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历史求知所
编辑丨历史求知所
2022年初,抗美援朝战场烈士,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之妻刘思齐因病离世,享年92岁。
在刘思齐同志的追悼会上,她的四个孩子,杨小英、杨冬梅、杨密与杨钧四人悉数在场,他们无不为母亲的离世感到悲痛。
但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李讷都因为年事已高,身体实在不便出行而无法到场,而代替他们前来追悼的,则是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

«——【·毛主席与刘思齐的渊源·】——»
要说刘思齐第一次与毛主席相识,那还是年幼的小刘思齐当时在延安当话剧演员的时候。
38年4月的某个晚上,剧团要在中央党校的礼堂内上演一部名为《弃儿》的话剧。
剧中的“弃儿”并非被父母残忍抛弃之儿,而是父母二人皆为革命志士,不幸在四一二革命之后无端遭到蒋介石反动派的逮捕入狱,因迫害而惨死狱中。
他们被捕之后,女儿找不到父母亲,遂在寒冬里四处奔走呼唤,苦苦哀寻父母的踪迹,这是整部话剧的高潮部分,而饰演女儿的正是年幼的刘思齐。

国民党反动派迫害中共党员
当时她年仅8岁,却能够将“弃儿”这一角色饰演得十分饱满,情感真挚而催人泪下,礼堂内的观众无不产生共情,一片唏嘘,这也给观众席上的毛主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希望与这个“小妹陀”聊聊天。
等到话剧闭幕,工作人员把小女孩引到毛主席身边,见女娃甚是可爱,主席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她的头,和蔼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爸爸妈妈是谁呀?”
小女孩丝毫不害羞,高兴地回答道:“我叫刘思齐”,随即又侧着身子指了指后面的父母说道:“那就是我的爸爸妈妈”。
小女孩的继父正好往这边走过来,他赶紧向主席解释道:“思齐是刘谦初烈士和张文秋的女儿,我是孩子的继父。”

到这时候毛主席才知晓,眼前这位“小妹陀”竟是自己的老战友刘谦初的女儿,内心顿时严肃起来,脑海里不由得想起过往经历。
刘谦初,早在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之时,他就在此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与毛主席相识。
而刘谦初也正是在共产党的活动中与比刘更早加入共产党的张文秋相识。
二人结识不久后,刘谦初还当起了介绍人。引荐毛主席与张文秋相识,张也因此与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相识,当时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个孩子一个五岁、一个三岁,张文秋与杨开慧聊天的时候,两个孩子就在身边跑来跑去,好生活泼。
在革命期间,刘谦初与张文秋情投意合,二人步入婚姻殿堂。
毛主席杨开慧夫妇与刘谦初张文秋夫妇在革命早期就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但刘谦初张文秋夫妇是不幸的,1929年8月,时任山东省省委书记刘谦初同志与妻子张文秋同志无端被捕入狱,当时张文秋已经怀上了后来的女儿刘思齐。
他们之所以会被抓,是有叛徒出卖信息,告诉国民党反动派刘谦初是共产党员。
在狱中,刘谦初志士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迫害,他们企图用各种酷刑“撬开”刘谦初同志的嘴,但刘谦初紧紧咬着牙关,坚决不肯出卖组织,被打成重伤。

刘谦初同志
而反动派甚至连怀有身孕的张文秋同志都不放过,张文秋几次被拉上“老虎凳”,但她也与丈夫一样,意志坚定,以至于被酷刑折磨得几番昏迷不醒。
二人入狱之后,山东省委就一直竭尽全力营救。
不幸中的万幸是,叛徒并不知道张文秋同志也是共产党员,因此只有刘谦初同志的共产党员身份完全暴露,张文秋死死咬定自己不是共产党员。
再加上张文秋同志此时已怀有身孕,反动派分子拿她没办法,关了几个月之后,也只好将她释放出去。
为什么人们总对“二鬼子”感到如此愤恨?刘谦初夫妇就是无数因叛徒出卖而遭到迫害的例子之一,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他人,这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为人唾弃的“过街老鼠”。
张文秋同志出狱之后已是冬天,她被党组织转移到上海调养身子,安心待产。
1930年春天,女儿在上海顺利出生,以“思念齐鲁”之意,取名“刘思齐”,这也是丈夫刘谦初的意愿。
但一年之后讣闻传来上海,1931年4月,年仅34岁的刘谦初同志在狱中英勇就义,张文秋就这样与丈夫天人相隔,没来得及见到父亲的小思齐,此后再也无法与父亲相见了。
回想起这些往事,毛主席内心沉重,张文秋与刘谦初都是他的好友、战友,刘谦初就义的消息也让他难过了许久。

