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的讨论结果清晰明了:原计划在9月15日进行的登陆行动,时间保持不变。而对于莱特岛的登陆,时间调整为1944年10月20日。虽然调整后的日期与9月15日相隔不远,使得取消原计划有些紧迫,取消之议也只能作罢。而对于莱特岛的登陆计划,双方在仅仅一个半小时的深度交流后,便握手言和,达成了一致。虽然没有正面回应“台湾岛与菲律宾,谁更占先机”的议题,但从那场会议的成效来看,盟军的目光明显更加聚焦于菲律宾这片热土,而海军方面,对于台湾岛的进军计划,似乎多了几分踌躇,少了几分坚决。
9月12日的会议,美军决定将吕宋岛选为首个登陆目标。随后的旧金山会议,更像是为台湾岛的登陆计划判了“死刑”,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10月3日下达的指令,更像是一锤定音:美军将绕开台湾岛,直取吕宋岛。这份指令还悄然将吕宋岛的登陆日期锁定在了12月20日,这一天,原本是属于莱特岛的“登场时刻”。不仅如此,这道命令还巧妙地融合了尼米兹的建议,为美军勾勒出了一幅登陆路线图:吕宋岛之后,1945年1月直指硫磺岛,3月再冲锋冲绳岛。
就这样,美军踏上了前往莱特岛的征途。但在这一切还未经实战的残酷检验之前,有两点细节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点,每当军队高官们谈及台湾岛与吕宋岛的登陆抉择时,他们脸上的轻蔑之情简直无法掩饰。原来,有人估算过,登陆台湾岛需要消耗整整9个步兵师,大约5万名战士的生命,这数字可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根有据的。
还有这么一件小事,颇为值得玩味。曾经,三位来自华盛顿的陆军高官,不辞辛劳地飞赴布里斯班,与麦克阿瑟共商战事大计。一番唇枪舌剑之后,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麦克阿瑟对西南太平洋战区莱特岛或棉兰老岛的陆军航空兵部队能否将吕宋岛上的日方航空兵力量一扫而空,完全没有信心。他在谈到占领台湾岛的艰难时,语气里满是无奈:“那将是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不仅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更是后勤补给的巨大挑战,时间消耗更是无法估量。”他坚信,吕宋岛早晚要落入美军之手,如果能先发制人,便可不必理会台湾岛的阻挠。他甚至愿意以个人名誉担保,吕宋岛战役至多耗时6周便能圆满落幕。在他看来,与台湾岛相比,进攻吕宋岛的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甚至将这些想法告知了乔治·马歇尔,言辞之间,信心满满。
当麦克阿瑟踏上林加延的那一刻起,似乎整个战役的终局被预定,预计一个月内尘埃落定。但是,现实往往比期望多了几分曲折。菲律宾战役中,13个步兵师加入进攻行列,但直到1945年8月日本正式投降,吕宋岛北部的日军依然负隅顽抗,未被彻底清除。
1945年1月9日,林加延湾迎来了一场至关重要的登陆行动。从太平洋战争的整体进程来看,这场战役的推进似乎比麦克阿瑟将军信誓旦旦保证的一个月,甚至是六周,都多了一份“悠长”。更令人深思的是,即便不算上莱特湾和萨马岛那两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仅仅是菲律宾地区的军事行动,美军就付出了10380名战士的生命,36550人受伤,还有93410名非战斗人员在战火中受伤。
当美军向莱特湾和萨马岛发起突击时,日军早已利用数月时间精心构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摆出一副要与美军在岛上拼个鱼死网破的架势。
然而,最终美军在肃清这两个岛屿时,伤亡却相对较小。如果美军在1944年第三季度就发起攻击,是否也能以如此小的代价取得胜利呢?
