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或将被各国搬空,女王去世后各国讨债,中国文物何时归

历史求真所 2024-02-24 13:20:51

文|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没多久,英国就迎来了一场来自世界各国的“讨债”。

在外网上,印度网友尤其激动,他们情绪激烈地表示:女王去世后,能否可以归还“光明之山”了?

“光明之山”是颗华丽璀璨的大钻石,纯天然,个头大,而且非常古老,产自印度的著名钻石矿山-戈尔康达,之后的百年间被印度王室所持有。

在之后时间的长河中,这颗钻石流离失所,从印度到了伊朗,然后又被阿富汗的国父杜兰尼获得,在王权争斗中,他的一个儿子又带着光明之山回到了印度。

1849年,英国人满世界地抢占殖民地,当然也包括掠夺当地的财富。在东印度公司成立的250周年纪念里,被抢来的光明之山当做礼物献给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这个186克的大钻石,为了更好地镶嵌在王冠上,经过打磨后减重将近80克,最终“落座”英国国王的王冠之顶。

«——【·镇馆之宝都是抢来的·】——»

英国最早靠什么发家的?当然就是靠抢。随着网上对英国的清算声音越来越大,一张女王的照片又将英国祖上的罪恶彰显得淋漓尽致。

女王奢华耀眼的华服和王冠、权杖上,分别镶有许多珠宝钻石。和光明之山类似,很多都是来自其他国家的珍宝,比如南非、肯尼亚、巴巴多斯、埃及和斐济。

不仅女王的行头是从世界各地掠夺而来,著名的大英博物馆更是存放这些财宝的巨大仓库,它的另一个外号“赃物博物馆”也同样出名。

大英博物馆在英国伦敦,于1753年成立,至今已经270年,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著名博物馆之一。

虽然坐落于伦敦,但大英博物馆的建筑外形属于希腊风格,内部馆藏非常丰富,有近800万件,但因为场地等客观原因限制,展出的藏品不过1%。

这里有大量来自罗马、印度、中国、希腊的古代文物。尤其是埃及文物馆,极其丰富的10万件藏品,吸引了全球的游客和学者的目光。

因为埃及藏品太多,还细分成了木乃伊馆和埃及建筑馆。这里的壁画、雕像和首饰,都有将近5000年的历史,逐一追溯下来能窥见古埃及历史的全貌。

另外,大英博物馆还收藏有中国的历代珍宝2万3千多件,时间跨度同样漫长,从远古新石器时代,到商周到魏晋,从唐宋到明清。

涵盖了我国的书画、玉器、青铜器和饰品等等艺术类别,包含各类青铜器,石佛和雕塑,书画和瓷器,还有各类金玉制品,仿佛会以为身处故宫。

在博物馆的第33号展厅,第一件展品就是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双耳陶器,是古人用来打水的工具。再往里走,可以看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双羊尊。

青铜双羊尊左右两边是两头昂首的公羊,栩栩如生,造型精美。目前存于世的只有两尊,可惜都不在国内,一个在大英博物馆,一个在日本的根基美术馆。

双羊尊自从出土后就一直被皇室珍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英国人从紫禁城里盗出。

大英博物馆内还有我国甘肃省的敦煌壁画。敦煌壁画绘制于整个石窟内壁,总面积有上万平方米,技法精湛,颜色丰富。

不仅极具美学和宗教意义,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一座“颜料博物馆”,让我们可以看到1600年前古代艺术家们的精巧构思。

这样的壁画在大英博物馆内有100多件,有的是从完整的敦煌石窟上敲下来的,有的则是从当地非法购买然后带回的英国。

除了精美的敦煌壁画,石窟中的经书和画作更是无价之宝。从1856年到1932年的几十年里,还有无数的西方探险家前往中国的西北,敦煌莫高窟遭遇浩劫。

纸张书籍历经千年已经不能有半点折腾了,但当年英国人为了运文物不择手段,许多经卷遭到破坏。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被西方社会称赞为“最有国际精神”的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我们眼中,他则是“偷盗第一人”。

他在英国政府的资助下,前后三次到中国,用骗取和偷盗的方式,从中国带走了24箱经卷,5箱刺绣和珍贵的绢本画作。

为了将壁画分成几份带走,斯坦因会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然后像切玻璃一样切分本来完整的壁画。

所以近看之下会发现,博物馆内陈列的壁画之间,那些拼接痕迹触目惊心,每一个与之有深深血缘的中国人,内心永远会为之心痛。

到清朝年间,大英博物馆已经有了“中国文物收集癖”,在清朝末年国力衰微时,对神秘的东方宝物垂涎已久的英国人直接开抢。

大英博物馆的几件镇馆之宝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绢本画《女史箴图》是最为著名的中国艺术品,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绢本画。

原作已经遗失,现存于世的是唐代和宋代的临摹本。宋代的摹本如今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的这份则是在1900年,被一个英国上尉从颐和园内偷走。

如此宝贵的古代文物,在当时只以相当于一万多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而且原画本有十二段,目前现存只有九段。

让人更心痛的是,因为西方人不具备保存中国卷轴画的知识和方法,更不懂怎么保护矜贵的丝织物画作,想当然地将其按照日本画的存放方式,分成三份分别装裱。

结果可想而知,唐摹本《女史箴图》出现大面积开裂,而且色彩出现斑驳和氧化。这幅流落异乡将近120年的中国画,在漫长的时间和不当的保存下,在逐渐失去卷轴画的特质···

因为极其脆弱,一年中展出的时间只有8个星期,想要一睹这幅中国第一传世名画的风采,还要看运气。

«——【·拒不归还文物·】——»

如今的大英博物馆藏品有800万件,但在大英博物馆刚刚建造好的19世纪,博物馆全部的藏品是8万多件,总体面积不过5.6万平方米。

英国在开启全球殖民后就是疯狂掠夺的开始,除开能够使用的一切资源,比如钢铁和煤炭,英国的不少贵族还盯上了代表地位和身份象征的宝石、文物。

秉承着复兴希腊文化的旗号,大英博物馆不仅是在建筑风格上向其靠拢,代表古希腊最高艺术和美学象征的帕特农神庙中,珍贵的“命运三女神”群雕像也被藏于馆内。

这些东西可不是希腊送给英国的,不然希腊不会找英国要那么多次。在2021年,希腊庆祝建国200周年,还不忘提醒英国差不多可以还东西了。

那年时任英国首相的约翰逊表示理解,但是没门。这些希腊雕像可是英国公爵“合法”获得的,凭什么说还就还?

