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与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率团出席,乌克兰派出总统办公室、外交及国防领域最高级别官员参与,双方阵容规格远超常规会谈。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在会前突然转变对乌策略,不仅重启情报共享,更释放对俄强硬信号,而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一针见血指出:“这场缺乏多边参与的谈判难有实质成果。”
此次美乌对话打破此前僵局,双方谈判焦点从单一矿产协议扩展至停火框架、情报协作等战略议题。知情人士透露,乌克兰代表团手握特别授权,可在矿产开发条款上当场拍板,显见基辅当局对获取美国支持的迫切。
而美方提出的“防御情报有限共享”方案,被视为对乌军此前防空系统拦截率不足50%的技术补强。
谈判策略调整背后,折射出美乌关系的微妙转变。此前因矿产利益分配产生的裂痕,正被共同安全需求暂时弥合。
美国中东事务特使在闭门会议前乐观预测,称此次可能达成“历史性合作框架”,但分析人士指出,美方急于在选举周期前展示外交成果的动机不容忽视。
美方在会晤前的连环动作引发国际社会侧目。特朗普政府先是暂停对乌情报支持,默许俄军发动针对性空袭,却在关键时刻突然改弦更张。
空军一号上的政策宣言不仅包含恢复情报协作,更抛出对俄金融系统与能源企业的新制裁方案,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被解读为向国内鹰派势力释放强硬信号。
这种戏剧性转变的背后,交织着多重压力。美国内部关于“过度亲俄”的质疑声浪持续高涨,两党议员联合施压要求重塑同盟信任。
而乌克兰战场形势的恶化,迫使美方重新权衡地缘利益——持续消耗战已开始侵蚀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力布局。
尽管谈判桌上气氛缓和,乌克兰民间对协议内容的态度呈现冰火两重天。首都基辅街头民调显示,超过六成民众支持延续军事援助,但对开放战略矿产开发持保留意见。有矿业专家警告,美资若掌控锂、稀土等关键资源,可能削弱乌克兰战后重建的自主性。
乌方提出的海空域停火建议,暴露出其军事短板。当前黑海制空权尽失、敖德萨港口遭封锁的困境,使基辅当局试图以“局部停火”换取喘息空间。
不过俄罗斯军事观察家指出,这种将战术劣势包装成谈判条件的做法,恐难获得莫斯科实质性回应。
中国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卢沙野的犀利点评,直指此次谈判的先天不足。他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乌克兰危机的解决不能成为“大国私相授受的游戏”,缺少欧盟、俄罗斯及地区国家的参与,任何单边协议都难以落地。
这种观点与中方一贯主张的多边主义框架解决思路一脉相承。
历史经验佐证着中方的判断:此前明斯克协议的失效,正是源于利益攸关方被排除在决策之外。当前欧盟已对美乌单独接触表示警觉,德国总理日前突访基辅的举动,被视作维持欧洲话语权的防御性动作。
这场看似双边实则多边的外交博弈,正在重塑东欧权力格局。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协作重塑同盟领导力,乌克兰在生存需求与主权让渡间艰难权衡,而中欧国家警惕着新冷战阵营的形成。正如卢沙野所言:“真正的和平协议必须经得起所有相关方的审视。”
当谈判代表在利雅得酒店内逐条斟酌文本时,顿巴斯前线的炮火仍未停歇。这场外交试探究竟会成为转折点,抑或是又一轮博弈的开始,答案或许就藏在各方能否超越零和思维、构建包容性和平框架的战略智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