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火塘话振兴:总书记的乡村牵挂

每日大观 2025-03-24 15:48:59

侗寨火塘话振兴:总书记的乡村牵挂

鼓楼前的枫香树在春风中舒展新芽,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信团鼓楼内,一场围炉夜话正温暖着侗乡的春夜。村干部捧着油茶,村民代表攥着绣片,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位始终牵挂农村发展的领路人身上。这场跨越千里的对话,不仅承载着对乡村振兴的深切期许,更勾勒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壮美图景。

一、火塘边的民生答卷

“去年寨子里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绣娘们的订单排到了年底。”村支书吴大姐翻开工作笔记,数字背后是文旅融合带来的生机。鼓楼外的风雨桥上,非遗工坊的织布机昼夜不停,侗布产量较三年前翻了两番。这些变化,源自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精准对接。

在云南保山的咖啡种植园,总书记捧起一把咖啡豆的场景被定格成经典画面。如今,“云咖”品牌已进驻全国2.3万家便利店,带动6.8万农户增收。从黔东南的苗绣到滇西的咖啡,特色产业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值突破6500亿元,真正实现了“土特产”变“金招牌”。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在云贵高原绽放异彩。肇兴侗寨的“侗族大歌实景演出”场场爆满,周边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5%以上。这种“文化+旅游+体验”的模式,让传统村寨焕发新生机。统计显示,类似模式的文旅项目已覆盖全国2800余个传统村落,创造就业岗位超120万个。

二、叩开幸福门的实践密码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这句嘱托化作具体行动: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8.2%,生态补偿机制让每棵古树都有了“身份证”。在云南怒江流域,生态茶园与野生古茶树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印证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深远意义。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夯实发展根基。过去五年,云贵地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6万公里,建制村快递通达率达98.7%。在黎平,冷链物流中心让山货出山时效提升70%,凌晨采摘的菌菇中午就能出现在粤港澳的餐桌上。数字乡村建设同样提速,5G基站覆盖90%以上行政村,手机成为新农具正在成为现实。

人才返乡潮涌动青山绿水间。90后侗族姑娘小杨放弃城市高薪,回乡创办非遗研学基地,带动200多名绣娘就业。类似的故事在各地上演:浙江“农创客”超过4.5万名,四川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8万人。这些新时代的“新农人”,正在重塑乡村发展格局。

三、迈向共富的新征程

东西部协作搭建起跨越山海的桥梁。广东帮扶贵州建立的13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在肇兴侗寨,粤黔共建的文旅培训中心已培养专业人才1600余名。这种优势互补的协作模式,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无人机植保覆盖云贵耕地面积超40%,智慧大棚使蔬菜产量提升3倍。在云南咖啡种植区,区块链溯源技术让每包咖啡都能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这些变革不仅提升生产效率,更重塑着农业的价值链。

民生改善标注幸福刻度。云贵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在黎平,标准化卫生室配备远程诊疗系统,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省级专家服务。这些点滴变化,丈量着乡村振兴的民生温度。

火塘渐熄,星光愈明。从黔东南侗寨到滇西咖啡园,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当传统智慧遇见现代理念,当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广袤乡村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场始于火塘边的对话,终将汇聚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踏步向前。

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共同富裕

0 阅读:1

每日大观

简介:一起从信息碎片中 清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