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文化人最难以忍受的是下层人在文化上对他们的挑战,哪怕是对他们表示羡慕的那种挑战,他们也不能忍受。在《萨蒂利孔》中,暴发户特里马希翁的滑稽不仅在于炫富,更在于他“炫学”和炫耀文化。
29、他炫富是因为他有钱,但炫耀知识学问或高等文化则显得更加滑稽,因为他实际上并不拥有这些。他试图炫耀天文、文学、哲学、科学等,但越炫耀越显出他的粗俗和铜臭味,这在文化人眼中显得尤为可笑。
30、许多罗马人崇尚希腊文化,只有高等罗马人才有机会学习希腊语,因此,熟悉与希腊相关的东西便成为文化身份的显示和象征。特里马希翁为了显示自己对希腊神话的熟悉,经常谈论希腊,但他的知识错误百出,如错误地描述赫拉克勒斯和独眼怪的故事。
31、在宴会上,他安排了希腊语吟诵荷马史诗的节目,并亲自解释,但解释内容错误连篇,甚至混淆了阿伽门农的女儿伊菲革涅亚和海伦。为了展示对希腊神话的喜爱,他还安排了一道煮全牛的豪华大餐,由扮演成希腊英雄埃阿斯的哑剧演员表演开膛破肚,割肉待客。这样的表演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但他好的就是这一口,对其中的滑稽浑然不觉。
32、特里马希翁出身低微,但他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份,并通过夸张的打扮和行为来展示自己的自豪和自信。他在宴会上姗姗来迟,穿着模仿元老院贵族的服饰,并佩戴象征骑士身份的黄金指环,以此显示自己的尊贵。宴会上,他要求一位酒神打扮的歌者戴上自由民的帽子,以强调自己的自由民身份。
33、特里马希翁在宴会上大发宏论,尽管内容荒谬,他的自由民朋友们却大声叫好。然而,当恩克和他的朋友因特里马希翁的胡言乱语而笑出声时,特里马希翁的朋友们认为这是对自由民的轻视,因此要求教训他们。
34、特里马希翁的种种炫耀无非是为了显示自尊和自信,博得旁人的尊重。但是,过度的自豪实则掩饰着自卑。他的朋友也都有一颗自由民的玻璃心。反倒是特里马希翁比较理智,他叫那些怒气冲冲的朋友们安静下来,不要破坏了宴会的快乐气氛。
35、佩特罗尼乌斯在《萨蒂利孔》中的讽刺虽然辛辣,但并不尖酸刻薄,因为他能够理解并尊重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用人文学者的眼光看待讽刺对象。特里马希翁是一个爱女色且有经验的同性恋者,他娶了妻子并养了几个娈童,尽管妻子的妒忌未能使他收敛,但他对妻子有爱和内疚。
36、一次,特里马希翁对新来的俊俏仆人表现出过度热情,引起妻子福尔图娜塔的嫉妒和愤怒,导致冲突升级。特里马希翁在冲突后表现出柔情和解释,显示出他情绪的不稳定和对妻子的感激之情,这是他人性善良的一面。
37、《萨蒂利孔》被视为罗马文学中的讽刺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挖苦和嘲讽,它体现了冷眼旁观、怀疑的人生态度和保持距离的理解。这种讽刺文学在罗马文学中具有独特地位,被认为是罗马人的发明,要求作者和读者具备理智、成熟的人生领悟和审美敏感度,以及良好的教育基础。
38、《萨蒂利孔》虽然被认为是罗马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但它与现代小说有很大不同。现代小说面向大众,兴起于18世纪的民众教育和市民阶层读者群的发展,而《萨蒂利孔》的创作和阅读仅限于少数贵族和文化精英。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欣赏其中的模仿和讽刺,体会作者的幽默、机智和情趣。
39、罗马讽刺文学依赖于特定读者的敏锐现实感和丰富文学联想,通过艺术细节创造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默契。然而,由于时代的隔阂,现代读者很难达到这种心灵相通,只能进行相对浅层的理解和欣赏。