而那些曾经坚信“夺取硫磺岛易如反掌”的论点,在现实中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出色表现,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彻底切断了小笠原群岛对硫磺岛的补给和支援,证明了那些论点的正确性。想象一下,即便是世界上最谦逊的部队,只要能在1944年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登陆并占领硫磺岛,都足以称得上是立下赫赫战功。
到了1945年,攻占硫磺岛却变得异常艰难。硫磺岛战役与菲律宾海海战之间相隔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战场形势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之下,关于冲绳岛的讨论则显得相对平和。斯普鲁恩斯将军的提议虽然颇具远见,但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缺乏给航母输送弹药的海上补给通道。
如果美军航母在战斗中得不到及时的弹药支援,而日军却能持续不断地向冲绳岛输送人员和物资,那么战场的主动权无疑会落入日军之手。
可见,现实往往比预期更加复杂多变。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阴影,始终笼罩在美军的心头,那便是日本的“神风”敢死队。
不过,在1944年10月25日之后,美国海军在菲律宾的激烈战斗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与战术革新,这些收获成为了他们在随后四个月漫长冲绳岛战役中的生存宝典。
撇开其他复杂因素,单就战机消耗而言,日本军队在菲律宾战役中不惜血本,投掷了大约7000架各式飞机于战火之中。假如这些空中力量被重新定向,用于阻击1944年末那些跃跃欲试、准备在冲绳岛登陆的美军,那么美国海军所面临的伤亡数字,恐怕会更加触目惊心。
即便是在这样的假设下,如果美军能够毅然推进冲绳岛作战计划,并且将其化为现实,那么他们将有可能提前三到六个月,甚至整整半年,就截断日本本土与其南方宝贵资源产地之间的生命线。这意味着,最后一艘承载着关键物资的运输船抵达日本本土的时间,或许会早于历史记录中的1945年3月下旬。
1945年,攻占冲绳岛的难度又上升了一个台阶。此时,距离菲律宾海海战已经过去了足足九个月之久。在这期间,有人提出了一个颇具洞察力的设想:如果美军选择在1944年的9月或10月,趁着士气正盛,向冲绳岛发起猛攻,迫使日本帝国海军不得不与美国海军进行一场或数场决定性的正面对决,那么美军的航母和舰艇编队将不得不面对来自南北两面(菲律宾与日本本土)的双重夹击——水面舰艇的威胁与空中力量的狂轰滥炸。但反过来想,一旦美军成功清除了菲律宾地区的日军势力,那么在冲绳岛上苦战的日军将只能依靠来自日本本土的有限支援,这样的局面或许能更快地削弱并遏制日军的战斗力。
当美军的决策者们最终达成共识,调整了原先进攻莱特岛的计划后,一系列后续军事行动与之前的讨论结果形成了颇为有趣的对比。
这些行动发生在菲律宾海海战之后的几个月里,直到1944年10月上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正如预期,于1944年6月的下半月顺利展开;而第二阶段,则是在9月悄然执行,其中部分行动甚至超出了最初的授权范围。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第38特遣舰队航母战斗群,他们在1944年8月28日从埃尼威托克环礁扬帆起航,踏上了未知的征途。
当下,摆在美军面前的头等大事,便是精心策划并实施一系列空中打击行动,目的在于为美军未来在莫罗泰岛与帕劳群岛的英勇登陆扫清障碍。
可是,事态的发展却略带几分戏剧性——这些原本精准的打击,不经意间也波及了小笠原群岛乃至整个菲律宾的土地。正因如此,美军在魁北克那场举足轻重的“八角会议”后,根据讨论的最新成果,对进攻菲律宾的时间表再次进行了灵活的调整。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军事行动也悄然展开,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想。
比如,塞班岛战役与军舰岛之战,前者在硝烟弥漫中于7月9日落下了帷幕,而后者则紧随其后,在7月13日也迎来了它的终局。
紧接着,美海军陆战队于7月21日踏上了关岛的土地,仅仅三天之后,又登上了提尼安岛。在提尼安岛上的日军顽强抵抗,直至8月1日才最终放下了武器。而美军方面,虽然在8月10日就宣布了关岛的“清净”,但令人惊讶的是,岛上的最后一名日军士兵竟在1972年才重新回到了世人的视线中。
在遥远的多贝拉伊半岛,美国陆军的第六步兵师也在紧锣密鼓地行动着。他们于7月30日在桑萨普尔角东侧的阿姆斯特丹岛和中堡岛成功登陆,次日,又在桑萨普尔角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而就在同一天,帕劳群岛的首次登陆演练也在夏威夷启动。
当这些重大的军事行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还有另外两组行动也在悄无声息地并进。尽管新几内亚的北部海岸已经成为了战场的前沿,但美军却巧妙地避开了与驻守中央的日军正面交锋的机会。这使得盘踞在艾塔佩和霍兰迪亚另一侧的日军得以暂时喘息,他们在7月底至8月初期间,在艾塔佩周围发起了一系列大胆的进攻。但是,这些努力在8月4日被美军有力地挫败了。自8月10日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在艾塔佩地区发动过空袭,宣告了日军开疆拓土的梦想彻底破灭。
