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上首群"外星移民"竟是意外偷渡者?
2019年4月11日,"创世纪"号探测器坠毁月球,瞬间释放的撞击力,相当于把上万个水熊虫以子弹速度发射到月表。
这群身长仅0.5毫米的生物,成了月球首批"居民"。

这场星际意外的始作俑者,是搭载在"创世纪"号探测器里的"星际图书馆"项目。
这个储存人类文明的数字档案库,表面镀层中封存着成千上万的脱水水熊虫。

“创世纪”号携带的金属盘,里面储存着3000万页人类知识的档案
以色列科学家本打算让它们在月球辐射环境下测试生命存活性,没料到探测器燃料泄露,导致创世纪号硬着陆。
这些微生物中的"极限生存专家",在地球就创造过令科学家瞠目的纪录。
2014年南极科考队发现,冰封30年的水熊虫样本在室温解冻后,5小时内恢复活动。
更惊人的是2007年欧洲航天局的"太空刑场"实验,将水熊虫直接暴露在宇宙射线中10天后,仍有68%个体存活并正常繁殖。

月球环境比太空舱严酷百倍,白天地表温度有127度,足以煮沸水银,夜晚骤降到零下的液氮温度。
不过水熊虫有套特殊生存机制,脱水时缩成"酒桶"状,新陈代谢降到原来的十万分之一,体内生成特殊蛋白质形成玻璃态保护层。
日本实验证实,这种状态可维持他们百年不死亡。

水熊虫的抗压能力也很厉害,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压力大概是100兆帕的11000米深处,采集了一些水熊虫样本,带回实验室后全部复活。
而它们能承受的极限压力是深海压强的6倍,相当于20头非洲象站在指甲盖上。

长相一般,朋友们介意的可以略过图片
关于这些"月面移民"现状存在两派观点:牛津大学团队通过撞击模拟认为,当时瞬时冲击温度超过300℃,水熊虫的存活概率低于0.3%;
但麻省理工实验室指出,如果部分个体封存在探测器残骸缝隙中,可能仍在休眠状态等待复苏。
这些"小强"给人类带来三大科技启示:抗辐射基因可能改良宇航服材料,冬眠机制或实现星际旅行休眠仓,脱水复苏技术能保存生物样本。

NASA正在研发的"星际方舟"计划,就借鉴了水熊虫的脱水封装技术,准备将100万个人类受精卵送上火星。
下次赏月时不妨想象:在38万公里外的环形山里,或许正躺着等待苏醒的星际生命。虽然它们没长出嫦娥的广袖,却可能成为人类定居宇宙的引路者。
-END-
信息来源:
1.环球网-2019.4.12-《一步之遥! 以色列航天器“创世纪”号在登月前最后时刻坠毁》
2.观察者网-2019.4.20-《传感器故障,搭载“图书馆”的以色列探测器撞向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