40、佩特罗尼乌斯的《萨蒂利孔》是一部罗马讽刺文学作品,其讽刺手法不同于大众或通俗文化中的挖苦和嘲笑,而是采用了“梅尼普斯式讽刺”,即通过戏仿和玩笑来营造机警、有趣、俏皮的智识乐趣。这部作品的意向读者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文学知识和素养的读者。作品中的讽刺包含隐藏的细节,需要读者深入体会,从而获得解开谜语般的阅读快感。
41、在《萨蒂利孔》中,富翁宴会被描绘为对柏拉图《会饮篇》的暗中戏仿。在《会饮篇》中,宾客们在宴会上畅饮并进行哲学讨论,参与者包括苏格拉底、阿里斯托芬和阿尔基比亚德等。佩特罗尼乌斯对《会饮篇》作为哲学著作的地位提出质疑,怀疑在酒精影响下,宾客们是否还能清晰地进行哲学讨论。因此,富翁宴会通过戏仿而非攻击的方式,讽刺了《会饮篇》。
42、在特里马希翁的宴会上,客人哈宾那迟到,类似于《会饮篇》中迟到的阿尔基比亚德。哈宾那是一位醉醺醺的石匠,他吹嘘自己刚参加的饭局,这与阿尔基比亚德在《会饮篇》中的行为相呼应。这种戏仿需要读者具备丰富的阅读经验和联系能力,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讽刺意味,这种讽刺如同一种智力游戏,考验着读者的文学阅历和阅读联系能力。
43、《萨蒂利孔》可以被解读为一部戏仿史诗,通过恩克这个人物的游荡贯穿整个故事,戏仿了荷马的《奥德赛》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恩克作为反英雄,与传统英雄不同,他面临的挑战来自生殖之神,导致他经常遭遇性功能障碍。
44、恩克需要不断解决自己的食和色的需求,他有一个远大的目标——继承遗产成为富翁。他通过冒充富翁进行招摇撞骗,最终通过贿赂恢复了性功能,并领悟到“谁有钱,谁就能永远顺风顺水”的人生哲学。
45、佩特罗尼乌斯在《萨蒂利孔》中运用的梅尼普斯式讽刺是一种扩散型的讽刺,不集中于单一对象,而是让读者根据自身理解和能力去发现讽刺目标。1世纪的读者与今天的读者在理解上有所不同,今天的读者可能更关注对暴发户的炫富和“炫学”的讽刺,而1世纪的读者则可能更多关注对暴君尼禄的讽刺。
46、尼禄的奢侈和自诩艺术家导致国家财政危机,他通过流放和处死富裕阶层来填补财政漏洞,继续挥霍无度。相比之下,暴发户特里马希翁虽然也有虚荣和庸俗之处,但比尼禄更可爱和无害。
47、佩特罗尼乌斯生活在朱利奥—克劳狄王朝末期,该王朝被认为是罗马历史上最黑暗、腐败的时期,尼禄是最后一位皇帝。尼禄被推翻后,罗马迎来了第一位百姓出身的皇帝韦帕芗,他在位期间积极改革内政,重建经济秩序,后世对其评价正面。
48、佩特罗尼乌斯是古罗马时期的一位人物,他未能见证韦帕芗的新政,但在对抗暴君尼禄的斗争中,他选择了唯美主义的非政治抵抗方式。尽管他被尼禄逼死,但在后人眼中,他的抵抗并未失败。
49、佩特罗尼乌斯以其优雅的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鉴赏力著称,甚至在自杀时仍保持幽默和从容。他对尼禄的蔑视体现在他的遗嘱中,他以机智和俏皮的方式表达了对尼禄恶行的不屑,特别是对尼禄玷污艺术和文化的行为表示强烈反感。
50、佩特罗尼乌斯是罗马时期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通过讽刺和挖苦揭示了暴君尼禄的文艺爱好与暴政之间的关系。暴君不仅使用暴力,还通过文艺作品来粉饰太平,使其暴政显得更加高雅和深邃。
51、佩特罗尼乌斯的作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文学运动中受到重视,尤其是通过若利斯·卡尔·于斯曼和奥斯卡·王尔德的推广。王尔德还将佩特罗尼乌斯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他们从佩特罗尼乌斯的作品中,在像恩克这样的人物身上看到了现代都市的颓废和都市漂泊者的原型,这些人缺乏人生理想,依靠集体幻觉在城市中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