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阳隆中的由来
我国第一部地理词典:“《尔雅·释山》曰:小山,岌;大山,峘;属者,峄;独者,蜀;上正,章;宛中,隆。”宛就是南阳。《说文解字》云: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其义: “四方高中央下”,宛通碗, 符合“南阳盆地”地貌特征。“宛,中隆”,就是南阳盆地中间隆起之地,故称隆中。自此南阳隆中作为一种特殊地形地貌出现在典籍中。
南阳盆地,群山拱卫,安居中国腹心地带,北为伏牛山,东为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部为大巴山余脉,东南部为大别山,在南阳城西郊,分布有波状起伏岗地,东西十余里,蜿蜒四十余里,北连紫山、南椄白水,蜿蜒起伏,状如卧龙,这就是南阳隆中,岗顶平缓宽阔,呈波状起伏,依次向北,由冢头、卧龙岗、麒麟岗、黄岗、靳岗、龙翔岗、三柏一拧岗,武家岗、冢岗、王岗等,又有紫山、磨(陌)山、羊山、塔子山等孤山点缀其中。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溪流湖泊众多,也是宛城九条内河的主要发源地。隆中的走向大致与今天南阳北京大道基本一致,。
二,到今天为止,最早发现记述南阳隆中准确位置的是王隐的《蜀记》
西晋史学家王隐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沔就是汉水,于沔之阳就是在汉水以北,隆山在今天的南阳唐河境内,刘弘平定南方叛乱,受天子之命,自南向北,到南阳卧龙岗祭拜诸葛亮,站在隆山(今唐河境内)之上,远望诸葛亮的故乡隆中……,这就是著名的《祭诸葛故宅铭》,也是最早确定隆中准确位置的记录,今南阳武侯祠内尚留一颗刘弘当时种植的楸树,距今已有1700多年。
三,历代有关南阳隆中的辞赋记述(部分节选)
1,唐·孙樵《刻武侯碑阴》
有“盖激备隆中……曩蟠南阳”之语(见《隆中志》第120页)
2,宋·曾巩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才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3,宋·王质
当日隆中事,它时渭上悲。
出头知几度,弹指不多时。
有客吟梁甫,何人表出师?
姓庞名蕴者,应笑卧龙儿。
4,宋代刘光祖《祭诸葛亮文》有“躬耕南阳,高卧隆中”(见《隆中志》第123页);
5,隆中卧龙客,长啸视群儿。——出自宋张耒《梁父吟》
6,卧龙梦破隆中月,列雁轰开蜀口云。——出自宋·白玉蟾《草庐》
7,宋代 林逋《和蒙尉见寄》有:懒为躬耕咏梁甫,敢将高隐卧隆中。
8,金 元好问《丰山怀古》
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
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
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
川原郁佳气,自古南都雄。
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
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
诗中的丰山、白水、南都、隆中都在南阳
9,明代薛瑄《望诸葛草庐》:
晓出南阳门,马渡淯河急。(消应为淯)
举目眺西冈,林木半苍碧。
有祠中岩峨,云是孔明室……
及来隆中耕,日以老所益……
贤哉刘豫州,三顾何汲汲。
问以当世事,指掌皆历历。”
10,明.叶桂章《武侯记》:
卧龙岗因“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11,明.赵均《金石林时地考》:
“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12,明唐王 朱弥钳《武侯祠》
“炎鼎将移世运穷,先生何事老隆中?若教新野无徐庶,谁识南阳有卧龙?”
13,明嘉靖王世贞《武当五龙歌》
君不见,
南阳卧龙卧隆中,鱼水万古君臣同。
定军山头葬龙蜕,赤帝烬息龙何功。
14,明·刘存义
卧龙人已远,策马意何穷!
