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学良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病逝,享年101岁。根据张学良的遗愿,葬礼一切从简,亲人将他跟赵一荻合葬在夏威夷,这意味着张学良最终未能叶落归根。自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被软禁,到1990年6月获得自由身,张学良被软禁了半个多世纪,而且晚年没有回到大陆。
张学良曾在90岁寿宴上说:“我现在已经90岁了,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最近我自己发现一个事儿,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在无数人看来,张学良晚年没有回到大陆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
张学良和赵一荻墓地
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女儿)也是这样认为的,她说:“大伯弥留之际,依旧念念不忘大陆。未能于有生之年回大陆一趟,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晚年的张学良每当过年时,他都对亲朋好友表示,要在合适的时候回到东北老家看看,尤其希望能给父亲张作霖扫墓。
张学良还说:“我早已脱离政治,我希望人们不要把我回去探亲扫墓的事情,跟政治联系在一起。”对于张学良来说,生前没有到父亲墓地前祭拜确实特别遗憾。事实上,张学良自己也没想到,他当年花费巨资给父亲修建的墓地成为了一座空墓,而张作霖更是在去世九年后才得以下葬。
皇姑屯事变现场
1928年6月4日清晨,东北王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炸毁。张作霖当场被炸成重伤,他在被部下送往大帅府途中不治身亡,史称“皇姑屯事变”。
张作霖去世时,张学良远在天津,大帅府乱成一团。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张作霖的五夫人寿氏站了出来,她立即命令大帅府所有人秘不发丧,还立即派人去天津寻找张学良,让他尽快回到沈阳。
张作霖葬礼现场
大约半个月后,张学良终于回来了,他给张作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由于张作霖去世突然,张学良决定先给父亲停灵,再寻找风水宝地给他修建墓地,然后再将父亲风光下葬。在张学良的安排下,风水先生遍寻东三省风水宝地,最终决定将墓地选址在辽宁省抚顺市东北部大伙房水库的东北岸。
为了让父亲的墓地与他的身份相匹配,张学良不惜耗费巨资,一度从北京运来明清时期的石刻,这就是元帅林。虽然是“林”,其实就是“陵”,这是一座完全仿照明清皇帝陵修建的墓地。
元帅林
据资料,元帅林坐北朝南,规模达到了800亩,总耗费1400万块大洋。然而,就在元帅林的主体工程完成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了,结果被迫停止修建。当关东军占领沈阳后,立即将张作霖灵柩从大帅府迁出,送到小东门外的珠林寺停放。
关东军的想法很明确,如果张学良答应他们一些条件,就可以代他将张作霖葬入元帅林,但被张学良严词拒绝。时间转眼来到1937年,张作霖去世已经9年了,依旧没有下葬,但他生前的部下一直在没放弃尽快将张作霖下葬。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旧部的不懈努力下,关东军最终同意将张作霖下葬。但是,关东军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不可葬入元帅林,只能另找墓地;第二、下葬过程必须在关东军的监督下进行,不得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 。
张作霖灵柩
经过商讨,张作霖的墓地最终选择在宁锦州市凌海市石山镇南驿马坊村西边的张氏墓园,这里葬着张作霖母亲和原配赵氏。根据下葬流程,张作霖灵柩通过火车从沈阳运到锦县石山火车站,卸下后装上日本“协和会”的一辆卡车,运到驿马方村。
当地村民在张作霖旧部的安排下,已经提前在墓地外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灵堂,门口上悬挂“神游乐土”和“王道不外乎人情,本乎天,达乎地”的横幅。祭祀结束后,张作霖灵柩被放入原配赵氏的墓穴里,去世九年终于得以入土为安。
张作霖下葬
然而,由于张作霖去世后,尤其是张学良被送到台湾软禁,其家族成员也陆续离开大陆,结果使得原本就简陋的墓地更加破败寒酸。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当地人民政府有效的管理,张作霖墓地情况有所改善。
2007年3月,张作霖的后代终于回到东北,他就是张闾实。张闾实的父亲张学浚是张作霖和五夫人寿氏所生,他在所有儿子中排行第六,是张学良的六弟。新中国成立前夕,寿氏带着子女去了台湾。
张作霖墓地
从懂事开始,张闾实就知道自己的祖父张作霖了不起,而寿氏更是教育他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到东北祭拜祖父。张闾实当时也没有想到,自己回东北的愿望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得以实现,此行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替大伯和父亲完成遗愿。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张闾实在祖父墓地前长跪不起。当张闾实起身后,他早已泪流满面。张闾实后来表示,他在回到东北前听母亲讲述了很多关于祖父和大伯的故事,可当自己在一片玉米地找到祖父的墓地时,现场凄凉的景象让他泪流满面。
张闾实祭拜祖父
张闾实说:“家中曾有那么多小孩,在爷爷过世后,却没有人给他扫过墓……(我这次回来)只是想要让爷爷知道,他还有家人在辽宁,不是只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了。”
如今张作霖家族的故事依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至于张学良最终能否迁葬回东北只能交给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