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相信绝大多数朋友都对这首小诗有着颇为深刻的印象,它是我国清代著名诗人郑燮的一首代表作。
简单的语言临摹出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和一个唯美的意境。
也因为这首诗的产生,我国诗坛上又多了一句咏梅的名笔。
纵然独孤,却也闲适;纵然清寒,却也享受;诗之境界当如梅之境界。
理所当然,因为此诗,郑燮(郑板桥)之名也再次被镀上了一层光芒。
走进古诗词,再读郑板桥。
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郑板桥的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小廊》。
这首诗风格清淡典雅,句句美妙耐品,读来很是治愈人心。
小廊
清·郑燮
小廊茶熟已无烟,折取寒花瘦可怜。
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我国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人。
郑板桥一生主要以卖画为生,他的在诗、书、画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堪称一位难得的全才。
画家写诗,别具艺术之味,而这首《小廊》就再次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也再次印证了郑板桥驾驭文字的水平。
诗的首句在点题的同时,将一种清幽安逸的氛围也营造出来:小廊茶熟已无烟;茶壶中的茶水已经煮熟,火炉中的烟也消散了。
初读首句,就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所处环境的静谧与所经生活的惬意。
“茶”与“君子”“贤者”“隐士”等尤为匹配,所以从首句的描写背后,我们自然也能看到作者闲适淡泊的形象。
“已无烟”三个字又含蓄地说明作者守在“茶”边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那么诗中的具体时间又是什么时候呢?作者在首句中虽没有写到,但首句的内容却充分为后文的输出打下了基础。
承句是作者对自己举动的描写:折取寒花瘦可怜;随手在旁边折取了一枝菊花,它那清瘦的样子着实惹人怜爱。
画面开阔、意境雄宏的诗是好诗,而笔调生动、富有情趣的诗也同样触动人心,所以“好诗”是多样化的。
就比如郑板桥的这首诗,作者将地方定在并不开阔的“小廊”,以迥异的笔触为读者展现出了充满生机与逸趣的场景。
折取寒花,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动作,但这个动作却又无不将一种诗意和趣味体现出来。从这个动作上面,我们足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足以看出他内心世界的丰富。
如果心中有情,则眼中皆是风景,则风景皆是诗料。所以在别人眼里不起眼的菊花,就能在作者眼里显得与众不同,就能让作者产生浓郁的兴趣与丰富的情感。
那么作者为什么偏偏会注意到“寒花”,为什么会偏偏择它入诗呢?当然是因为“寒花”特殊的气质与蕴意。
菊花向来具有傲寒的精神,所以作者写菊花就是在表达自己对菊花形象的喜爱和精神的赞美之情;就是在含蓄地体现自己的形象与性情。
纵然菊花很“瘦”,但它依旧能够在清寒的秋天盎然开放,它在诗中的参与,已然为诗注入了饱满的生机,已然让读者看到了在逆境中拼搏的生命力的坚强与可爱。
“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在寂静的柴门前,平静的秋水看上去格外广阔,乱鸦的影子和鸣叫声似乎将那一片夕阳天揉碎了一般。
相较于前两句而言,诗的后两在空间上已经明显做出了开拓。
我们可以看到,前两句的空间定格在户内,而后两句的空间则定格在了户外。
作者在品茶赏花的期间,又注意到了柴门外的秋水与夕阳天。
无边的秋水掩映着无际的夕阳天,这不就是“水天一色”的奇妙景观吗?而更让人觉得称奇的是,这种广阔又寂静的画面,被那归巢的乌鸦所“点破”,所以此时,这里的画面不但有了声音,更是有了视觉上的动感。
作者的“揉碎”一词用得尤其新颖巧妙,它从视觉与听觉方面皆带给读者无穷的想象力,仿佛那片夕阳在乱鸦的飞舞与鸣叫中,在一点一点地闪烁,在一点一点地分开又组合在一起……。
一茶一廊一院一人,一片秋水一片夕阳……,与世无争,且享受清闲,这样的画面与生活,想必已是深深地走进了每个渴望宁静的人的心中。
闲暇闭门坐,一杯就菊花;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读古人诗,也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欢迎关注一号诗巷,在追逐诗与远方的路上,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