显然,美军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空中优势和绕行战术,以节省宝贵的陆上力量。这些战术在新几内亚北部海岸的行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随着战局的不断演进,美军主动放弃了多个滩头阵地,但他们却利用中型轰炸机和战斗机组成了强大的空中防线,成功挫败了日军夺取这些阵地的企图。日军部队因此被牢牢地牵制在了原地,而许多原本由美军固守的据点也顺利交接给了澳大利亚军队。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澳大利亚军队后来却被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部无情地边缘化了。
1944年夏日,当司令部的目光聚焦于那些刚刚从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的美军部队时,一场军事策略变革也正在酝酿。
7月下半月,新几内亚的丛林中,美军航空兵们正忙碌地执行着任务,而他们的足迹,也不时地延伸至多贝拉伊半岛以及其他遥远的角落。
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穿梭在雅蒲岛与沃莱艾环礁之间(它们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加罗林群岛),执行着至关重要的任务。与此同时,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和P-38“闪电”战斗机则将战火引向了遥远的摩露加群岛,尤其是其北端的哈马黑拉岛,莫罗泰岛和帕劳群岛也未能幸免于难,成为了它们打击的目标。
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美军的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如潮水般涌现,打击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但是,真正的转折发生在8月底,当航母战斗群在小威廉·哈尔西的英明指挥下,从埃尼威托克环礁启航,踏上了那条充满未知的征途,去完成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
在此之前,第58特遣舰队在斯普鲁恩斯的精心策划下,已经成功地执行了支援关岛登陆、削弱硫磺岛与父岛日军的多项附加任务。这些行动不仅考验了航母战斗群的协同作战能力,更将各个航母战斗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应对这场战争。
从6月23日至7月5日,舰队麾下的两个航母战斗群率先加入了这场战役,而在接下来的7月6日至7月13日,它们更是对关岛和罗塔岛发动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空袭。直到7月18日,随着轰炸和支援编队的加入,特遣舰队中的四个航母战斗群在马里亚纳群岛全境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打击。
当美军开始肃清关岛和提尼安岛上的日军时,特遣舰队则在外围海域游弋,确保岛上的抵抗力量无法获得任何外部援助。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进攻帕劳群岛的三个航母战斗群唯一一次离开自己的防区去参加其他任务。而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被忽略了——那就是一项精密的照相侦察任务。
美军需要对包括雅蒲岛和乌利西环礁在内的一系列锚地进行侦察,以便为航母舰队选择一个合适的进攻菲律宾的跳板。
遗憾的是,这项任务在8月4日至5日之间被迫中止,因为美军在此时重启了对硫磺岛的攻势……
当第38特遣舰队从埃尼威托克环礁这片神秘的海域启航时,它以壮观姿态集结了大量舰艇,编成了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些舰艇被巧妙地分为了四个支队:
第一支队,如同海洋中的钢铁巨兽,拥有2艘舰队航母、2艘轻型航母,还有3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以及15艘灵活机动的驱逐舰。它们在海面上排成一列,气势恢宏。
第二支队,更是威力惊人,配备了3艘舰队航母、2艘轻型航母,还加入了2艘战列舰这样的重型武器,再加上4艘轻巡洋舰和18艘驱逐舰,构成了坚不可摧的海上防线。
第三支队,同样不容小觑,2艘舰队航母、2艘轻型航母与4艘战列舰、4艘轻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的组合,让它们在任何海域都能游刃有余。
而第四支队,虽然规模稍小,但同样具备强大的战斗力,2艘舰队航母、2艘轻型航母,再加上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它们将肩负起重要的作战任务。
