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虐童案终宣判:生母继父死刑背后,一场撕裂人性的家庭悲剧
“孩子最后一条伤疤是求饶的证明”——11岁男孩的死亡如何撕开“至亲之恶”?
2024年4月28日,山西运城中院一声槌响,为震惊全国的临猗男孩张某某(化名)被虐致死案画上阶段性句号:生母谢某、继父王某因故意伤害罪、虐待罪被判死刑。但法庭内外,无人欢呼——这场持续数年的虐童惨剧,不仅揭开“以爱之名”的暴力面具,更将“生而不养”的罪恶推至极端。
“他哭着喊妈妈,但妈妈递来的是棍子”
2021年冬至,11岁的张某某被宣布“失踪”。生母谢某在网络哭诉寻子,引发全网同情。然而48小时后,警方在继父老家地窖中发现孩子遗体:全身87处新旧伤痕,颅骨塌陷,十指骨折。法医报告显示,致命伤来自持续数小时的棍棒击打,而胃部仅存少量树皮——“饥饿与疼痛,是他最后的朋友”。
法庭证据链揭露更残酷真相:自谢某与王某再婚后,男孩长期被关地下室,每日仅靠残羹存活。殴打成为“教育日常”,烟头烫伤、铁链锁脖等细节令旁听席数次失控。班主任曾因孩子身上淤青报警,却被夫妻俩以“孩子淘气”搪塞。“他们甚至在审讯中互相推诿,说对方才是‘下手更狠的人’。”办案检察官痛陈。
死刑判决能否终结“暴力循环”?
“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计划的精神驯化。”中国政法大学儿童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辉指出,谢某王某通过切断孩子社交、系统性肉体摧残,试图制造“绝对服从”,“这种‘家庭集中营’模式在近年虐童案中愈发常见”。
尽管死刑判决获得超80%网民支持,但儿童保护组织“小希望”发起人陈岚担忧:“我们惩罚了恶魔,但如何阻止更多孩子成为‘沉默的羔羊’?”——据统计,2023年全国曝光的虐童案中,**生母或继父母施暴占比高达67%**,而报警者中邻居、教师仅占12%。
悲剧之后:我们为何总在血迹中觉醒?
案件宣判同日,临猗县街头出现数百支白色蜡烛。有市民将玩具熊放在法院门口,卡片上写着:“宝贝,愿天堂没有‘妈妈’。”而更深的反思正在发酵:现行法律中,虐待罪最高刑期仅7年,除非致死致残才能升级量刑。上海律协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主任计时俊呼吁:“必须设立‘强制举报制度’,让每个公民都成为儿童的最后防线。”
此刻,张某某的骨灰仍寄存于殡仪馆。生父张某国在庭审最后10分钟晕厥送医,他至今无法原谅自己:“如果我当年拼死争抚养权……” 这句未尽的忏悔,或许才是此案最刺耳的警钟。
(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中受害儿童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