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林帅赴东北,高岗也想同林帅一块前往东北。当时东北局势动荡,土匪猖獗,普通民众长期受到日本的殖民统治,许多人甚至忘了自己的国籍,不会说中文。然而,日本人却在东北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若东北发展得当,我们的革命胜利便指日可待。
高岗在延安认识了一个叫李力群的女生,第一次是高岗来教他们,个子高高的,也不需要备课,就能讲上一个钟头,很有本事。
李力群虽然对高岗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但仍然遵从组织决定与高岗结婚。婚后,高岗待她很好。在俩人结婚五年后,高岗前往东北从事革命工作,哈尔滨解放后,李力群将三个子女迁至东北,与高岗团聚。
李力群带着孩子历经千幸终于抵达了祖国寒冷的东北,夜幕降临,空落落的屋子里却不见高岗身影,此时李立力群的内心是万分失落,紧紧的将几个孩子搂在身前。
最后才知道高岗外出剿匪,明天才能归来。在高岗引领下,短短两个月,匪患得以根除。随之而来的经济、政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使富饶的黑土地变为了一亩亩良田,还为辽沈战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群众中也出现了当兵的热潮;对于同生共死的战友,他也是非常照顾的,别的部队来东北增援,都是高岗亲手将棉衣物资送到前线去。
辽沈战役后,林帅因平津战役而离开了东北,高岗担任了三个职务,分别是:司令员和政委,东北局书记,后来又是东北人民政府主席。
高岗控制着东北的党政军。高岗在这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发展东北的经济,加强政治建设,特别是振兴工业。
他首先到苏联进行谈判,寻求工业建设援助,在他任上,粮食生产有了显著的提高,工业产值也大大超过了指标;之后,东北地区的"三反"运动,及时地扭转了当时的政治生态。
在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打响之后,东北立即成为一个防御的前哨。高岗是处于抗美援朝前线的东北地区最高首长,他在毛泽东提出“出兵朝鲜”的决策中,担任“后勤官”,对志愿军的战勤保障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一仗打完了,他们就开始筹备第二仗。正在此时,高岗从沈阳来到朝鲜,带着一批从中央送来的慰问品,向彭德怀和志愿军战士致意。
尽管上月刚见面,彭德怀仍然很开心,因为他在国外看到了自己的同胞。
见面以后,彭德怀就和高岗握手,微笑道:“高老大,这几天没见,你的脸又黑了,是不是在为我们的运输问题发愁呢?”
第一餐,司令部食堂额外增加了两道菜肴,作为“欢迎宴”,招待高岗。高岗一坐下,就激动地说道:“老彭,你还不服气啊!中国同美国的战争,就是以弱小对抗强大,以本土对抗外国。这一战,你带兵不易,我是打心眼里佩服你的!”
彭德怀纠正道:“绝对不能这样说,这个战役不是我指挥的,是毛主席指挥的。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最擅长的就是以弱胜强,朝鲜就是这样。”
高岗马上附和道:“啊,是呀,是呀。但这件事,你来负责。毛主席曾经讲过,志愿军能战胜美国,全凭一个劲儿,美国人不行,钢铁多,但是志气差。
彭德怀用筷子给俩人夹菜,又道:“我们是志气多了,钢铁少了,若是气多钢也多,那可不得了。只要我们有飞机,有坦克,有车,我就能把他们打到南朝鲜!我们现在只有两条腿,赶不上美国人的车轮了。”
彭德怀望着眼前的饭菜,又说道:“老高,对不起!我可没那么多钱招待贵客!”
高岗笑道:“你老彭就喜欢说笑,别提了,别提了,那是另一回事!在战场上,能吃上一碗土豆炖肉,也是一种享受。”
他们又聊了一会儿,高岗突然想起毛岸英,便说:“老彭,我听说毛主席的儿子也来了,他怎么不过来找我呢?”
