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文章何以有如此强的“浩然之气”?

毒小寨文化 2024-09-20 12:34:37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文章何以有如此强的“浩然之气”?

孟子和孔子的文学审美风格是有差异的,孔子崇尚“文质彬彬”,文质兼美,彬彬有礼,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儒雅友爱的形象,除了偶尔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愤怒之词,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师长形象。

孟子就不同了,他的文章和他的为人追求一样充满了“浩然之气”: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公孙丑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朱熹解释说:“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其实简单地说,就可以理解为正气,是配合道义而生的一种正气,有了它就可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可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可以堂堂正正。

孟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文章态度明确,语气坚决,善用排比,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充满了不可辩驳的力量感,在气势上就足以压倒别人。

孟子文章是如何做到“浩然之气”的呢?我们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例来说明。

首先,孟子善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等增强气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长,一两百字,但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可不少,试举例: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其余的对仗、对比句式也不少,此不举例,这样的整句不仅使文章气韵流畅,易记易诵,而且强化内容,增强情感,让人无可也无从辩驳。

再次,孟子文章态度明确,语气决绝,甚至不惜爆出脏口。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他为人说话从不打哑谜,有啥说啥,态度明确,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开头就直接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后面再展开论证。

这篇文章里多次出现“皆”“凡”等绝对化的字眼,语气决绝,不容商量,这正是孟子的强大气场,浩然正气也。

孟子连用了四个“无……,非人也”,其实就是一句爆粗口的话,没有恻隐之心的人,就不能称之为人。我们没有必要为圣贤避讳,孟子的文章中出现这样的字眼并非一处两处,算是“惯犯”了。《孟子·离娄上》别人问他嫂子掉河里要不要救,他直接来了一句“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嫂子掉河里而不救那不就是豺狼吗?那还是人吗?不用拘泥于“男女授受不亲”。再比如孟子在批判杨朱墨翟的时候直接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话就很重了,直接人身攻击。

最后,孟子还善用多种论证手法使自己的论证严谨周详,无懈可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二百来字中,“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举例论证,化抽象的道理为具体的例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是假设论证,思虑精详,让人找不到攻击点。

综上,孟子为人“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如其人,他的文章同样浩然之气充沛,是不可多得好辩论文。

0 阅读:2

毒小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