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冬天来了,火锅、烤肉、羊汤……这些可都是暖和的美味,但其实在冬天,有些吃饭习惯,简直就是在给你的血管“上刑”!
别一听是血管问题就摇头:“我这还年轻,没关系的。”但真相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已经悄悄地对血管造成了损害,等到发现时,已经晚了。
所以呢,冬天的吃饭习惯,不只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是要考虑到血管这个“辛苦工作”的小东西,这些“冬天杀手”,到底是怎样伤害你的血管的。
说到冬天的经典,火锅当然是首选,那股热腾腾的烟雾,辣椒的香气扑鼻而来,嘴巴一热,整个胃就开始蠢蠢欲动。
然而,火锅可不是完全无害的哦,尤其是当你喝着一口口的辣汤,随便一片肉下去,突然“辣辣辣”地冒汗,根本没注意到自己摄入了多少盐分和油脂。
那汤底,很多时候是满满的油脂,一般人往往觉得:“只喝汤嘛,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些含盐量高、油脂丰富的食物,放进去的那些瘦肉和海鲜,油脂很容易在高温下加剧分解,给血管带来很大的压力。
吃火锅的时候,血管扩张的程度比正常饮食时要低得多,这意味着你吃的这顿饭,不仅加重了心脏的负担,还使得血液流动受限,长期下来,对血管健康的影响可想而知。
火锅的汤底一般盐分过高,长期摄入这种食物会导致血压上升,甚至可能引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尤其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血管本就处于收缩状态,血压容易升高,再加上这些高盐高脂的食物,简直是给血管加倍“上刑”。
除去火锅,冬天里大多数家庭的桌子上,还有各种炖汤,尤其是那些滋补的肉汤,羊肉汤、牛肉汤、排骨汤,每一种都热气腾腾,让人欲罢不能。
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冬天了,汤喝多了才暖和嘛。”温暖的汤一入腹,刹那间便觉周身暖融融的。
可是,很多人没注意到,汤的底料其实藏着“杀手”,特别是炖肉类的汤,这些肉类,尤其是羊肉、牛肉、猪肉,脂肪含量高,吃多了也容易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
血液中的胆固醇一旦增加,久而久之,就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堵塞血管,这样不仅增加了心脏病的风险,还容易引发中风。
我们成年人每天的胆固醇摄入量应该控制在300毫克以内,而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了解有限,随便喝汤、吃肉,很容易就摄入过量。
尤其是那些经常喝肉汤、炖大骨头汤的人,他们的血液中胆固醇值往往偏高,你可能会觉得:“那我喝点汤,不也只是为了暖和嘛?”
如果你是那种一吃东西就想吞掉的类型,那可得注意了,冬天里,气温低,很多人吃东西时往往特别急躁,总是想赶紧吃饱,身子暖和了就好。
殊不知,这种吃得太快的习惯,真的会让血管和胃同时“吃不消”,快速进食时,胃肠道的负担增加,消化不完全,而吃下去的食物也可能迅速进入血液,迅速升高血糖和血脂,而高血糖和高血脂,恰恰是血管健康的大敌。
你或许听闻过“吃饭需细嚼慢咽”的说法,然而真正践行者寥寥,进食速度快的人,其餐后血糖升高速度相较于细嚼慢咽者明显更快。
而且,快速进食往往还会造成你吃得比实际需要的更多,造成过量摄入,进一步增加肥胖的风险。
肥胖又会增加患上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冬天吃饭时可别再那么急了,吃慢点,不仅能帮助消化,还能减轻血管负担。
冬天大家最爱喝的热饮一定是各种热茶、热奶、热巧克力之类的,热腾腾的饮品,喝进去就让人觉得温暖。
而不少人甚至一喝完热饮就开始大吃大喝,觉得一整天都不再冷,然而长期过度依赖热饮,尤其是糖分过高的热饮,真的是给血管和肠胃带来伤害。
长期喝大量含糖饮料的人,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因为这些热饮中的糖分一旦进入血液,就会迅速引发血糖波动。
而这种波动会导致血管的损伤,糖分过多还会引发脂肪堆积,进一步导致血脂升高,形成血管硬化的隐患。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一整天都在不停地喝热饮,尤其是糖分和咖啡因含量较高的饮品,晚上喝了一杯,结果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血糖还在飙升,肠胃也还在忙着消化。
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是逐渐积累的,等到发现时,血管和胃都可能已经“积劳成疾”了。
冬天的饮食习惯有很多隐藏的健康陷阱,而我们往往因为季节的特殊性,忽略了其中的危害,火锅吃得过油过盐,汤里炖肉过多,吃得太快,又加上热饮的糖分摄入,都是对血管的“高压”。
血管是我们身体里非常“委屈”的器官,它不仅要承受着身体的负担,还要默默忍受这些外界不注意的伤害。
应该在冬天注意这些饮食习惯,少一些暴饮暴食,适当控制油盐的摄入,细嚼慢咽,才会给自己的血管一个温柔的冬天。
了解了这些,你就能轻松地避开这些陷阱,让冬天不再只是外面的寒冷,而是一个健康的季节,记住:吃得好,血管才不会“受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血管健康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 陈双双.饮食结构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