张文秋同志
毛主席叮嘱陈振亚和张文秋两位同志照顾好思齐,孩子的教育尤其不能落下。
此时毛主席也动了恻隐之心,他弓下腰来尽量与思齐小小的身子齐平,亲切地询问小思齐愿不愿意认他做“干爸爸”。
小思齐这时年纪还小,她看向了父母亲,这是在征询他们的意见,二人回以笑意并点了点头。
于是小思齐就这样成为了毛主席的“干女儿”。主席对她很是疼爱,不时会邀请她到家里与岸英、岸青玩耍。
后来,陈振亚与张文秋夫妇打算去苏联学习,小思齐自然是跟随父母一同前去,但张文秋与三个女儿(陈振亚与张文秋生下的两个女儿)在新疆转机的时候却被当地的军阀盛世才扣押。
直到1946年,一家人才得以安全返回延安。
1946年夏天,毛主席亲自去看望从新疆回来的同志们,张文秋一家也在其中。

张文秋与女儿们的合照
但主席第一时间没有看到小思齐,便疑惑地问夫妇二人思齐去哪了?
于是张文秋把躲在身后的思齐拉出来,上次一别已是八年之久,这时小思齐已经16岁了,即将成年了。
主席看到思齐,高兴地拉住她的手寒暄问暖:
“七八年不见了,长大成人了,我都认不出来啦!你还是我的干女儿呢,还记得吗?”
作为一名女青年,刘思齐与那个年代的年青人一样,对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压迫阶级的毛主席有着浓厚的崇拜之情,再次见到自己心中的偶像,她腼腆地点点头,回答道:
“记得,记得,我还常想起您哩。”
刘思齐回来之后,毛主席非常开心,他像以往一样,把思齐接到家里来玩,这时主席的长子岸英已经完成苏联的学业回国参加革命,当时他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里工作。
一来二去,毛岸英也就与刘思齐相互结识了。

«——【·刘思齐与毛岸英的相恋·】——»
刘思齐第一次见到毛岸英的时候,他回国已有些时日,岸英不像一些从国统区来的“洋包子”青年一样,服饰亮眼时尚,在他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从未身着苏式军装、也没有高头大马,更没有向思齐炫耀自己那流利的俄语。
硬要说的话,他反倒像个“土包子”,日常都是穿着父亲给他的灰色旧军装,因为他比较瘦削,衣服总是显得晃里晃荡的,倘若将他置于人群之中,毛岸英应该会是那个最不起眼的人,所以岸英给思齐的第一印象是平淡无奇的。
但刘思齐与毛岸英来往几次之后,发现他待人热情诚实,对革命有着一片赤诚之心,犹如金子一般,看似毫不起眼,但只要细心观察,总能发现他闪闪的光芒。
两人本就是同辈人,再加上都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时常来往,互诉衷肠。

毛岸英
刘思齐的亲生父亲刘谦初被残害致死,小时候又在新疆被军阀扣押入牢,而毛岸英年幼时同样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
孩童时期,毛家总是四处奔波,父亲与母亲经常会因革命而分离,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太多的无奈。
1930年,也就是刘谦初与张文秋夫妇双双入狱那一年,他与母亲杨开慧两人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在牢里,反动派也像对待刘谦初夫妇那样,残忍折磨杨开慧同志。
从杨开慧同志被叛徒出卖,导致母子入狱,到严刑酷罚迫害母亲,毛岸英都亲眼看到了。
后来,杨开慧被反动派拉上刑场。那一天,毛岸英知道母亲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他死死抱着妈妈的腿,坚决不肯放开。
但岸英那弱小的身躯实在无法阻挡敌人,保护他亲爱的母亲,母子二人被反动派强行分开,母亲被带到刑场枪杀,毛岸英一生都无法释怀。

