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极氪控股领克,机遇与风险并存

汽车人时刻变形 2025-02-16 21:00:53

极氪控股领克,吉利新能源战略再进一步,但双品牌协同、技术路线选择及竞争压力,使整合充满挑战。

文 /《汽车人》张恒

2月14日,极氪与吉利汽车双双发布公告,宣布极氪完成对领克的收购及注资,极氪以51%的股权成为领克的大股东,吉利汽车则持有剩余的49%。

这一动作看似是吉利集团内部的一次整合,其实有着更大的野心。极氪科技集团的成立,也标志着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进入新阶段。

受此消息影响,在港交所上市的吉利汽车2月14日收盘股价上涨4.13%,市值1727亿港元;而在纽交所上市的极氪盘前涨幅也来到了4.5%。虽然涨幅明显,但就成交量来说没有明显异常,说明资本的态度是“谨慎看好“。

解决同业竞争,提升合规性

众所周知,吉利旗下品牌众多,而同业竞争是难免的问题。吉利将极氪与领克的股权深度绑定,一方面是进一步优化内部资源,提升资本合规性,但最重要的还是为了应对中高端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

极氪与领克的“双品牌”战略,表明上分工明确:极氪主攻30万元以上的高端纯电市场,领克则瞄准20万元以上的混动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业竞争的问题就不存在。例如,极氪自研的浩瀚智驾系统如果全面下放至领克,虽然能摊薄研发成本,但极氪的高端品牌溢价可能会被削弱。这种技术共享与品牌区隔的平衡,稍有不慎就会让两个品牌陷入内耗。

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在公告中提到,此次整合是为了“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直指资本市场的合规性诉求。极氪在美股上市,吉利汽车在港股上市,这种双平台架构虽然拓宽了融资渠道,但也让企业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花在财务合规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与资本 “对赌“。极氪科技集团将2025年的销量目标定为71万辆,同比增长40%。这一目标被明确写入战略规划,而这会不会倒逼企业为冲量而主动寻求降低品牌定位。毕竟,已经有不少新势力车企为了完成对赌协议,盲目扩张产品线甚至推出低端品牌。而极氪一旦品牌向下,就必然和领克的市场定位出现重合。这显然是两家公司在整合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整合是起点,挑战还在后面

极氪科技集团将“超级电混、全链AI、全域安全”列为三大创新重点,看似覆盖了未来竞争的核心领域,但似乎隐藏了技术路线的摇摆。超级电混与纯电路线并举,短期内在政策方面和受众方面可以做到”两不耽误“,但也必然会导致研发资源分散。

尤其是在L3级自动驾驶领域,极氪计划在今年量产相关车型,并宣布浩瀚智驾的“车位到车位”(D2D)功能会在2月底开启万人公测,并于4月全面推送用户。这一系列技术布局展示了极氪在智能驾驶领域力图先发夺人,抢占市场先机。

要知道,目前全球尚无车企能完全解决L3级自动驾驶的法律责任界定问题。极氪干预把L3级自动驾驶率先商业化,显然是一次冒险。如果反响好,对品牌来说会得到科技领先的加持;但若驾驭不好,对品牌定位的影响也不言而喻。

安聪慧提出,极氪科技集团的目标是在未来两年内冲击百万年销量,体现了吉利在新能源时代的全球化野心。从数字上看,依托吉利的现有产能,这一目标理论上可以实现。但高端品牌的真正壁垒,表面上看是体量,而实际上支撑体量的是生态体系的构建。

必须承认,从BBA的百年品牌积淀,到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网络,这些都是难以速成的积累。当集团将“降本增效”作为整合的核心目标时,极氪依赖吉利传统供应链的模式虽然能快速起量,但也可能制约其在智能化、个性化等高端赛道的突破速度。简言之,就是如何在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这是快速扩张必须解决的问题。

整合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中国头部车企有很多都想要在全球舞台上做到有所为,这就不得不面对,在追求资本故事和市场规模的同时,如何不忘技术积累和品牌生态建设,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条路径的选择将决定极氪科技集团是成为行业内的整合标杆,还是沦为又一个“大而不强”的注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22

汽车人时刻变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