察一下技艺和水平,心中有底,可哪有那么凑巧?找不到就往远处找,一远就多出许多麻烦,了解情况更难,只能凭道听涂说,一鳞半爪,甚至是忽悠,外边的和尚好念经,在旅游点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远道而来好烧香,既然路也跑了,时间也费了,钱也花了,不烧就亏了。远道寻师也是同样心理,既然来了就先进门看看,门进的对不对此时已经不重要,一般人想的是,即使庙差点,我烧香总没害处,有人会说,发现不对,再另找也不是不行,普通人结婚还有离婚呢,老师找的不合适再找就是,担什么心?话是这样说,可是你的时间和精力都耽误了,少则一两年,多则三四年,人的一生里有多少个一两年让我们耽误?
所以,我很同情想学武术但不得其门而入的人,这里面肯定有不少真正的好苗子,但运气不好也无可奈何。我想说的是,在一开始心情急迫时最好沉一沉,千万不要见庙就烧香,有病乱投医和练拳乱投师问题同样很严重。老师没教出你功夫来还在其次,经验水平不够把身体练坏了就真麻烦了,练拳出的病大夫治不了,这样的先例有不少,恕不能在此详说,但可以保证真实不虚,而且数量不少。仅举个最常见到的例子,那就是打拳的很多人都膝盖疼,太极拳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就是老师没有把正确的膝盖位置教会,而一旦伤了膝盖就不可逆转。另外,即使没练伤,练出一身毛病,养成错误的动力定型,以后想改都难。
找老师往往要找名师,都相信“名师出高徒“的话,可这里面的麻烦也最多。现在名人太多,传播渠道发达,只要肯炒,出名不难,“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对于非圈内人来说,特别对年轻的初学者来说,如何分得清楚谁实至名归,谁又是浪得虚名?
为保险计,我主张在烧香磕头之前先学一段时间,双方磨合磨合,互相考察一下,看是否自己想要的。我的做法是,凡从我学者,先学一套孙式太极拳,半年或一年时间,学好后如果想继续深造,再拜师,不想拜师这一套太极拳也足够你强身健体用了。出家为僧和在家做居士,或者居士也不做只是礼佛行善都是修行之道。
一些老师只教自己的徒弟其实并不错,至少站在徒弟的角度看是完全应该的,不然人家拜师干什么。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老师不拜师就不教,里面的风险即使对老师来讲也是满大的,徒弟的人品资质性格以及家庭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你都不了解就收徒,就跟押宝一样,万一所传非人,遭不遭报应且不说,白花了功夫力气。或者他不是这块材料,练不出来,不成样子,岂不是丢你师傅的脸吗?
我在收徒弟前一定都和他们郑重谈一次话,说明学生和徒弟的不同,做学生双方都不受约束,是朋友的关系,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想教就教,不想教可以不教,练好练不好都没有关系。教学生是普及,教徒弟是提高,传承还得靠徒弟。所以一旦成为师徒,双方就有了约束,师傅要对徒弟严格要求,加码给压力,要督促其快出功,出好功,而徒弟也必须按师傅的要求做,必须负起传承的责任,没这个决心就别费劲拜什么师了。
拜师入门后,其实还会遇到很多烦恼,或者说烦恼才刚刚开始。比如,学了一段后,发现不适合自己,或者老师不能让你满意,就面临着一个再寻更好的老师的问题。这其实本不该成为问题,哪个名武术家都不只一个师傅,孙禄堂老先生就有许多老师,其中有名的就有好几位:李魁元,郭云深,程廷华,后来的郝为真先生也算一个,郝先生本是感谢孙禄堂先生的济困治病之情而传给太极拳的,但孙先生执意要执弟子之礼,其实孙式太极拳虽然说是来源于郝式太极拳,但只取其意耳,动作风格迥然不同。特别要提到是李魁垣先生,真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师,好师德,他觉得自己教不了这个学生了,就直接介绍给自己的老师郭云深,这样的胸怀气度为人师表当之无愧。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不是功夫学问天下第一,而是能够教出超过自己的学生的老师。试想,如果学生都不能超过老师,岂非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还有什么发展可言?
孙禄堂先生有幸遇到的都是当时的顶尖高手,是真正的大师,不但有大师的水平,还有大师的胸怀。越是大师就越没有门户之见、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就越能包容与交流,而只有仨瓜俩枣的反而容易鼠肚鸡肠。孙老先生自己的徒弟也有相当多数是带艺投师,即原来练过且有相当功夫,另拜明师提高。这事要搁现在就复杂了,原来的师傅很可能不高兴了,觉得自己没有面子。我原来也不懂这其中的道理,满不在乎,门里别人的徒弟来求教我都慨然相授,决不保守,后来才发现有人不高兴了。于是再遇到这样情况,说说劲儿说说手都可以,但不是自己的徒弟决不给人改拳,何必弄个费力不讨好。对别人的徒弟,不教并不是保守和狭隘,从正面说是尊重原来的师傅,从反面说是不想惹同行不高兴。
我不赞成“从一而终”,博采众长才能发展,我本人虽然只练孙门功夫,但各家朋友我都有,对各种拳术搏击术我都感兴趣都研究,这样在对比中更能加深对自己所练功夫的认识。练武的人多学几家没什么关系,但需要注意两条:一是处理好师傅之间的关系,在拜新师傅前一定要和原来的师傅禀明,征得同意,一般都通情达理会同意,其实说穿了就是给师傅个面子,因为就算不同意也拦不住;第二,练哪家的东西就要练进去,就要象哪家,按哪家的规矩来,把这家的东西吃透,不要练着张家的,想着李家的,弄个四不象,嘴里还张家长李家短,这样什么也练不出来,没有任何一个师傅喜欢教这样的。这两条能处理好,拜师的烦恼就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