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729天后被撤案:亲密关系能否成为性侵指控的"免罪金牌"

流光烁金 2025-04-12 23:37:38

2023年7月,

26岁的李薇(化名)在社交平台上传了这样一张照片:

泛黄的报警回执与崭新的撤案通知书并列摆放,

中间夹着一枚掰断的口红。

配文只有三个流泪的表情。

这场始于2021年的性侵指控,

最终以警方"证据不足"撤案而告终,

然而,

一纸撤案并没有让人信服,

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议。

这起情侣性侵案核心争议在于"自愿性行为"的认定。

据李薇陈述,

案发当日她因感冒明确拒绝发生关系,

但男友仍然强行脱衣并拍摄私密视频。

男方在事后出具了恋爱期间的亲密合照,

酒店预订记录,

主张双方存在稳定恋爱关系。

正是这些"甜蜜证据",

成为警方认定"证据链断裂"的关键。

那么,

李薇就没有其他可以自证的证据了吗?

其实,

在当年案发后72小时,

李薇做过很多尝试。

她曾到三甲医院进行创伤鉴定,

可医生以"非司法鉴定机构"为由拒绝出具报告;

她要求调取酒店监控时,

却被告知视频仅保存30天;

而最关键的体液证据,

则因为受害者"羞于立即报案"而灭失。

而更让李薇难堪的是,

在报警后,

办案人员反复追问她:“既然被侵犯,

为何案发后还收过对方转账?”

"之前发生过几十次关系,这次为什么不同意?”

这些问题的背后,

都潜藏着人们对受害者道德完美主义的苛求。

其实,

这起案子和前不久闹得动静巨大的“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颇为相似。

同样是亲密关系,

同样是性侵。

有意思的是对这两起案子的态度上,

男性的反应都很大。

虽说发生关系讲究的是你情我愿,

相互尊重。

可关键的问题是当两人发生关系时,

同意还是不同意,

谁能给出具体的证明?若进行到一半,

对方反悔不同意了,

那算同意还是不同意?

若事前同意,

事后反悔,

算同意还是不同意?

这也是很多男性朋友担心的事。

固然,

女性会有被强奸,

会被骚 扰,被侵害的担忧。

男性同样有被人诬告性骚扰、猥亵,

甚至被勒索敲诈钱财的担忧。

而我国法律在这块并没有很健全。

对比德国《否决法案》要求明确撤销"婚姻关系中的性侵豁免权",

我国法律虽已删除"婚内强奸"例外条款,

但实践层面仍存在巨大落差。

比如北京某律所2022年代理的12起伴侣性侵案中,

有9起因为"取证指引不明确"导致关键证据未被采纳。

当李薇在撤案通知书上按下手印时,

窗外的蝉鸣正撕扯着夏夜。

这场729天的拉锯战,

丈量着个体维权与制度惯性之间的距离。

而李薇房间那个装着报警回执和断口红的相框,

正静静躺在证物室的某个角落。

它封存的不仅是某个女孩破碎的夜晚,

更是叩问法治文明的声声回响:

当爱情成为暴力的遮羞布,

法律该如何守护每个人身体的主权完整?

那么,

各位亲爱的朋友,

你们怎么这起情侣性侵事件呢?

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交流。

0 阅读:41

流光烁金

简介:用文字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