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基本农田作为耕地中的精华,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关乎着国计民生,在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优化调整布局、整改与补划工作,成为自然资源局及相关业务单位当下的重要任务。
一、优化调整布局:精准定位,保障发展
(一)遵循原则
确保数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的总量必须严格保障,任何调整都应以不减少其面积为前提,确保粮食生产的基础规模稳固,地方自然资源局在规划调整时,要严格把控面积红线,业务单位在开展测量、绘图等工作中需高度精确,为数量保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提升质量等级:结合土地质量调查成果,将优质耕地优先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逐步淘汰质量较差、不适合长期耕种的地块,整体提升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水平,可通过土壤检测数据,对比不同地块的肥力、酸碱度等指标,精准筛选优质耕地,业务单位可协助自然资源局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利用专业技术手段,为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符合规划要求:与国土空间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紧密衔接,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符合区域整体发展战略,避免与其他重要功能区产生冲突,地方自然资源局应积极与发改、规划等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多规合一的良好局面,业务单位在参与项目时,需及时了解各规划要点,保证工作方向的正确性。(二)调整策略
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对于新兴农业产业,如特色农产品种植、生态农业等,在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上给予合理支持,引导产业向适宜区域集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某地区根据当地特色水果产业发展需求,将周边适宜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整合规划,配套建设灌溉、交通等基础设施,促进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地方自然资源局可通过制定产业引导政策,明确永久基本农田利用方向,业务单位则负责具体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工作。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合理调整城市周边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既为城市发展预留必要空间,又能形成城市生态屏障,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和农产品供应,如一些城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将城市周边的永久基本农田规划为生态绿带,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保障了农产品的就近供应,地方自然资源局在城市规划审批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利用,业务单位可参与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的详细设计与实施。(三)具体步骤
数据收集与分析:地方自然资源局组织业务单位收集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质量数据、农业产业布局数据、城乡规划数据等相关信息,业务单位运用专业软件和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质量等级分布图等基础图件,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规划方案编制:依据收集分析的数据,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地方自然资源局牵头编制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布局规划方案,业务单位协助进行方案的具体编制工作,包括确定调整区域、划定调整范围、制定调整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图等,在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案公示与听证:将编制好的规划方案在当地政府网站、村庄公告栏等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天,同时,组织召开听证会,邀请当地村民、农业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参加,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地方自然资源局负责组织协调,业务单位协助做好会议记录和意见整理工作,根据公示和听证结果,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方案审批与实施:将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方案报上级自然资源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地方自然资源局组织业务单位按照方案要求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质量和进度的监督管理,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布局工作顺利完成,业务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遇到问题及时与自然资源局沟通解决。二、整改:纠正偏差,规范管理
(一)全面排查问题
违法占用清查:自然资源局利用卫星遥感、实地巡查等手段,全面排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违规占用等行为,建立详细的问题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违法事实,业务单位可利用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协助自然资源局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快速准确地发现违法占用疑点,通过卫星影像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异常区域。不符合划定标准地块清查:对因历史原因或前期工作不严谨导致划定不符合标准的永久基本农田地块进行梳理,如将非耕地、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划入等情况,地方自然资源局可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地核查,业务单位配合提供历史数据资料及相关技术支持,共同梳理出不符合划定标准的地块。(二)分类整改落实
违法占用整改:对于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项目,依法依规坚决予以拆除或整改,恢复土地原状,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起到警示作用,遏制违法占用行为的再次发生,地方自然资源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程序执行,业务单位在拆除或整改过程中,要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不符合划定标准地块整改:对不符合划定标准的地块,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整,将符合条件的优质耕地补划进来,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质量,业务单位要协助自然资源局制定详细的补划方案,包括地块筛选、测量、评估等工作,确保补划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成功案例分享
整改与补划案例:问题发现:在卫星遥感监测中发现,部分永久基本农田被违规建设的厂房占用,同时存在部分地块因土壤肥力下降、水利设施损坏等原因,不符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标准。整改措施:自然资源局联合相关部门,依法对违规厂房进行拆除,并责令责任人恢复土地原状,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地块,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土壤改良、修建灌溉渠道、完善田间道路等措施,提升土地质量,同时,在周边区域筛选出优质耕地进行补划,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成果与经验:经过整改与补划,该地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经验在于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执法合力;同时,注重土地整治与补划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化管理。整改与补划案例:问题发现:在实地巡查中发现,一些永久基本农田被村民擅自改变用途,用于建设农家乐等非农设施,且部分农田因长期撂荒,土壤板结严重。整改措施:自然资源局对违规改变用途的农家乐进行拆除,并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其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认识,针对撂荒农田,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土壤深耕、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措施,并引导当地农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将附近集中连片、质量较好的耕地补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成果与经验:通过整改,该地区永久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产业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经验在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永久基本农田的可持续管理。三、补划:动态平衡,持续保障
(一)补划条件与标准
占用即补划:因重大建设项目、生态建设等合法原因确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必须按照 “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的原则,及时进行补划,地方自然资源局要严格审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项目,确保符合补划条件,业务单位在补划工作中,要按照标准要求,寻找合适的补划地块。质量相当:补划的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应不低于被占用的农田,通过土壤检测、实地评估等方式,确保补划地块在土壤肥力、灌溉条件、耕作便利性等方面达到相应标准,业务单位可利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对补划地块进行全面评估,为自然资源局提供详细的质量评估报告。(二)补划流程与监管
科学选定补划地块:在全域范围内筛选符合条件的地块,优先考虑集中连片、基础设施完善的耕地,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保补划地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地方自然资源局可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联合评审,业务单位负责提供候选地块的详细资料及规划设计方案。严格审批与监管:补划方案需经上级自然资源部门严格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补划项目的全程监管,确保补划工作按时、按质完成,地方自然资源局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业务单位要定期向自然资源局汇报补划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四、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一)强化日常巡查
建立常态化的巡查制度,利用无人机巡查、网格员监管等方式,及时发现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的违法违规行为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地方自然资源局可组建专门的巡查队伍,业务单位可提供技术支持,如无人机巡查的设备租赁与操作培训等。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
构建永久基本农田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永久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质量等信息录入系统,实现实时动态监测和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预警潜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业务单位可协助自然资源局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三)加强公众参与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参与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良好氛围,地方自然资源局可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业务单位也可参与其中,如制作宣传资料、举办科普讲座等,共同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四)确保可持续性的措施
政策保障与制度完善:地方自然资源局应积极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布局、整改与补划工作的长期目标、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如巡查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资金投入与保障: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化调整布局、整改、补划以及后续的监管和维护等工作,同时,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如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企业参与永久基本农田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自然资源局及业务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法律法规学习和业务交流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永久基本农田管理队伍,尤其是地理信息、土地规划、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支撑与创新:持续关注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如遥感监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不断提升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研究解决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如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等,为永久基本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化调整布局、整改与补划工作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自然资源局与业务单位必须紧密合作,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