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类真题速递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和影响
真题出处
1
题目来源:论述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专硕334)
2
答题思路:本题分为应用和影响两部分,应用回答时按照采集-生产-分发的流程回答即可,影响正反都要提到。
参考答案
以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已嵌入了新闻业的诸多环节,引发了新闻传播实务诸多流程以及媒体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根本性变革。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嵌入程度的逐渐深入以及应用范围的愈加广泛,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后果如信息造假、偏见和歧视、低透明度以及侵犯用户信息隐私等也引起了关注和讨论。
一、 人工智能在新闻业中的应用
(一) 新闻采集
新闻采集即新闻线索的获取是新闻生产和分发的基础环节。人工智能参与新闻线索获取主要是以智能化工具或机器人的形式实现,且新闻线索获取或是作为独立的流程,以为记者的后续报道提供素材,如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法提升调查性新闻报道的质量,或是作为新闻自动化生成系统的基础部分而存在。
(二)新闻生产
人工智能软件平台和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的结合,允许将原始数据转换成可理解的语言,而由此生成的新闻也被称为“自动化新闻”。目前国内已有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 “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第一财经”的“DT稿王”、腾讯的“Dreamwriter”以及《南方都市报》的“小南”等。
(三) 新闻分发
人工智能在新闻分发环节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个性化新闻推荐、智能化新闻播报以及智能化传播效果分析。其中,智能化新闻播报主要是通过人工智能主播来实现的,如 “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发布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合成新闻主播;同时,人工智能可被用于收集用户的新闻阅读情况及相关的体验,从而进一步作用于新闻分发策略的调整。
(四)新闻核查
新闻核查技术起源于计算机科学中的欺骗检测,从邮件过滤、简历过滤等应用场景中发展而来,能够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准确性、确定性等指标,进行真假新闻的统计分析,计算未知新闻真实性的概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核查,有助于提供新闻生产、分发的效率;然而,自动化事实核查工具辨识假信息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在理解语句以及核查信息源方面,自动化事实核查工具受科学发展现状和缺乏数据的限制。
二、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
(一)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但虚假新闻频发
在新闻传播领域,“真实性”是新闻职业理念的首要准则,“发现真相”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使命。然而,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实务中的多维嵌入可能对真实性原则造成挑战。人工智能看似具有建设性即增进表象真实,但实际上却以颇具破坏力即混淆真实边界的姿态对新闻真实造成了潜在的消极影响,如争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主体性地位进而造成身份认同错位,制造新闻事件从而破坏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制造虚拟情境影响受众体验。具体而言,在新闻生产层面,数据的错误、不完整等质量问题,可能导致自动化新闻生产错判事实或趋势从而输出假新闻。
(二) 算法助力个性化新闻推荐,但偏见和歧视不可避
算法技术助力新闻分发的同时产生了算法偏见和算法歧视。人工智能根据受众偏好来推送信息,导致最后用户只会接受那些自己喜闻乐见的消息,而且人工智能用于新闻生产,只能根据预先设定的模板来嵌套信息,这导致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模式化和浅薄化的倾向更加明显。算法偏见背离了公平公正的新闻职业规范,挑战了用户的知情权和信息选择权,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解构社会共识,并引发舆论风险。
(三) 违背个人信息保护理念
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实务中的应用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对个人信息保护理念提出了挑战。首先,人工智能系统的复杂运作以及其自动化决策的不透明,让用户难以实现相应的知情决策权。其次,用户难以控制被收集数据的使用范围,个人信息的反复流动以及被根据特定场景需求的多维度、多层面的聚合,都可能使用户难以对流动着的数据进行修正或是彻底擦除,进而使得违背个人信息保护的情况不定期、不限时地反复发生。最后,当未获得个人身份可识别信息时,算法依然可以通过关联、分类等方式拼凑出个人画像或是在获得群体特征之后侵犯整个群体的信息隐私,而鉴于侵犯群体信息隐私的形式更加隐蔽,因而识别、评估相应的侵权行为和后果也愈加困难。
人工智能技术已运用到新闻传播的全流程中。人工智能的确赋能新闻生产与新闻分发,但其背后带来的虚假新闻、算法偏见、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也值得关注。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健康赋能新闻业,促进新闻业的良好运转。
#新传考研##胡师姐新传考研##新闻传播##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