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天气凉爽宜人,程潜从长沙赶到北平,为的是参加一场重要的政治会议。
下了火车没多久,程潜就被毛主席和其他好多中共的大领导给接上了。
那时候,除了宋庆龄,能让毛主席亲自跑去火车站接的,就只有程潜了。从这事儿就能瞧出,程潜在主席心里那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
毛主席快步走上前,拉着程潜的手亲切地聊起家常,笑着说:“我早就在这儿等着你了,盼了好一阵儿呢。”
程潜瞧着那么多中共高层领导、起义的将军,还有民主人士都来迎接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赶紧跟大家伙儿连声道谢。
毛主席亲自搀着程潜上了车,他们一块儿坐车到了中南海。到了那儿,主席特意安排了一场具有家乡特色的晚宴,给程潜接风。
吃饭时候,毛主席心里头有感而发,跟程潜聊起来:“老蒋硬是把我弄成了个到处跑的。”
那么,程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和毛主席之间有啥关联?毛主席说的那话背后有啥特别的意思?
接下来,咱们就来简单聊聊:
文方面有居正这样的人才,武方面则有程潜这样的将领。
程潜,大家都叫他颂云,老家在湖南,是我们国家很有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1904年,22岁的程潜怀揣着报效国家的梦想,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求学之路,他满心期望能在那里探寻到拯救国家的方法。
那时候,程潜碰到了黄兴、宋教仁这些也想救国家的年轻革命者,他们很对脾气,就成了好朋友。一起搞了个革命同志会,到处宣扬革命的思想,想让老百姓都开开窍,干些对国家有好处的事儿。
那时候,孙中山从欧洲回到了日本,他和黄兴这些革命家一块儿商量,决定把兴中会、华兴会还有其他革命组织都联合起来,一起发动全国的革命。
程潜老早就听说过孙中山的大名了。听说孙中山先生此刻正在这儿忙着联系各路革命人士,打算推翻那个封建皇朝,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真想立马就见到这位革命的大英雄,好向他请教请教现在的局势,解开自己心里头的疑惑。
没过多久,通过宋教仁等人的介绍,程潜在日本横滨的一家中餐店里,终于见到了他心目中的“革命大英雄”孙中山。
程潜是个有潜力又满怀热情的革命青年,孙中山对他特别有好感。所以,他们头一回见面时,孙中山就显得特别上心,很热情地对待他。
孙中山很严肃地和程潜聊起了现在的革命情况和国内政治状况,还谈到了革命的目的等等重要事情。
孙中山那些深刻独到的见解,加上他那满腔热血的民族情怀,彻底激发了程潜内心的热情,使他明白过来,必须推翻清朝那腐败的统治,这事儿刻不容缓。
之后,同盟会这个组织出现了,程潜经过别人引荐,就加入了进去,还郑重发誓要支持反清的革命事业。
武昌起义胜利后,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大家期盼的和平日子并没到来。那时候,军阀们打来打去,乱得很。可就算这样,孙中山先生还是为了国家到处奔走。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很有本事的程潜一直陪在他身边,一起南征北战。
1920年的时候,孙中山在广州重新搞了个军政府,他选了程潜来当广州军政府的陆军二把手。程潜的任务就是帮忙搞北伐,把广东广西这两块地方给统一起来。
把两广地区的滇军、桂军都收拢了,还拉上了湘军的一部分后,广州的大元帅府就开始忙活着准备北伐的事儿了。这时候,孙中山也看重了程潜,让他当了大本营的陆军总长。
革命正往好的方向发展时,陈炯明却暗中策划叛乱,和北方的军阀勾结在一起,以联省自治为幌子,开始捣乱国内的革命事业。
1922年2月份,孙中山发现陈炯明心里头打着破坏北伐的小九九,于是就把他手头的好多职位都给撤了。
由于陈炯明在广东手握重兵,财力雄厚,孙中山在考虑北伐大局时,没有对他逼得太紧,心里还是盼着他能站到自己这边来。
这种时候,孙中山就让程潜、居正他们跑到南宁去,想跟陈炯明聊聊,盼着他能回头是岸,干点对国家和民族有好处的事儿。
