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为官,造福一方。”这句官员常挂在嘴边的承诺,到了4月7日,却在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段志刚的落马通报中,显现出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这位在衡阳政坛深耕11年的副 - " + "副市长,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式接受湖南省纪委监委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11年的权力生涯,究竟埋下了怎样的违纪违法代价?他的故事,又给衡阳的反腐之路带来了哪些启示?
段志刚,1958年在湖南耒阳出生,是个湘南小城的勤劳人。他从下面干起,因为工作能力强所以慢慢被大家认识了。2006年他成了衡阳市委常委、副市长,负责城建、交通。2011年他升职了,做了常务副市长,权力很大,什么都管。
11年间,衡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2006年至2017年,衡阳的城镇化率从45%提升至58%,城市道路网日益完善,高楼林立。段志刚常被评价为“实干家”,不少市民对他的政绩印象深刻。可这些成就背后,是否隐藏着权力的另一面?
落马真相:权力集中下的监管短板4月7日,湖南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段志刚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消息一出,舆论哗然。11年的副市长生涯,他究竟做错了什么?
据说段志刚的麻烦和城建项目里做得不对的事有关。作为管城建交通副市长,他手中有大量工程招标土地开发机会。这些领域是权力汇聚点,也是问题易发区。段志刚案不只是个人贪,还是权力监管的问题。交易细节还没公布,深入调查肯定会挖出更多东西。
衡阳的反腐并非孤案。近年来,当地持续深化反腐行动,例如2012年涉及金额高达1.1亿元的重大案件,就曾震动一时。段志刚的落马,延续了这一长期趋势,也让人不禁思考:权力如何才能被更好地约束?
反腐常态化:衡阳的新篇章段志刚被查,再次证明反腐没有休止符。2024年,衡阳启动“三湘护农”专项行动,立案查处群众身边腐败案件6531件,展现了反腐的常态化趋势。与此同时,城市还在民生领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解决不动产登记难问题惠及数万居民,医疗费用减免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
市民张先生感叹:“反腐让办事更顺畅了,感觉城市管理越来越透明。”这些变化表明,反腐不仅在清除害群之马,也在为民心加分。相比之下,像河南开封曾曝出的工程项目腐败案,涉案官员利用职位谋私,最终付出沉重代价,与段志刚的轨迹颇有相似之处。
专家解读:监督机制待完善湖南社科院的王教授说:“段志刚的事显示,权力监督还有不足。”尤其在城建的高风险领域,审批和信息公开还要更规范一些。他提出,未来数字化手段应提高透明度,权力要在阳光下。
反腐的意义,不只是罚,更在防。段志刚事件,可能是衡阳监督改进的一个机会。
写在最后:权力与责任从耒阳走出的段志刚,11年间既留下政绩,也埋下隐患。他的落马,既是个人选择的代价,也是对权力运行的警醒。反腐的路还很长,但只要监督跟得上,衡阳的明天会更清明。你认为,权力监督的关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