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登为父、莽枝为母”,就在不远之处。

闪宏恺 2024-05-25 16:50:50

最近想写一写传说中的革登山,既然是传说,总要带一点神秘色彩,这些山脉都在,只是这个名字代表的不仅仅是现在。

革登山名字由来,有两个常见的说法,一说是革登山下住着很多布朗族,在布朗族语中,“革登”意为很高的地方,革登山因此得名。

另一说则是与周围其他茶山一致,因孔明南征时在此山埋下马蹬而得此名。

革登山处于勐腊县象明乡西部、古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与莽枝山相邻,东连孔明山,是六大茶山中最小的一座。

但茶友们可不能因为革登山小、产茶量低就小瞧了它,这里的茶比起其他山头可是一点不逊色的。

革登山海拔高达1950米,确实不负其名“革登”,这里江河纵横,光照充足,降雨量充沛,山中时常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湿润,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因高山深林中植被茂密,这里的茶树被淹没在密林之中,长得并不像其他山头的茶树那么高大,树高大多在两三米高,树干直径也大多只有十多厘米。

革登山茶树的另一生长优势,就是这里肥沃的土壤。

革登山因人烟稀少,植被茂密,地面累积了厚厚的落叶腐质层,而这里的土层以砖红壤、赤红壤、黄土、紫色土等弱酸性土壤为主,养分积累快利用快,有机腐殖质含量极高,为茶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革登山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周边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寨,虽然许多都历经乱世逐渐凋敝,但仍有部分茶农不愿放弃祖辈心血,留在深山中勤劳耕种,将茶与制茶技艺传承下来并重新发扬。

荣辱兴衰的更替,最终还是被大自然打扫得干干净净。

说起革登山的茶历史,也是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时光了,茶祖会遗址和古老的茶王树在这里坐落。

革登山能在六大茶山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茶叶优质,茶王树和茶祖会也占了很大原因。

对于革登山的茶王树,历史上有诸多记录,清朝阮福所著的《普洱茶记》中说: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茶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子此。”

也有传闻说茶王树就是当年武侯孔明南征留下的茶中所种,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相关的记载:

“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这棵茶王树在六大茶山一株独大,据说在光绪年间,这棵茶王树每年产的茶叶可制成一担干茶,每年开春采茶之前,六大茶山的茶农都要来茶王树前祭祀。

想起现在的冰岛茶王树,昔归茶王树,老班章茶王树,如出一辙,只是现在的人更喜欢给他挂上彩旗,搞个证书,拍个照片,录个视频。

在之前,每年祭祀茶王树时都极其热闹,几千人在大草坪上对茶王树叩首、敬酒,载歌载舞,祈祷茶山兴旺,生活美好太平,场面好不壮观。

据说在茶王树梁子上唱什么,对面的孔明山就会回应什么。

我更喜欢以前的形式,那是真的在祈福,不像现在是卖货。

当时茶文化节功德碑上清晰的记载着:

“革登为父、莽枝为母”

在革登山正值兴旺之时,当地茶农收入颇丰,乾隆年间在革登到倚邦中间的三岔路口盖了一座关帝庙,占地一千多平方米,顺坡建了三层台基,保存较为完整。

第二层台基上现在还立着功德碑,上面刻着“万善同绿”和几十个捐款人的名字,从碑文中可以看出不少是外乡人。碑文中甚至提及此庙当时建得很精美,庙内关公头上还涂着金粉。

革登山茶王树在清朝茶业最繁荣的时期也颇负盛名。

不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未等六大茶山茶业先衰,茶王树已然枯败,成了不再长青的枯树朽木。

倚邦末代土司之子曹仲益先生在《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中谈及茶王树时说:

“这棵茶王树在光绪初年,每年尚可产茶六至七担之多,是茶树中稀有之物,可惜已死。”

自此,茶王树凋亡,只剩下根茎腐化后留下的洞坑,革登山的茶业也前途坎坷,逐渐凋零。

很多东西总是那么巧合,我更愿意用巧合,是因为兴衰绝不是一个人,一件事,一棵茶王树能决定的,最多算是导火索。

经过多年战乱后,革登山大片茶园被毁坏,很多茶农为谋生计或逃生背井离乡,山下人烟稀少,连昔日热闹的茶祖会也轰然倒塌,革登山彻底成了无人踏足的荒野。

直到1956年以后,普洱茶再次兴盛时,大批四川人迁入革登山一带种茶,他们带来了小叶种茶籽,丰富了这里的茶叶种类,形成了革登山的新特色。

时至今日,革登古茶山的茶树已经形成了属野生过渡型的大中小叶种混生状态。

因革登所产的茶叶芽头粗壮,满枝银茸,民间称革登“大白茶”。

大白茶闻起来有淡淡花果香中混着香甜味,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

茶汤为透亮的淡金色,无杂质,入口微苦无涩,咽下后迅速回甘生津,有独特的山野气息,回味无穷,杯底留有清淡的花果香,使人心旷神怡。

可惜茶王树早已“仙逝”,不过在革登山这片“荒野”中,也能尝到不同于其他山头的更浓郁的花果茶香。

我想,失去茶王树固然可惜,但涅槃重生的革登山,不该只是令人唏嘘的荒野。

一代一代茶王树,一代一代做茶人。山河不变,万物为刍狗罢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