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故居的先天缺陷

灵雁淯阳 2024-02-09 07:40:29

上世纪八十年代,襄阳开始“古隆中”风景区的建设,距今已近四十多,期间与“南阳隆中卧龙岗”之间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执一直不断,这两年网友之间的辩论越来越激烈,本文就襄阳“古隆中”故居的依据,谈点看法。

一,文化因素

建设之初, 主持“古隆中”景区设计的中国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孙筱祥教授写“隆中诸葛亮故居历史及现状: 据《前出师表》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苛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仅此寥寥数语,就将当时属于南郡的“隆中山”,排除出“南阳”。

至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及“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则更为简略。由此来看,关于“古隆中”诸葛亮故居,如果要修复或重建,其可靠文献的记载和描述是不够详实的,依据是不足的。

至于“古隆中”的诸葛亮故居遗物和遗址,则早已荡然无存了。而且至今也没有任何考古发掘的发现。期待新的考古发掘的证据,似乎也是渺茫的。

而明弘治二年(1489年)襄简王朱见淑夺草庐为自己建墓,也只是传说。一切诸葛故居的传说,至今提不出任何考古学证据。因此根据这些纪念性的文物古迹,要想重建或修复诸葛草庐,也是不足为凭的。”

“古隆中”有文献记载的,只有东晋时期襄阳人习凿齿的“亮家于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句话并不是出自陈寿“三国志”,是南朝宋时期裴松之作注时,引用了习凿齿文字,作为存疑使用的。后世的北朝郦道元也沿用这个说辞。这里叙述的是“亮家”而非躬耕地,并且如今“古隆中”的位置,与汉晋春秋中这句话叙述的位置和距离不相符,汉制二十里相当于现在的16.6里,合8.3公里,而今天的“古隆中”风景区离襄阳古城距离15公里,几乎相差一倍。

习凿齿写“诸葛故宅铭”,描写当时的诸葛亮故居是

雕薄蔚采,鸱阑惟丰。

义范苍生,道格时雍。

自昔爰止,于焉龙盘。

躬耕西亩,永啸东峦,

迹逸中林,神凝岩端。

罔窥其奥,谁测斯欢?

堂堂伟匠,婉翮阳朝。

倾岩搜宝,高罗九霄。

庆云集矣,鸾驾三招。

描写的“亮宅”雕梁画栋,五彩斑斓,搜集的奇珍异石,高摞九霄宝贝云集,修得如皇宫一般。而实际当时是什么样子呢?比习凿齿再早的西晋时期,王隐“蜀记”中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人李兴为文:“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畴昔之乖,万里殊途;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这里描写的诸葛故宅,与习凿齿写的大相径庭。一个写的豪华恢宏,一个写的只有原来的轮廓,几乎成了废墟。说明习凿齿杜撰的亮家,就不是刘弘、李兴看到的,处于汉水以北的真正亮家。

因此习凿齿的“亮家”之语,作为“古隆中”诸葛亮故宅的历史依据,有些牵强,与《蜀记》记载中李兴记载的存在巨大冲突。

后世关于南阳隆中卧龙岗诸葛草庐的诗文词赋数量众多,关于襄阳“古隆中”的也不少,但其离三国较远,只能作为旁证以后再说,这里就不再叙述了。

二,地理因素

1,《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以北"。就是秦昭襄王先在汉水以南设置了南郡,六年后在汉水以北设置了南阳郡,按常理上来说,昭襄王不会在成立南郡时期,就把汉江以南,南郡境内的一个山头,留给六年后才在汉江以北成立的南阳郡。东汉张衡也在《南都赋》中描述自己的家乡南阳,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此外,襄阳说主要依据者习凿齿在《襄阳记》中也说:“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南为南郡,汉因之。″由此可见,当时襄阳境内的阿头山“古隆中”是归南郡管辖,不归南阳郡管辖,这一点也是很清晰的。

2,“古隆中”原名阿头山,东汉时期光武大将岑彭曾在邓城,渡过汉水在此大败张扬叛军。《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荆州.南郡)襄阳,有阿头山”,明确指明此地在汉江以南,属于南郡襄阳县管辖,不属于南阳郡地盘,与东汉末年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沾不上边的。

3,习凿齿说“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在魏晋时期,二十里相当于今天的八公里多点,而“古隆中风景区”却距离今天的襄阳古城三十里,并且方位从“城西”变成了“城西南”。

4,另外,习凿齿写这句记述时,汉代襄阳城址在今天的欧庙镇邹湾村位置。

《三国志.刘表传》:“表初到,单马⼊宜城,⽽延中庐⼈蒯良、蒯越、襄阳⼈蔡瑁与谋。”刘表单马进入宜城,并将荆州治所设在此地,也说明汉代襄阳城,在今天的宜城一带。

《吴书.孙坚传》记载:“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山,为祖军士所射杀。”表明当时的襄阳城在岘山以南。(图4)

湖北考古在今襄阳城南五上多里的欧庙镇邹湾村发现了汉、晋古城池,并出土了一枚司马懿指导印章。这就证明了古襄阳城的准确位置。(图5)

如果以汉、晋时期的襄阳城为坐标,比对今天的“古隆中”,距离、方向就差的更远,更离谱。

结论:综上所述,襄阳“古隆中”,想作诸葛亮“故宅”“寓居地”,不管是历史因素还是地理因素,都存在先天缺陷,证据不足,也没有史料可以支撑!因此处于深山老林之中,就更不要去奢望自己是“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地”这些不挨边的事了。

参考文献:

《史记》

《后汉书》

《三国志》

《隆中诸葛亮故居历史及现状》

0 阅读:1
评论列表
  • 2024-08-07 09:57

    与其说躬耕其实是寻找伯乐。与襄阳的号曰的"隆中″南阳的卧龙岗才是求是隐居寻找伯乐以舒政治抱负的绝佳之地!彼时的南阳正处于战争割据的漩涡,虽处漩涡,但一般战事仅局限于城防的攻夺,城西卧龙岗之地刚好偏安于一隅,躬耕陇亩恰临其境! 浙江兰溪《诸葛氏宗谱》中收录了一封小册子《兰西 诸葛简史》寄子‘瞻′书,信中写道:“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祖父俱汉名臣,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以便躬耕稼穑,岂来先帝三顾之隆,义难拒却,不得已将农事竞付汝之叔均也,余今职据丞相,任何授军师,留身于西川,岂至愿也,翘首企望襄阳,再欲与兄弟相为聚首勿能也……″这里南襄两地泾渭分明,躬耕之地也较为明析,即南阳卧龙岗。

灵雁淯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