彭德怀打趣道:“这么大的事,让一个小干部跑来找你干吗?你这张脸都麻成了胡桃皮了,还看个屁啊!嘿,毛主席有没有叫您捎个口信?到了朝鲜以后,他极少收到信件,甚至连书信都不常回。
1951年10月,朝鲜当局颁赠一枚一等国旗奖章,彭德怀曾这样写道:此奖章应颁给两位麻子:前线洪学智,后面高岗……
转变事实上,自从高岗当选为东北局的主要领导之后,他的生活就渐渐奢侈起来了。
毛主席来视察时,更是设宴为他接风洗尘。
虽然毛主席知道,这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一种敬意。
但在建设年代,人民的生活还很艰难,不能这样浪费。
老百姓连饭都吃不好,高岗却还这么奢侈,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高岗看出了主席的不高兴,同时他也很沮丧,因为他觉得自己在东北做的不错,把经济带领的很好。
这场战争,不都是东北局给的吗?享受一下又有什么关系?
想到这里,他越想越觉得自己没有错,因为他是个敏感、多疑、急躁的人,在党内工作了数十年,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缺点,有所成就之后,就忘了革命者的勤奋和务实。
如果只是宴请主席,还可以理解,可是高岗后来的举动,却渐渐使人捉摸不透了。
“三反”是反腐败,反浪费,反官僚,高岗这个有一定话语权的人,竟然认为党内仍有资本家的成分,于是就决定对所怀疑的人开刀。
但是高岗以自己的清白为借口,到处宣扬他的政见,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家都认为这个主意很危险,但是高岗却固执地反对。
如此错误的人如何能够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这样,他的势力就慢慢地被消弱了。
高岗憋了一肚子的火,回家以后趁警察不注意的时候,拿出了一把手枪对着自己,还好警察眼疾手快,否则的话,他这条小命就没了。
事实上,高岗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冲动了,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也有好几次都想过要退出,但当时有刘志丹这个生死与共的好哥们给他指明了方向。不过,一开始的时候,高岗还是心存国家利益的。
刘志丹曾经勉励过他:“你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能力,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高岗受到他的鼓舞,也逐渐从沮丧中恢复过来,并开始积极准备,不久就当上了陕甘红军游击队的队长。
在1954年2月,第七届四中全会于北京召开。会议前夕,时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赓突然向秘书下达指令:“取枪。”
秘书心中充满了疑惑,不过,他还是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那把枪递给了陈赓。陈赓将手枪握在手里,扳动了一下,满意地点点头,“这支枪的维护还不错,你帮我找20发。”
片刻之后,秘书将子弹递给陈赓,陈赓立刻将子弹装入弹夹,重新装弹,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就像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样。
陈赓端着枪来到院中,抬起头来,望着那座落在烟囱上的砖块,然后对身旁的小健说:“快来看看。”
“砰”的一声,他刚刚瞄到的板砖直接被拍成了碎片。说完,陈赓便将手枪揣在了兜里,转身离开了别墅,向着会场的方向走去。
陈赓携带枪支进入会议,这是违规行为,陈赓当然清楚,可他为什么非要携带枪支呢?
原来,此次陈赓携带枪支参加会议,是经过了中央领导的特别同意。而且,他还有一个秘密使命在身。
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对高岗、饶漱石的非组织性进行批评和揭露。当时,考虑到形势的复杂,为了避免出现突发状况,周总理特别吩咐陈赓同志率领一批干部,以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
周总理一再叮嘱陈赓:“一定要把这个大会办好,就象当初在上海保护中央那样。”
开会时,陈赓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坐在高岗后面,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好在,这场会议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一切都很顺利。
开完会,陈赓就把手枪交到了自己的秘书那里。秘书拿到手枪,小心翼翼地检查了一下弹夹,发现只差一颗子弹。
同年2月17日,高岗自杀未遂。
毛主席知道高岗企图自杀之后,立即指示中央有关机关,要对高岗进行特殊保护,并对周恩来提出的高岗要加以隔离审查的建议也表示赞同。
在这段时间里,高岗受到了很好的对待,他不仅过着当副主席的生活,还读着中央的文件和报纸。
毛主席也决定暂停一日批评和协助高岗的讨论会。在这以后的讨论中,人们对高岗的批评态度缓和了许多。大家都在分析,都在帮忙,上纲上线的内容减少了。会后,中共中央作出了高岗停职检讨的决议,并在家中作了检讨。当时,中央也没有把高岗这件事告诉全党,而只在中央,进行了批评。
高岗在经过初步考察之后,还得给他安排工作。还要把他弄到中央委员会去,把他放在党内。