走之前,孙中山对程潜说:“你跟陈炯明讲一声,我这次是铁了心要北伐,不会变了。结果咋样不好说,但对陈炯明来说肯定是好事。要是打赢了,我的部队会离开广东,那边就能省下不少钱。要是输了,我的队伍散了,陈炯明就可以跟北方好好商量后面的事了。”
情况非常紧急,程潜心里明白,他这次的任务可不轻。
到了南宁,程潜他们连着劝了两天两夜,陈炯明表面上对孙中山的北伐计划点了头,可私下里,他还是一直在忙活着准备造反的事儿。
程潜早就看出陈炯明的心思不对劲,觉得再劝也是白搭。他回来后,就老跟孙中山说,还是离开广东,找个安全地儿躲躲为好,免得惹上麻烦。可孙中山就是没听进去,这个重要的提议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年6月份,陈炯明起兵造反,直接朝总统府开炮。程潜在混战中忠心耿耿,豁出命来保护孙中山,帮他上了永丰舰。
战乱时期,孙中山让程潜当了讨逆军的大头头,带着李烈钧他们去打那些反叛的军队。可北伐军打了败仗后,很多人一听炮响,立马就变成了随风倒的墙头草,为了自己能升官发财,私下里跟叛军勾结。但程潜呢,他对孙中山那可是铁了心地忠诚,一直陪在他身边,没离开过半步。
孙中山被深深打动,在永丰舰上避难的那段时光,除了武将程潜陪在他身旁,还有一位国民党的重要前辈居正也一直在身边陪伴着他。
因此就有了这么个说法:“文的方面数居正,武的方面看程潜。”
战斗不顺利后,孙中山在那一年的八月坐英国军舰去了香港,程潜一直紧紧跟着孙中山。
所以在那之后的日子里,孙中山经常跟身边的人讲:“我说颂云是个有胆有识的真汉子,他真的是能一起扛过难关的人。”
毛主席的同乡们
1925年3月份,国父孙中山先生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程潜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头就像被刀割一样,难过得不行。
那时候的中国,还是一片混乱和动荡,孙中山先生临终前说的那句“革命任务还没完成”,让程潜深受鼓舞,他决定继续为中国革命出力。
大革命首次受挫后,国民党里头有人想让程潜交出共产党员的名单。程潜一听,立马态度坚决地回绝了他们,直接说:“能打倒军阀的,那就是好样的,我就要重用!”
程潜是孙中山身边的重要助手,他心里明白,革命胜利真的不容易。所以,他一直坚定地支持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并用实际行动和共产党一起合作。
因为程潜威望极高,国民党里的那些反动家伙也只能干瞪眼,没办法。
那段时间,程潜和共产党那边关系处得挺好,特别是和毛主席,两人感情相当深厚。
武昌起义那会儿,毛主席就已经加入了湖南的新军。因为那时候程潜是湖南督军府的参谋长,还管着军事厅,所以从那以后,毛主席一直都很敬重程潜,喊他“老上司”。
另外,毛主席时常跟身边的人提起:“把枪扛起来、放下来、对准目标、开枪,这些动作我一直都记得清清楚楚,这都是当年跟程颂公带的新军学的。”
在护法战争那会儿,程潜被大家选为了湖南护法军的头儿,总司令。湖南人当时都叫他最厉害的那个革命者。
毛主席和其他那时的有志青年对程潜更加尊重,程潜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国共两党首次联手合作的时候。
那时候,毛主席精神抖擞,知识渊博,一下子就吸引了程潜的注意。程潜从毛主席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独到的见解里,看出了他不一般的本事,心里认定这个“小老乡”以后肯定会有大出息。
抗战那会儿,主席写的像《论持久战》这些书,让程潜心里头明白,毛主席那可是难得一见的大人物,几百年都碰不上一回。
后来,在国共两党接着谈判那会儿,程潜一听说毛主席要来重庆,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等手下人来说,主席打算亲自登门来看望他,程潜更是乐得不行,兴奋得要命。
那时候,毛主席先聊起了国内的情况,然后提到了国民党打算从下面开始搞选举这事。他拍了拍程潜的肩膀,说:“老兄啊,你在国民党里资格老,等下次他们改选政府,你可以去争一争副总统的位置。要是选上了,你就能主导和平谈判;要是选不上,那你就安心待在湖南呗。”