这支庞大的第38特遣舰队,肩负着三重重要的使命。首先,在即将到来的9月,它们需要在莫罗泰岛和帕劳群岛实施两栖登陆,以此作为削弱日军力量的常规手段。其次,它们将全力以赴,压制菲律宾全境以及前线地区的日军空中力量,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扫清障碍。最后,它们还将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巧妙地诱骗日军,让对方误以为它们的主要目标是莫罗泰岛和帕劳群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第38特遣舰队必须拥有空前的规模。它们所配备的航母数量,甚至超过了之前菲律宾海海战中参战航母的总和。而各类战机的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77架,这些战机随时准备对日军发起致命的攻击。
此外,还有来自第七舰队的支援力量,包括6个护航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群,它们将全力支援莫罗泰岛的登陆作战。而另外11个护航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群,则将为帕劳群岛的登陆提供强大的空中支援。这些护航航空母舰的护航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包括5艘战列舰、5艘重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它们将共同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
在8月28日,第38特遣舰队成功地肃清了埃尼威托克环礁的日军后,各支队便迅速分散开来,各自奔赴战场。其中,第四支队在8月31日至9月2日之间,对硫磺岛和父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一艘重达298吨的扫雷舰“第八利丸”号,在进攻的第一天就不幸被击中,最终沉入了海底。
在海平线上,一支由轻型航空母舰“蒙特利”号引领的编队缓缓前行,它携手第12特遣舰队第5支队的重巡洋舰——“切斯特”号、“彭萨科拉”号与“盐湖城”号,以及驱逐舰“邓拉普”号、“范宁”号和“里德”号,于9月3日共同踏上了对威克岛的火力支援之旅。两日之后,“蒙特利”号上的舰载机直击岛屿上的目标。
视线转向西方,第38特遣舰队第四支队在9月6日这一天,向雅蒲岛发起了攻势,开启了他们所谓的“幸运三日”的序幕。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其他三个航母战斗群如同怒涛般席卷帕劳群岛,每一波攻势都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9月9日,第四支队暂时撤出战场,回港补给,而其余战斗群则乘胜追击,于9日和10日连续两天对棉兰老岛上的机场发动了猛烈的空袭,特别是对那些盘踞在萨兰加尼湾附近的日军目标,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令人惊讶的是,日军的抵抗竟如此微弱,仿佛是秋风中的落叶,不堪一击。于是,这三个战斗群果断调整了战略,于9月12日至14日转而挺进米沙鄢湾,将棉兰老岛暂时留给了后续的第38特遣舰队第一支队,作为他们的日常“关照对象”。
在这一系列空袭中,美军的航母舰载机累计执行了高达2400次的进攻任务,声称击落了约200架日军飞机,展现了强大的制空权。自3月底进攻帕劳群岛以来,美军舰载机一直未能与日舰正面交锋,直到9月12日这一天,三个航母战斗群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遭遇战。在这场战斗中,他们击沉了包括2艘扫雷舰、2艘炮艇、3艘驱潜艇、1艘布网舰、7艘支援舰(总吨位达17350吨),以及2艘陆军运输船(总吨位4934吨)和5艘小型商船(总吨位5888吨)在内的庞大日舰编队,所有日舰均在宿务市附近海域迅速沉没,如同一场海上烟花秀。
两天后,第38特遣舰队第一支队的舰载机再次发威,在达沃湾精准命中了一艘日军运输舰,将其送入海底。在这一阶段,美军在菲律宾地区集中使用了航母编队,使得日军难以摸清美军的下一步动向。9月15日,当美军突然进攻莫罗泰岛、安加尔岛和贝里琉岛(后两者同属帕劳群岛)时,日军显然措手不及。在莫罗泰岛,第31步兵师麾下的三个步兵团如同神兵天降,未遇任何抵抗便顺利登陆,开启了新的征程。
在大洋彼岸,美国海军的雄师劲旅也展现出了他们的雷厉风行。他们不仅将比图岛上的机场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一路南下,彻底清理了位于岛屿最南端、风景如画的吉拉半岛上的任何潜在障碍。而第38特遣舰队的第一支队,默默地为一系列登陆战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援。
直到10月4日,比图岛当地机场终于迎来了它的首次正式启用。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声,第一架来自陆军航空队的军机缓缓降落在这片曾经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上。这一刻,所有的等待和坚守都化作了无尽的喜悦和自豪。护航航空母舰们也在此刻完成了它们的使命,缓缓驶离了这片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