我该给他安排什么工作?毛主席认为,高岗在建国以后,由于自己的功劳,而骄傲自满,生活腐败,争权夺势,与人民,尤其是陕北人民的信任与期待,所以就把高岗调到陕西省,任陕西省省委副书记兼延安地委书记,到各地去同人民,特别是到陕北去接触大众,让高岗改邪归正,重新开始工作,还可以继续使用。
毛主席对他的干部很好,对高岗也很好。
高岗因为中央对他的批评缓和了,所以他的情绪也稳定了一些,他也很认真地看报,主要是从报上一条一条地看登出来的地方代表的名单上又没自己的名字,如果有,那就还有机会继续往上爬。
自杀1954年8月中旬,报上登出了全国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单,但高岗还是没有看见自己的名字。他确信自己永远做不了高级官员。他决定再来一次自杀。
高岗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陷入了困境,他就很难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以前他还能纵情声色,可是现在,他却在家里无所事事,只觉得无比的痛苦,甚至有一种走火入魔的感觉。
这件事发生以后,党中央严厉地批评了他,他曾写过《我的反省》,但至今未获答复;他每天都认真地听着收音机里的广播,却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听到西北和东北的同志们的姓名,他感到自己给他们带来了麻烦……
在政治上的挫折,在生活中的软弱,对亲人和战友的内疚,这些复杂的感情,在秋天再次来临的时候,季节发生了变化,让他感觉到了一股刺骨的寒意。
1954年8月16日,老婆李力群发觉老公有些异样举动,预感要出事,便尾随其后。
但是李力群怀孕了,身体很累,到了17号的时候,两人说了一些话,李力群就睡着了,高岗吃了好几个月攒下来的药。早晨女儿来叫醒父亲,高岗却毫无反应。
高岗那天晚上和李力群谈话时,说他为革命干了许多好事,也干了许多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家人的事,这回连累了这么多人,他觉得很过意不去,所以就走了。
高岗本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冒险参加革命,也不会在失意的时候想到死去的战友,也不会在风雪中去剿匪慰问将士,但是,如果他把感情看得太重,那就会变成一个心胸狭窄的懦夫,高岗就是这样陷入了困境。
李力群在丈夫死后,精神几近崩溃。李力群现在不但没了丈夫,还生了四个孩子,现在又怀孕了。多重的身份使李力群无暇休息,她对自己的丈夫曾经犯下的错误感到内疚,将他埋葬后,就住进了一个老旧的院子里。
李力群和她的孩子们的人生,在他死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让她失望的是,她的几个好友,也都对她敬而远之,生怕被牵连进去。
李力群此时心灰意冷,感觉自己再也不适合做教育工作者了,于是她向上级申请,想要调换工作。毛主席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对她说:“你和他是两个人,他的想法有问题,但是你是革命者。高岗虽有过错,但对中国革命有过很大的功绩,从那时起,他的孩子就一直在组织上接受教育。”
根据毛主席的吩咐,高岗的孩子全部由国家供养,并且享受国家高级干部的津贴,每人一个月40元。
此后,李力群为免节外生枝,便让儿女们暂且改名为母姓。
李力群心里很感谢组织上对她的帮助,她重新燃起了人生的希望。李力群也正是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才有了他的第5个孩子,她对这个家、对生活都很认真。
之后李力群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转变。很快,她的子女就被送往河南,送往湖南,送往甘肃。她本人则被调往安徽“五七”干部学校。
李力群到安徽之后,不但没有得到任何优待,他本人的行政级别也由11级降为13级。李力群的日子很苦,但她并没有抱怨,而是继续努力工作。
事后,每当李力群回想起来,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干校里,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家,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再也不想有什么动乱了。”
幸好,在这个最黑暗的时期,她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重视。
1971年,毛主席知道李力群的生平事迹后,因感激其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把她调入北京。周总理还特地给她挑了一套适合她居住的公寓,让她能继续当干部。
李力群被毛主席如此关心,感动涕零,她向毛主席提出了申请,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
毛主席知道以后,说:李力群对新中国有这么大的功劳,要是让他在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里当老师,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必须把她调回去当老师。
李力群奉毛主席之命,到国务院科教部门任职。到了国务院科教组以后,她兢兢业业,得到了很多组织的嘉奖。
李力群于2020年4月在北京去世,终年100岁。在灵堂里,同学们集体献上了一只花圈,上书:“感念李院长栽培之恩,永世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