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6 日,河南省内黄县马上乡吉村南街村民微信群(群成员 273 人)爆发激烈冲突。村支书张俊书因村民孙现元质疑 “村委会私下签订供水合同”,在群内发送多条语音辱骂对方 “无赖”“造谣生事”,语音内容被村民截图传播后引发舆论风暴。4 月 25 日,内黄县公安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对张俊书作出行政拘留 8 日的处罚决定。4 月 28 日,张俊书向媒体表示 “骂人不对,但事出有因”,并提出行政复议,拘留暂缓执行。
这起看似偶然的干群冲突,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的深层矛盾:
权力运行失范:村支书将微信群视为 “私人领地”,试图以辱骂压制村民质疑,折射出部分基层干部法治意识淡薄。
沟通机制失灵:饮用水问题纠纷持续两个月未能解决,反映出村务公开不透明、民意反馈渠道堵塞。
监督体系缺位:从村民 2 月 26 日报警到 4 月 25 日处罚,长达两个月的处理周期,凸显基层监督的滞后性。
二、透视病灶:基层治理 “爆粗口” 的三重困境(一)权力认知错位:从 “父母官” 到 “土皇帝” 的异化部分基层干部仍秉持 “官本位” 思维,将微信群视为权力延伸的 “虚拟衙门”。如河北蠡县某村支书在采访中宣称 “村委会没有一个好人”,将干群矛盾公开化;浙江温州某村支书甚至将盖章行为明码标价,索贿 2000 元。这种权力认知的错位,导致干群关系从 “鱼水情” 异化为 “油水分离”。
(二)压力传导畸变:上级任务与基层执行的撕裂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的治理格局下,基层干部面临多重考核压力。河南临颍县某村支书因醉酒与未成年人冲突被停职,其背后是 “创卫”“维稳” 等任务叠加的心理负担。这种压力若缺乏合理疏导,极易转化为对村民的情绪化宣泄。
(三)监督机制虚化:从 “稻草人” 到 “纸老虎”尽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但在实践中,部分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如江苏农村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要求成员不得由村 “两委” 亲属担任,但现实中 “自己监督自己” 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此次事件中,若村务监督委员会能及时介入供水合同争议,或许能避免矛盾激化。
三、破局之道:构建 “四位一体” 基层治理新范式(一)法治打底:让权力在规则框架内运行完善惩戒机制:对滥用职权、辱骂村民的干部,除行政处罚外,应建立 “负面清单”,限制其职务晋升。如温州 “脏话村书记” 因索贿、职务侵占等被判刑 8 年,彰显法律震慑力。
强化普法教育:通过 “法治夜校”“以案释法” 等形式,提升基层干部法治素养。海南省东方市推行软弱涣散党组织谈话制度,要求市、乡、村三级干部定期接受法治培训,值得借鉴。
(二)科技赋能: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推广 “智慧村务” 系统:实现供水合同、财务收支等信息线上公开,村民可通过手机 APP 实时查询。如浙江 “浙里办” 平台已覆盖 90% 以上行政村,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
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微信群、村广播等舆情高发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
(三)监督升级:织密权力制约网络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严格执行成员回避原则,确保监督独立性。如江苏省规定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不得由村会计、文书等兼任,从源头防止 “自己人监督自己人”。
引入第三方评估: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对重大村务进行全程监督。河南项城市曾因村支书辱骂村民事件,推动建立 “阳光村务” 第三方评估机制。
(四)能力重塑:锻造新时代基层铁军加强沟通技巧培训: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式,提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临武县推行 “双向约谈” 制度,要求干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有效化解矛盾。
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区分 “工作失误” 与 “权力滥用”,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如海南省东方市在谈话制度中强调 “体现关怀,树立整顿信心”,避免 “一棍子打死”。
四、结语:从 “骂声” 到 “掌声” 的治理觉醒河南村支书微信群辱骂村民事件,既是基层治理的 “危机”,也是改革的 “契机”。当村务监督委员会真正 “监” 到实处、“督” 出成效,当干部培训从 “走过场” 变为 “练真功”,当数字化平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基层治理才能实现从 “管理” 到 “治理” 的质变。这启示我们:只有让权力敬畏规则、让治理回归初心,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干群同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