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旅行者的身份,既可以置身其中,又可以超然世外。保持自由身,随时从“常规、重复、倦怠”的环境中抽离,把世界保持在它最好的时候。
短暂停留,再出发
有的人的血液里融着旅行的原始动力,我是其中一个。在一个地方长久停留,让我浑身不舒服。只有移动,不断的移动,才能让我有“鲜活生命”的感觉。
两周前,我从乌斯怀亚经历两次转机,跨过漫长的南美陆地,到达西雅图。如今,满是泥泞的鞋子刚刚洗净晒干,又飞往土耳其。
回来休息的两周,重新整理装备,留下寒冷季节的衣服,带上春夏服装。我的行李箱没有清空,就这样一直摆在屋子的一角,随时等待下一次出发。
被传染上的感冒慢慢痊愈,外出吃了几顿中餐。像是漫长旅程的一次短暂歇脚。但是,两周的感觉如同一个月那样漫长。
西雅图的天气还是寒冷,窗外的树木还没有长出叶子,地上的草开始冒出嫩绿的芽。这是一个地址上被称为我的永久居所的地方,然而我很少待在这里。
我习惯了出发。来到机场,登机口处有人跪在地上祈祷,伊斯兰教的教徒每天5次祈祷,无论在做什么,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停止虔诚的信仰。
漫长的12小时的飞机,我看了几本书。《大雪将至》,《午夜降临前抵达》,《走出孤独》,《失落的卫星》。
在西雅图的两周,读完了《源氏物语》。因为对作者紫式部太过喜爱,又去翻找她的其他著作,找到了她的日记,顺藤摸瓜找出了日本古代其他几名女子的日记:《蜻蛉日记》,《紫式部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赞岐典侍日记》。
停留的时候,书为我创造了穿越时空的世界。旅行的时候,绮丽多姿的真实世界向我打开。
飞机上,有人跪在安全出口的空地上祈祷。这让我觉得,接下里的旅行会很奇妙。
冷寂的伊斯坦布尔
到达土耳其,气温比预想的低,有种秋天的萧瑟感。出租车驶过一片又一片的荒原,土黄色的丘陵,没有一丝生机。这是个寒冷、略感衰落的城市,冰冷的空气里,人们的表情都不太开心。
尤其是第二天早上,当我乘坐地铁去Sophia清真寺和蓝色清真寺时,地铁上的人要么靠着窗户睡觉,要么眼神茫然的不知看向哪里。这种表情我很熟悉,我之前坐地铁一个半小时去上班的每个清晨,都是这副要死不活的表情。
大城市里的人虽然多,气氛却不如小城市快乐。出了地铁站,天空阴沉,下起雨。
我去咖啡店喝一杯土耳其茶,门口的牌子上写着:”should I kill myself or have a cup of coffee?”(我应该杀死我自己,还是喝一杯咖啡)。
雨越下越大,这里像冬天一样冷。蓝色清真寺正在维修,所以关门了。
我去看了Hagia Sophia清真寺,地下储水殿堂Basilica Cistern,Topkapi Palace Museum,Istanbul Archaeological Museums。这些景点都集中在老城区,走路可达。
清真寺虽然好看,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一个巨大的厅里,悬挂着很多圆形的吊灯。这种清真寺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
我觉得最震撼的反而是古时候的储水宫殿。这个大的储水池建在地下,一个方方正正的空间,里面立着336个罗马柱,支撑着宫殿的顶部,所有的石柱子都淹在水里。古时候,这些储存的水是伊斯坦布尔市民的生活用水来源。
一些雕塑被摆在水中,出现水下倒影,而且有影子映在墙上,极具美感。
水下宫殿的尽头有两个美杜莎头颅的方形石头,作为柱子的座基。传说,美杜莎满头都是毒蛇,看到她眼睛的人,会被变成石头。因此,美杜莎的头像被用来守护这座石头造的水下宫殿。因为怕人看到她的眼睛,所以她的头像一个被倒置,一个被横着放。
之后我又去大巴扎市场(Grand Bazaar)。这里已经非常游客化了,都是雷同的东西,假首饰、假名牌包、各种传说有神效的茶、彩色玻璃灯、土耳其毛毯。店铺都卖类似的产品,没什么意思,和本地人的生活完全脱离。
伊斯坦布尔给我的印象很一般,和想象中所差甚远。我本以为土耳其是一个具有异国风情的国家,虽然经济不太发达,但城市面貌应该很有历史特色。
但伊斯坦布尔除了几座宫殿和清真寺,其他的地方跟任何国家的大城市都没什么区别。这就是我不喜欢大城市的原因,有特色的很少,大部分都被现代化侵蚀了。
很快我就离开了伊斯坦布尔,乘飞机去了Izmir,土耳其的第三大城市。Izmir的物价只是伊斯坦布尔的1/2。
城市面貌还是类似,中规中矩,没有特色。这里街上很少见本地女人。大部分都是男人,而且是老人。人们走路的速度都很慢。
大概是穆斯林国家,女人都包裹着头巾,不怎么出门。我去饭店里吃饭,整个饭店全是男人,留着络腮胡子,身材壮硕,很多还在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