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人背着爷爷的尸骨,踏上漫长旅程,前往河南首阳山,以实现爷爷落叶归根的心愿。途中,他在湖北荆州拜访了被贬的诗人袁震。年轻人自豪地介绍,爷爷生前也是诗人,在江汉地区小有名气,并拿出厚厚的诗稿。袁震读罢,惊叹不已,提笔为其爷爷撰写墓志铭,称赞读到杜甫(杜子美)的诗,方知何为诗词的集大成者。原来,这位年轻人叫杜四烨,他的爷爷正是后世尊称为 “诗圣” 的杜甫。
杜甫与其他诗人有两点显著不同。其一,别的诗人写诗,杜甫则在诗中记录历史,有人说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而另一半盛唐的真实模样,藏在杜甫的诗里,那是盛世之下一个鲜血淋漓的大唐。其二,其他大诗人往往生前备受追捧,杜甫虽出身不低,却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穷困潦倒,客死异乡,他的人生轨迹恰似大唐由盛转衰的缩影。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个狂妄且才华横溢的人。在大唐考场,他自信满满,考完后宣称考官看了他的判文会羞愧致死,而被他这般评价的考官是天官侍郎苏味道,苏味道的后代中有名人苏轼。杜审言的诗文造诣颇高,对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十分崇拜爷爷,继承了他对诗歌的追求。此外,杜甫的先祖杜预是位名将,同时位列文武庙,杜甫称赞他勇猛智慧,杜预带给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入世理想。
杜甫出生于公元 712 年,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唐玄宗执政前期,与吐蕃、突厥达成和平协议,启用姚崇、宋璟两位贤相,开创了开元盛世。杜甫成长过程并不顺遂,自幼体弱多病,母亲早逝后,他长期寄养在姑母家中。姑母为照顾杜甫,自己的亲生儿子不幸病逝,杜甫对姑母感恩戴德,在其墓志铭中盛赞姑母德才兼备。
童年的杜甫,生活在一个兼容并蓄、和乐太平的大唐。西域的人和文化大量涌入,为大唐文化注入新活力,李龟年、公孙大娘等文化名流红极一时,杜甫五岁时观看公孙大娘的剑气浑脱舞,被其精湛技艺震撼,多年后仍能生动描述当时场景。
在二十岁到三十四岁的十多年间,杜甫游历大江南北。他登上泰山,写下《望岳》,表达对泰山的赞美和雄心壮志。旅途中,他不仅欣赏到名山大川,还结识诸多名人雅士,如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杜甫参加李邕举办的高规格宴会,与众多文人相聚。此外,他还结识了诗仙李白和高适,三人携手同游,度过一段欢乐时光。然而,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杜甫写下充满悲凉的诗作,此时的大唐已显末世之象,武将野心勃勃,百姓负担沉重,安史之乱进入倒计时。
三十五岁时,杜甫因父亲去世、娶妻生子,经济陷入困境,前往长安城谋求官职。公元 747 年,唐玄宗举办制科考试,这是一种特殊考试,通过者可直接授官。杜甫满怀期待参加,却遭遇李林甫的阴谋。李林甫为独揽大权,建议唐玄宗重用番将,阻挠科举,导致此次考试无一人及格,还上奏称天下人才已被皇帝选拔殆尽。这一事件对杜甫打击巨大,他在长安流浪,生活愈发穷困潦倒。为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折腰侍奉权贵,前往贵族府邸充任宾客,但其微薄收入仍无法养活妻儿,只能将妻儿送离长安寄养。
公元 755 年,在左相韦见素的援引下,杜甫谋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然而,当他前往奉先探望妻儿途中,目睹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残酷现实,深刻感受到民间疾苦。此时,安禄山起兵叛乱,叛军迅速攻破洛阳,逼近潼关。杜甫一家被迫逃亡,历经艰难险阻抵达鄜州。此后,潼关失守,唐玄宗弃城而逃,长安沦陷,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即唐肃宗。杜甫决定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却被叛军抓住押往长安。后来,他寻机逃出长安,穿越战场,历经艰辛到达凤翔。唐肃宗被他的忠义感动,封他为左拾遗。但因杜甫为好友房琯辩护,触怒唐肃宗,被强制回家省亲,期间写下《北征》。
省亲后,杜甫被派往华州任司功参军。在此期间,他看到唐军为扩充兵源四处抓捕壮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写下《三吏》《三别》。面对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杜甫彻底失望,选择辞官,从此四处投奔亲友。他先后前往秦州、同谷,最终南下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造草堂。在草堂生活期间,杜甫经历了诸多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感和抱负融入诗作。
公元 763 年,安史之乱平定,杜甫欣喜若狂,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而,安史之乱虽平,大唐却已元气大伤,藩镇割据的乱象由此埋下祸根,周边外敌也对大唐虎视眈眈。随着好友严武离世,杜甫再次四处漂泊。五十五岁时,他身体衰弱,感慨自己一生才华未展,山河破碎,写下《登高》。公元 770 年,五十九岁的杜甫在漂泊途中去世,结束了坎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