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之谜?自焚而死还是逃出皇宫?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3-16 00:07:32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尊号为建文帝,原籍钟离(现凤阳县)。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是明朝第二位君主。

朱允炆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受封为皇太孙;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式即帝位,改次年为建文元年。他刚登基便力除洪武弊政,勤奋好学,热衷改革典章制度。大赦天下,重视农业和教育,整肃官员,改善内外大小官僚制度。褒奖贞洁孝顺之人,救助受灾百姓。建文元年(1399年),听取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然而此举导致了湘王自尽,齐王、代王、岷王失势。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引发"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京师陷落,朱允炆的下落成谜。有人认为他在宫中自焚身亡,也有人相信他从地道逃走,化身为僧士,游历四方。

朱允炆在位时,礼敬文人,宽待囚犯,减轻赋税,精简机构,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严厉政策,被誉为“建文新政”。然而,这一改革带有浓厚的复古意味和理想化的特质,对某些官职、宫殿、府门等的改变毫无实质性影响,只是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立为皇储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为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生母为吕氏。

朱标长子雄英英年早逝,其原配常氏离世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登上正位,朱允炆因此成为了朱元璋的嫡长孙。

朱允炆聪颖好学,孝敬至极。在他十四岁时,太子朱标患病,朱允炆耐心照料,昼夜均未离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本不幸去世,朱允炆为其守孝之余,哀痛过度以致身形消瘦。朱元璋感慨道:“真是个至诚至孝之人啊!”九月,朱允炆正式成为皇太孙。朱标性情仁厚,在刑罚判决上以轻判为主,朱允炆也继承了朱标的宽容政策。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向朱元璋请命修订《大明律》,他借鉴《礼经》及历代刑法,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于严苛的条款进行修正,深获民心。

继承皇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承帝位,大赦天下,将翌年定名为建文元年。朱允炆将三位文官视为心腹,六月任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共同参与国家大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同时颁布诏令,推行宽仁政策,赦免罪犯,豁免百姓应缴欠税。

建文元年春正月,朱允炆大展天地盛典于南郊,太祖配享,编撰《明太祖实录》;二月,追尊父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封其生母吕氏为皇太后,册妃马氏为皇后。册封弟弟朱允熥为吴王,朱允熞为衡王,朱允熙为徐王,立皇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

朱允炆以诏告天下,广纳贤才,实行扶助民生之举,赐予年老者米肉絮帛等物,命官府收养鳏寡孤独废疾之人。同时重农桑,兴学堂,察审官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等。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人为采访使,巡查天下。

推行削藩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将诸子分封为藩王,其中秦、晋、燕、代、谷、辽、宁、庆、肃九塞王统领兵马戍守边陲。藩王皆拥“护卫甲士”,数量“少则千人,多则极至万九千人”。公侯大臣皆需向其“伏地拜谒”,地方诸事及军队调动须得藩王批准方可施行。

朱允炆尚未成为皇太孙时,即关注诸王的兵权问题,因其可能导致的不法行为,并着手谋划削弱其权力。对此,朱元璋曾言:“朕将边防重任委诸王,以保边境安宁。”然而朱允炆反问道:“若诸王滋事,何人为之抵御?”朱元璋无言以对,询其何策,他建议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若不可削其地,变置其人,再者则发兵征讨”。朱元璋深表赞同,认为此看法无人可及。

朱允炆曾于东角门问黄子澄:“诸王位尊且拥重兵,多不法,如何是好?”黄子澄答道:“王室护卫兵力仅够自保,若生变故,发六师征讨,谁又能阻挡?汉朝七国不敌而亡,势力大小、顺逆道理各异。”朱允炆深表认同。

朱允炆登基后不久,紧锣密鼓地开始展开削藩行动。齐泰主张首先解决实力强大的燕王朱棣,而黄子澄则主张对曾在朱元璋时期犯过错误的周、齐、湘、代、岷诸王下手,理由是削藩师出有名。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策略,决定先行削弱周王,因其与燕王为同母兄弟,此举可视为断燕王臂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周王朱橚有异,被废为庶民,流放云南本体;十一月,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管北平都指挥使司,秘密监视燕王府动向;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诏令各王无法管辖自家官员;三月,为防备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削弱其军事力量,朱允炆命都督宋忠、徐凯、耿瓛领兵驻扎在北平周边的开平、临清、山海关,同时将北平、永清二卫的军马调往彰德和顺德;夏四月,湘王朱柏无法自辩,自杀身亡,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贬为庶民;六月,岷王朱楩有罪,贬为庶民,流放漳州。

在建文的藩削运动中,朱棣提前做好战争的筹备工作。公元1399年六月己酉日,燕山左护卫千户倪谅揭露朱棣预谋叛乱消息,朝廷下令逮捕燕王府成员,包括旗校于谅等人被处死。北平都指挥张信却投奔到朱棣麾下。

靖难之役

洪武二十二年秋七月(1399年8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誓师反叛,史称“靖难之役”。这场历时三载的军事对抗在建文朝廷与朱棣间展开。

初起之时,燕王虽不敌建文之力,军仅十万人,且无其他领地掌控。而南京建文朝廷拥兵三倍,掌控全国经济,更罢黜了数个藩国,甚至朝鲜国王李芳远亦表示支持允炆攻燕。然而,燕王之超凡领导力及精锐部队却无法匹敌。战事拖延日久,朝廷指挥失当、兵力羸弱、内部松弛等问题愈发突出,导致战局恶化。许多将领纷纷倒戈燕王。

1402年5月20日,燕王朱棣兵临江北南京龙江驿,当今皇上朱允炆无力反抗,颁布罪己诏,并遣庆成郡主与他交涉,求以割地之名停战求和,然而未果。

同时,朱允炆颁布勤王诏书,命四海之内救援:“朕秉承皇祖遗命,听从众神祈愿。燕地之人暴行无道,擅自出兵,残害百姓,我多次派出大军讨伐。然而近来诸位将领失职,敌兵侵犯淮河,意图渡江南下攻击朝廷。已命令大将军率兵堵截,务必全歼敌人。诸位文武之臣,若闻京城遇险,要各行职责,激励忠诚勇敢之士,率领义士英勇赴难,扫除敌寇,以成大业,以护国家宗庙社稷。唉!致使敌人入侵,朕确实过矣,难道我们的臣民能对此置之不理吗?各尽所能,平定危机,论功行赏,朕绝不吝惜。因此特此宣告,望体谅我之恳切之心!”

六月十三日,朱棣抵金川门下,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开门献降,京师随之陷落。燕军入京后,皇宫大院突发大火,直至扑灭之时,灰烬中一具烧焦且难以辨认的遗体被认为是皇帝、皇后及其长子朱文奎。朱棣称帝后,杀害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们,史称“壬午殉难”。

1 阅读:18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