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 年 8 月 11 日清晨,黄浦江西岸码头,30 名身穿崭新绸袍、脚踩厚底缎靴、留着小辫子的中国孩子准备前往美国,他们是大清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最大 15 岁,最小 9 岁,平均年龄 12 岁,此后共派出 4 批,总计 120 人,史称留美幼童团。这一计划是清王朝为自救而进行的大胆尝试,慈禧太后特批 120 万两白银,留学时长 15 年,涵盖大学及之前教育、大学毕业后两年欧美游学,期间费用均由清政府承担,学生回国后听从总理衙门任用。
留美儿童合影
然而,优厚待遇下招生却困难重重。当时人们观念保守,认为留学是与亲人永别,且美国被视为野蛮之地。同时,朝廷对学生要求严苛,需身家清白、品行端正、资质灵敏等,年龄限制在 10 至 15 岁,籍贯多为沿海省份,尤其以广东居多,最终成行的 120 人中无八旗子弟和汉人高官孩子。报名时,孩子父母需签 “甘结”,表明责任义务。报名后,孩子们先到上海预备学校学习半年,接受英文、国学等课程教育。
第一批留美儿童名单
1872 年 9 月 15 日,孩子们抵达美国旧金山,当地的高楼大厦、煤气、自来水等让他们新奇不已,火车更是令他们着迷。在前往康涅狄格河谷的火车上,他们看到大草原、印第安勇士,甚至遇到火车劫匪,还接触到电报。到达目的地后,孩子们被安排到当地寄宿家庭,部分孩子还因被寄宿家庭女主人亲吻而感到害羞。上学后,他们因长袍和辫子遭到美国同学嘲笑,请求剪掉辫子、换西式服装,在容闳坚持下,陈兰彬同意孩子穿新衣但不许剪辫,可将辫子塞到外套下。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逐渐适应美国生活,参加费城世博会,还加入棒球队、橄榄球队,有的与美国女孩谈恋爱。但部分学生偷偷剪辫、加入教会,这些行为传到国内,加上李鸿章希望学生进军校获取军事人才的计划受阻,1881 年,留学计划宣告终结,此时仅有欧阳庚和詹天佑拿到学位。
孩子们回国后,未受到家人迎接,而是被警察带到问讯处审讯,之后被遣散回家。容良、詹天佑等被派往福州船政学堂接受海员培训,回国后他们还面临社会歧视。
庚子国变后,袁世凯崛起推行新政,重用留美学生。唐绍仪作为第三批留美幼童,在朝鲜期间与袁世凯共事,在甲申政变中表现出色,后成为袁世凯重要幕僚,历任多职,1912 年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吴仲贤、梁如浩、周寿臣、蔡绍基等留美学生也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詹天佑回国后,历经辗转进入中国铁路公司,参与多项铁路修建工程。在滦河大桥工程中,他采用气压沉箱法解决施工难题,名声大噪并加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后来,袁世凯支持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克服困难,历时四年完成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轰动全国。
除投身新兴行业和成为朝廷重臣的留美幼童外,还有一些留美幼童在中法海战、甲午战争中为保卫祖国海疆献出生命。留美幼童计划虽然因人数少、力量单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清政府的腐朽面貌,但它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突破,冲击了传统封建教育体系,为中国埋下了革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