最具有争议的是19世纪,在英国殖民扩张时期,在战争中劫掠走的不少珍宝,以及探险家和学者以非法手段占有或购买的文物。

当然,当强盗的不只是英国一家,但如荷兰、德国和比利时都态度端正,表示将会确认自己家博物馆里是否有被盗来的文物,核实无误马上归还。

为什么敢霸占着别国的文物不还?只因为英国对待历史的态度本来就有问题。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人不齿,所以干脆不承认或者“改一改”。

毕竟不少海外华人早就发现,一些英国博物馆为掩盖自己国家的抢掠行为,喜欢扭曲客观的历史事实。

比如在一场中国文物的特展上,旁边的中文介绍赫然写着:许多英国人以外交官、教育家和士兵等合法身份前往中国,并带回了纪念品。

更离谱的是,在“中英友好关系”这一标题下,写着在鸦片战争后,中英有着友好往来,虽然存在偏见,两国人民之间还是结下了深厚友谊···

做为抢了中国最多文物的国家,大英博物馆的整个中国馆都可以算是“犯罪罪证”。150万件流失海外的文物里,英国就拿走了其中的三分之二。

而将这些抢来的文物说成是“购买的纪念品”,这样的行为简直无耻到了极点。

大英博物馆拒不归还文物,背后还有一个原因。答应了一个国家的归还要求,那么其他国家的讨要将会像潮水般涌来。

帮助研究和解释了埃及象形文字的“罗塞塔”石碑要还给埃及,复活节岛的一尊巨石像要还给智利,11块“塔波特”是正教会圣物,要还给埃塞俄比亚···

还有中国的2万件文物,仅仅是清朝的玉器瓷器就数不胜数,这些东西如果都还了,博物馆还不得被搬空?

为了应对外界的清算,大英博物馆开始坚持一种新政策,就是支持所谓的“出借”而不是归还。

也就是,如果我们想要回商周的双羊尊,只能找大英博物馆出借展览,但是这个文物的所有权还不是我们的,展览完了还要把双羊尊给送回去。

大英博物馆声称,文物存放于展馆中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而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人类的文化艺术成就,是极具教育意义的。

相关负责人说,“谁能看到这些展品,比谁拥有这些展品更重要”。这样一句就把强盗行径给轻描淡写地带过了,还把自己塑造得很崇高。

不管我们怎么强调这些文物都是被盗取的,现在想要收回,英国政府和大英博物馆都充耳不闻,并用独有的神奇逻辑拒绝这样的合理要求。

所以希腊帕特农神庙里,一半的雕塑都在伦敦;我国历代的众多国宝级书法和各类精美艺术品,也依旧远在异国他乡。

«——【·如何让文物回家·】——»

2000年,佳士得拍卖行不顾外界的反对,公然拍卖圆明园的三个生肖铜像。买了让奸商得逞,不买国宝还要流离失所,最后是中国的保利集团以高价拍下。

7年后,苏富比拍卖行准备拍卖其中的马首,这次是赌王何鸿燊以6910万港币拍下,在拍卖会开始前就将其购买。

这两件事让众人无不指责拍卖行的无耻行为,公然拍卖他国文物,但看到这巨大“商机”的佳士得们,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后来兔首铜像的起拍价就是1000万欧元,最后以1400万欧元卖出。就算现场的竞拍者不去竞拍,也有买家通过电话竞价购买。

知道我们想要国宝回归的心情殷切,这些商人们便利用民族感情进行恶意“涨价”。

1985年,马首生肖铜像售出价格是1500美元,20多年后,鼠、兔的价格变成了1400万欧元,考虑到欧元的汇率比美元还高,这个上涨幅度非常惊人。

比起中华五千年的璀璨艺术,圆明园的生肖铜像的艺术价值其实并不高,而且都是由西方人承担设计的普通喷泉装饰,没有中华文明的基因。

但因为承载着对圆明园的苦难记忆,那些掠夺者的后人别有用心地利用了这些情感,炒高了这些文物的价格,自己从中获利。

所以只是购买文物,并非最好的办法。一个是普通人根本没法参与竞拍,尤其在有意地推高文物价格的情况下,另外就是很难买得完。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海外的文物有160多万件,就算每个都能买到,且都是100多美元的价格,全部买下来也要上百亿。

不买的话,指望他们主动归还?看看英国和大英博物馆的态度就知道了,希望非常渺茫。那么我们该怎么让文物回家呢?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买文物的钱用来帮助高校建设和企业发展。当初我们之所以被劫掠,就是因为被欺软怕硬的强盗盯上,知道我们无力还手。

但现在,国家在不断发展,拥有强大实力后,有的人选择无偿送回文物。不管这些“善举”的背后是因为出于良心发现,还只是政治方面的考虑,反正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所希望的。

过去不能忘记,但我们要永远为了未来而努力。历史是鞭笞我们前进的动力,创造新的历史才是我们的使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