毛主席这话,其实就是想说,咱们可以先试着在部分地区谈谈和平。程潜一听就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
1948年7月份,程潜参加副总统竞选但没能成功,最后是李宗仁当上了副总统。蒋介石为了限制桂系势力的不断扩大,就让程潜去当长沙绥靖公署的头儿,还兼任湖南省的主席。这和毛主席之前跟程潜聊天时提到的打算一模一样。
但那时候,我们党把程潜列进了战犯名单,这让程潜心里挺不是滋味,老觉得自己的未来没着落了。
毛主席看出程潜心里挺纠结,就让和程潜挺熟的章士钊去劝劝他。
章士钊碰头程潜后,把毛主席的话带到了。主席说起他被列为战犯这事儿,意思是只要程潜能选择和平的路子,以前的事儿就不再追究了,而且还会好好对待他。
这次聊天让程潜心里的犹豫大大减少,他下定了决心,要在解放战争时站出来起义。
月中旬那会儿,程潜给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写了封信,表明他决心起义。他亲手签上名字后,就把信交给了中共湖南地下党的省工委,让他们帮忙送到解放区去。
毛主席接到程潜的“提醒信”后,心里头那个乐呵啊。他一边让第四野战军悄悄地在湘鄂边界摆开阵势,一边又悄悄派了李明灏将军去长沙,暗地里帮程潜和陈明仁准备起义的事儿。
陈明仁1924年跑去广州考军校,那时候是李明灏特别看重他,给了他机会录取的。所以陈明仁一直心存感激,把李明灏当作自己的恩师。
所以这次两边谈得挺顺畅,多亏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一直盯着这事儿。程潜和白崇禧两人挺机灵,左右逢源,最后在今年8月4号那天,成功反了水,搞起了起义。
毛主席高度赞扬了程潜和陈明仁两位将军的起义壮举,他亲自修改了新华社关于长沙起义的报道,内容是:“程潜和陈明仁在湖南的起义,给华南、东南、西南、西北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带来了巨大冲击。”
新华社的资深记者穆青,遵照毛主席的指导思想,在文章《说说湖南和平解放的事儿》里提到:“湖南这块地方和平解放了,它就像是个新标杆,立在西南、西北那些还没解放的地方前头,给它们指了个明路。”
毛主席特地设宴款待程潜。
1949年9月,北平的秋天格外清爽,程潜作为新中国的政治会议第一届全会的特别嘉宾,从长沙动身前往北平。
一到车站,程潜立马就被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好多中共的大领导给接上了,老朋友再次相见,心里头那个激动劲儿,简直没法说。
毛主席快步走上前,拉着程潜的手亲切地说:“颂云啊,好久不见,这一路辛苦了。你看,老朋友、你的学生和部下都在这里盼着你呢。”
程潜瞧着那么多中共的高官、起义的将领,还有民主人士都跑来迎接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当场就跟大伙儿连声道谢。
毛主席亲自搀扶程潜上车,两人一同坐车到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到了那儿,主席特意为程潜准备了一顿家乡口味的晚餐,就算是给他接风了。那晚,朱老总、周总理等人也都来作陪。
晚饭时候,毛主席亲切地跟程潜聊起了他的家里人,接着大伙儿就像朋友聚会那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
毛主席感慨地说:“二十多年了,我一直没法回家,也没能见上想念的乡亲们。蒋介石硬是把我逼成了个到处跑的,从南到北,全仗我这双脚,都差不多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讲完这话,毛主席稍微想了想,接着又说:“咱们民族真是历经坎坷!苦战八年,好不容易把日本鬼子赶跑了,结果也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那狡猾的美帝国主义,故意挑唆蒋介石来对付我们。没办法,我们又打了四年内战,这才打下了新中国,这是大家伙儿心里都盼着的事儿。”
那么,为啥毛主席会在那晚的饭局上说起自己曾被蒋介石逼得没地儿去,连家都回不了呢?
