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十大元帅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他们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只有两位元帅始终屹立不倒,其中一位毫无疑问是朱老总,另一位又是谁呢?
一、朱德:人民军队的旗帜
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被誉为“红军之父”。
在旧社会,朱德已是一位高官,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然而,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投身共产主义。
1927年,朱德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起义失败后,朱德带领起义军余部转战赣南、闽西,并成功率部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合。
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主席任党代表。
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朱德与毛主席共同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通过游击战、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逐步扩大了革命影响力。
在建立中央苏区后,朱德又与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人共同指挥红军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前四次“围剿”。
在长征途中,朱德与毛主席等领导人一起,指挥红军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跨越万水千山,成功完成了战略转移。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朱德作为总司令,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与敌人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他善于把握战争的全局,善于抓住战机,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使人民军队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参与领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还为国家政权机构的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八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毛主席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朱德为副主席。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尽管“文化大革命”对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朱德作为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的地位依然稳固,继续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开。朱德再次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继续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成员。
二、刘伯承:实事求是的典范、军事教育的先驱
刘伯承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军事家,为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我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刘伯承受党组织派遣,参与南昌起义,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人一起领导了起义。
南昌起义失败后,刘伯承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在苏联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为后续的革命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1930年,刘伯承回国后,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作战,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前四次“围剿”。他在这一时期推动军事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骨干,为红军的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刘伯承因反对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教条主义战术而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尽管面临挫折,刘伯承依然坚持真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他在党内和军内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1934年,红军长征初期,刘伯承被重新任命为红军总参谋长,负责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他在长征中指挥了多次关键战役,如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巧渡金沙江等。
特别是在突破乌江的战斗中,刘伯承亲临前线,成功解决了渡江难题,为红军开辟了通往黔北的道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伯承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一起率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他们在太行山区开辟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行动。
1947年,刘伯承与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后称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行动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国民党军调整部署,从而改变了全国的战争形势。
在淮海战役中,刘伯承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后期,刘伯承指挥第二野战军参与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等地。随后,他率部进军西南,解放了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等地区,为全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刘伯承当选为中央委员。此时,新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刘伯承逐渐从一线军事指挥岗位转向军事教育领域。他在这一时期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
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刘伯承依然是中央委员。尽管“文化大革命”对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但刘伯承凭借其无山头主义的作风和在党内的崇高威望,始终未受到大的冲击。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刘伯承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尽管此时他已年近八旬,身体状况不佳,但他依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他的军事思想和教育理念在这一时期继续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
三、其他元帅的变迁
与朱德和刘伯承的“不倒翁”地位相比,其他元帅则都有起伏。
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因直言进谏而被错误批判,逐渐退出核心领导层;林彪虽一度崛起,但最终因叛逃坠落;贺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和迫害;罗荣桓因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在1956年主动请辞;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则因被诬为“二月逆流”而遭遇了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