祠畔青松古,隆中紫气丛。
三分非失计,二表见孤忠。
蘋藻无由荐,悲凄怅晚风。
15,明.代杨基《感怀》诗:
“邓禹南阳来,杖节归光武。
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 (见于襄生《隆中志》第192页)
16,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叶秉敬《壬子谒草庐》:
“君不见,嵩山之高高入天,卧龙低横一抹烟。两山并向天中耸,草庐似在嵩山巅……天下纷纷胸了了,暂向隆中将膝抱。三顾决策三国分,六出雄风六合扫……”(见《卧龙岗志》第214页)
17,明吴绶《隆中十景.躬耕田》
食力安生业,山前数亩田。
雨晴耕白水,春暖放乌犍。
18,明万历 游朴《隆中半榻图成感述 其四》
缪从群少学驰驱,回首隆中日月疏。
北阙滥分金马署,南阳空忆卧龙居
19,清.戴上遴《谒武侯祠》:
平岗翠簇卧龙祠,几树清烟锁碧枝。
昔日草堂琴不见,于今梁甫尚传诗。
隆中莘野皆三顾,淯水磻溪第一师。
从容细看平沙处,可有先主旧马蹄?《隆中志》216页
很明显,这两首诗中的位于“数里平岗横野出”、“淯河”、“南阳”、“平岗”、“淯水”的“隆中”指的就是南阳卧龙岗
20,清.滕天绶《(沔阳)忠武侯祠墓碑铭》“夫公高卧南阳,抱膝长吟……草庐三顾,三聘幡然……笃生孔明,南阳卧龙,梁甫拥吟,抱膝隆中……”(见《隆中志》第150页)。
21,清.沈受宏《南阳吟》
“诸葛布衣日,躬耕南阳田……四海干戈动,隆中别山川”(见《隆中志》第216页);
22,清.孙赞《惠陵》
“隆中管乐卧南阳”(见《隆中志》的230页)。
23,清,樊王俊《谒武侯祠(三首)》:
其一
千秋王业想英风,此日登临一拜公。
数里平岗横野出,半椽茅屋坐隆中。
乾坤鼎足胸先立,鱼水君臣志竟同。
一去南阳耕钓少,白云流尽淯河东。《隆中志》214页
这里边有“数里平岗”“南阳耕钓”“淯河东”,就在南阳。
四,武侯祠内有关南阳隆中的碑刻文物(部分)
1,世宗嘉靖皇帝《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大明礼部三五九三号”碑文:
“照得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庐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西北有紫山,相去三十里,乃庞土元隐居之所。传所谓伏龙、凤雏正在于此,此亦隆中地。。。。。。
此碑现存于南阳武侯祠大拜殿左前方
2,明驸马都尉.邬景和《祭诸葛忠武侯文》碑文:
嘉靖己亥三月八日,大明皇帝遣驸马都尉邬景和礼部侍郎,谕祭于汉忠武侯诸葛亮曰:“养高隆中。非三顾不起;戮力王室,拜二表乃行。观其褫盂德,走仲达,孔明其人豪也欤。惜乎!将星陨地,中道而殂,汉遂不振,皆天也,非人所能为也。表中有祠,谕祭有仪灵爽不昧,尚其歆之”。
嘉靖二十年岁次辛丑冬十月吉日立石
钦差抚民兼分守汝南道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臣汪坚
南阳府知府臣孙哲
同知臣王聘 通判臣胡师贤
臣刘邦杰
推官臣靳学颜
南阳县知县臣王文渊
此碑现镶嵌在南阳武侯祠大拜殿右边山墙内
3,明代杨士奇《武侯祠记》石碑,收录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四百六十一,亦见《诸葛忠武侯集》卷一五,碑文:“当汉之际,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陇亩,讴歌梁甫……去南阳城七里,有冈焉,曰卧龙;有庵焉,曰诸葛;有井焉,盖公尝汲而饮者也;有祠焉……惟忠武侯,丁汉之际,愍汉之疆,瓜分鼎峙,奋起隆中……卧龙之冈,实公旧庐,昔有祠宇,久焉蓁芜……”
此文碑刻现存南阳武侯祠
4,明.孙永思《谒诸葛庐用陶台长韵》
此碑立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孙永思撰书,共录作者三首诗(其中七言两首,五言一首。碑圆额长方座,额上刻朵云纹,碑周边为波浪纹)碑文:
之一
谒诸葛庐用陶台长韵
竹色松阴郁碧岑,追游先迹思难禁。
三分河岳功犹歉,万里风云阵复沉。
龙虎自雄高卧地,乾坤不老出师心。
我来春日膽遗像,感慨当年抱膝吟。
八窗虚阁俯丹岑,寒气晴余尚不禁。
沙径春残花韵暗,海天云起日光沉。
栋梁无复葺庐草,丘壑犹荣报主心。
寂寞空山香火处,万年风雨一龙吟。
之二
隆中之游实水阳亢大参、望川孙宪副、文庄郭都、应洲李南阳招致也,再作此以识谢意。
迟日丽中野,岗原西抱城。
地形标奇绝,伏龙此躬耕。
群公査逸思,言示我行。
虹桥渡春水,曲阜探幽閘。
嘉树蔼芳国,鲜萝媚石坪。
移尊上高阁,孤云点太清。
毛骨殊森竦,户牖溪风生。
极浦瞰白沙,千里乡园情。
相谈吊往昔,成败事难平。
杯酒寄衷怀,蜀魏复何评。
夕阳落双鸟,暮景促回旌。
出门搔白首,一任紫山横。
嘉靖庚申岁季春
赐进士第巡按河南监察御史中蒲月岩孙永思题
五,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诸葛氏宗谱》的记载,清楚明确的指明了隆中就在南阳,卧龙岗为南阳隆中的一部风,这里就是诸葛武侯躬耕居住十年的地方,是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处,也是“隆中对”(又名草庐对)的策源地。
参考书籍:《三国志》“裴松之注”
《隆中志》《卧龙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