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最新动作再次搅动了中东这片是非之地:他将第二任期的首次海外访问锁定沙特,开出的价码是一万亿美元的投资大单。与此同时,他在加沙问题上的激进言论引发阿拉伯世界集体反弹,中方则连续发出"巴人治巴"的强音。这场看似生意人的外交博弈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地缘密码?
一、万亿美元换首访:特朗普的"交易外交"再升级
当白宫发言人在3月底证实沙特仍将是特朗普首访目的地时,国际舆论并不感到意外。这位以"美国优先"为信条的总统,早已将外交场合变成了生意场。回溯2017年,他打破惯例首访沙特,换回了1100亿美元的军售大单和2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如今故伎重施,只不过价码飙升至令人咋舌的一万亿美元。
"这是笔划算的买卖。"特朗普在3月7日的演讲中直言不讳,"沙特人同意在未来四年砸下一万亿,我当然要去签这个大单。"据美方透露,这笔巨款将主要流向美国军工复合体和能源企业,同时附带重启中东和平进程的政治条件。消息人士称,沙特王储穆罕默德甚至在1月的电话中承诺,将投资与"阿拉伯之春"以来最大规模的军购绑定。
但这场金钱交易并非一帆风顺。原定4月28日的访问被推迟至5月中旬,沙特方面明确要求特朗普必须在俄乌停火协议达成后成行。这暴露出海湾国家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复杂心态:既希望借助美国军力制衡伊朗,又不愿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正如《外交政策》杂志所言,"沙特正在用美元投票,试图在大国竞争中保持平衡。"
二、加沙困局:特朗普的"中东里维埃拉"美梦破碎
就在特朗普与沙特讨价还价的同时,加沙地带的战火持续蔓延。这位地产商人出身的总统,竟提出了堪比"曼哈顿计划"的激进方案:"美国将接管加沙,把它变成中东的里维埃拉。"按照他的设想,200多万巴勒斯坦人将被迁往邻国,加沙将变身旅游胜地和自由贸易区。
这一言论立即引发阿拉伯世界的集体震怒。埃及总统塞西斥其为"殖民主义复辟",沙特外交部罕见措辞强硬:"任何驱逐巴勒斯坦人的行径都是对国际法的践踏。"3月4日,阿拉伯国家紧急峰会在开罗召开,22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埃及提出的加沙重建计划,明确反对强制迁移,并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
国际社会的反应同样强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加沙必须保持巴勒斯坦属性";中方更是连番发声,王毅外长在两会记者会上直击要害:"加沙不是棋盘上的棋子,大国若真关心和平,就该推动全面停火。"这些表态犹如重锤,击碎了特朗普"用钱摆平一切"的幻想。
三、中国立场:打破"美国说了算"的旧秩序
在这场中东乱局中,中国的角色愈发举足轻重。面对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行径,中方不仅在外交场合仗义执言,更在实际行动中展现担当。当李嘉诚试图将香港港口出售给美国资本时,商务部果断启动国家安全审查,叫停了这笔价值190亿美元的交易。这一举措被《南华早报》解读为"中国对美国中东战略的间接反制"。
在加沙问题上,中国始终秉持"巴人治巴"原则,支持埃及主导的重建计划,并呼吁国际社会落实"两国方案"。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所言:"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钥匙不在华盛顿,而在拉马拉和耶路撒冷。"这种独立公正的立场,赢得了阿拉伯国家的广泛赞誉。埃及外长舒凯里公开表示:"中国是值得信赖的伙伴。"
四、前路漫漫:万亿美元难买中东和平
随着5月中旬的临近,特朗普的沙特之行进入倒计时。尽管白宫强调访问将聚焦"经济合作",但明眼人都清楚,这次行程承载着多重战略意图:既要安抚海湾盟友,又要施压沙特配合美国的中东布局,更要为重启巴以和谈造势。然而,这些目标之间的矛盾正日益凸显。
一方面,沙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日趋强硬,王储穆罕默德多次重申"不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就不会与以色列建交";另一方面,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正加速推进"自愿移居"计划,试图将加沙问题"外部化"。这种背道而驰的态势,让特朗普的"和平蓝图"显得愈发苍白。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东格局正在发生深层变革。阿拉伯国家紧急峰会的召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区域国家自主意识的觉醒,都在重塑着这片土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