那一年,杨开慧同志为家国大义在刑场上英勇就义。
那一年,毛岸英年仅八岁就目睹了母亲被残害而死。
而刘思齐母女四人曾经也活在这样的恐怖当中。
在新疆的牢里,张文秋经常被反动派拉去过堂(其实就是拉到公堂上审问,旧时称之为过堂),每一次都让刘思齐等三个女儿揪紧了心脏,她们怕妈妈这一去就回不来了。
所幸这一次,张文秋和女儿四人活了下来,在党中央的营救下,她们与其他被扣押在新疆的同志一样得到了释放,回到了延安。
因此,毛岸英与刘思齐心中的那种对敌人的仇恨,对革命的忠诚,是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骨子里的,也正是这些近似的经历,迅速拉近了二人之间的关系。

经过两年的了解、来往,二人日久生情,期间刘思齐因为学业与工作而离开延安,二人短暂告别。

«——【·喜结连理却再遇不幸】——»
1948年的时候,两人因缘分又再一次相聚,两人内心深处对彼此的爱意再也藏不住了,刘思齐接受毛岸英的告白,二人就婚事向毛主席征询意见。
不过,毛主席赞同他们先以男女朋友身份交往,但不应立即结婚,主席告诉他们婚事不可操之过急,思齐年纪尚轻(时年18岁),正是学习知识的大好年华。
思齐和岸英都觉得父亲说的很对,因此婚事便暂时搁置下来,思齐要专注去完成她的学业。不过,两人在西柏坡约定了终身。
1949年10月15日,毛家可谓是“双喜临门”,一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全体中国人民都沉浸在新时代的欢庆当中,这自然也包括了毛家人。二则是刘思齐与毛岸英,在这一天喜结连理了。

刘思齐与毛岸英
毛主席向来过得清贫,也始终贯彻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方针政策,以至于他给岸英和思齐这一对新人的礼物只是一件黑色的大衣,而且还是主席穿过的,但这已经是他拿得出手的最好的礼物了。
说起来,这件大衣还是主席在重庆谈判时穿的那件。
大衣递给二人的时候,毛主席笑着说道:
“我没有什么贵重礼品送给你们,就这么 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
这一番幽默的话语引来了全场人的欢笑。
婚后毛岸英与刘思齐度过了一阵短暂而幸福的夫妻生活。

刘思齐与毛岸英
一日,夫妻上影院去观看《三毛流浪记》,毛岸英只是陪同妻子来观看,怎想电影中的情节却让他沉浸其中,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以至于电影结束之后,人都走空了他仍坐在观影席上久久未动。
在回来的路上,岸英与思齐说起了他的往事。
原来,杨开慧同志牺牲不久后,岸英与岸青、岸龙三兄弟被营救出狱,地下党组织将他们秘密转移到上海生活。
但一段时间过后,上海的地下党组织被反动派破坏殆尽,三兄弟因此流落街头,不得不住在漏风漏雨的破庙里。当时冬天已经快要来临,他们只能到处收集废报纸和茅草来做铺盖。
为了生存,大哥毛岸英必须主动挑起大梁,他在街上当学徒、捡破烂、买报纸、拉人力车,只要能干的都全力去做,只为挣点小钱维持三人的温饱。

岸青和岸英两兄弟旧照
然而,在此期间三弟毛岸龙不幸夭折,使得这段经历成为了毛岸英心中永远的痛,所以当他看到三毛的时候,才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然而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未到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了。
毛岸英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主动向党组织请缨,请求赴朝参战。
195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击美军,毛岸英就是其中一员。

当年11月,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为国牺牲,他的遗体至今仍被安葬在朝鲜国内,受朝鲜人民敬仰,也见证着中朝友谊。
刘思齐在得知丈夫的死讯之后,陷入了无法接受的沉重悲痛之中,后来,她曾几度前往朝鲜“探望”岸英。
晚年的刘思齐对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很是坦然,她曾自顾自地说道:“岸英,我来找你了。”
毛岸英,是她一生的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