晚宴时,主席提了个事儿,说有的人有家也难回,他指的不仅仅是小地方韶山冲,而是整个湖南地区。多亏了程潜和陈明仁将军的起义,毛主席的老家才躲过了一劫,没陷入战火。这事儿,又一次让主席心里对程潜他们这些英勇举动竖起了大拇指。
说起蒋介石最后落得像个流浪汉那样,其实主席是在回想这一路经历的坎坷和磨难。他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经历了好多风风雨雨。把蒋介石逼到那个境地,也是主席心中一段难忘的历程。那些日子,充满了挑战和困苦,但都挺过来了。
毛主席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学后,就很少有机会再回去了,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乡。
从湘江一路跑到陕北,然后又奔到了西柏坡、中南海,这一路大部分时间都在躲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他们的追捕和围攻。好几次都陷入了险境,差点就没命了,但还是挺过来了。
现在,蒋介石被毛主席带领的解放军逼到了台湾岛。他们背后那股帝国主义势力的反动,明摆着没法否认,根本不值得有人跟着或者支持。这么一说,其实更加表明了程潜起义是做得对,也做得正义。
程潜听完毛主席的话,赶紧回应:“我吧,以前算是国民党的老将了。大革命之后,我就对蒋介石有些不满。抗战是赢了,可我对咱们国家的未来心里没底,有时候还挺悲观的。辽沈、淮海这两仗打完,国民党垮台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这让我看到了点希望。再看看平津战役里的傅作义,还有咱们后来走的路,这都是历史注定的事儿。”
现在的程潜心里满是感慨,他反复对毛主席他们说,主席他们对自己太过热情关照了,这让他心里头真是挺过意不去的。他就盼着在有生之年,能跟着主席他们一起,把新中国建设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
听到这话,旁边的周总理也站起身,开口说道:“颂云和子良将军带着队伍起义,这一下可把蒋介石给震得不轻,全世界好多国家都对此议论纷纷。你们在推动全中国解放上,可是立下了大功啊,我们真心实意地向你们致敬。”
讲完这话,周总理拿起酒杯,豪爽地一口气干了。
摇橹与贺寿词摇起船桨,在水面轻轻划拨,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就像心中的喜悦,慢慢扩散开来。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那些为长辈祝寿的场景,一首首贺寿词,温暖人心,传递着浓浓的亲情。记得小时候,每逢家族里有长辈过寿,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热闹非凡。那时候,我还小,不懂得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总能从大人们口中听到那些充满敬意的贺寿词。每一句话,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既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又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长大了,虽然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频繁地参与祝寿活动,但那份对长辈的敬爱和祝福,却从未改变。有时候,我也会尝试着自己写一些简单的贺寿词,虽然可能比不上那些文人墨客的佳作,但每一句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祝福。摇橹的时候,我会想起那些贺寿的场景,想起长辈们慈祥的笑容,想起家族团聚的温馨时光。那些美好的瞬间,就像这水面上的波纹,虽然终会消散,但那份记忆,却永远镌刻在心间。所以,无论是摇橹还是写贺寿词,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们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更加懂得感恩和回报。
1952年秋天那会儿,毛主席请程潜到家里来吃饭聊天,这已经是程潜第二次踏进中南海的大门了。
饭后,毛主席和程潜一块出门溜达,边走边唠家常,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南海旁。毛主席心情特别好,说想划船玩玩,程潜一听,立马就答应了。
上了小船后,程潜立马就对主席说:“让我来给您划桨吧。”
毛主席听完之后,摆摆手说:“这怎么行?您是客人,还是让我来划船吧。”
毛主席抄起木桨,轻轻一推,小船就离了岸。程潜见状,连忙认真地说:“主席,哪能让您亲自动手划船呀,这事儿我来干就行了。”
您这是说的哪里话!您都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还曾经是我的老领导,又是咱同乡,我哪能让您出钱呢,这可使不得。
于是,毛主席亲自当上了“舵手”,和两位老乡一起在南海的波光粼粼中划船。他们聊起了国内的工作近况和过去的点点滴滴,欢声笑语不断,气氛热烈得很。
程潜一直把主席给的尊重和礼遇记在心里,工作上他拼尽全力,一丝不苟,私下里他也总想着毛主席对他的好。
1963年夏天的时候,程潜去了北戴河凉快凉快。他忽然想到,毛主席的七十大寿眼看就要到了,于是就自个儿拿起笔,给谢无量、章士钊这些有名望的人写了信,请他们给主席写几首诗,好好庆祝一下。
程潜平时特别拿手写五言古诗,但这次因为他是活动的负责人,就破了个例,专门写了12首七言律诗来歌颂毛主席。
要写首好祝寿诗,程潜创作时可没少下功夫。他老往北京章士钊家跑,俩人一起琢磨诗句、想主题、挑字眼,一点细节都不放过,那真是字字斟酌,特别用心。
程潜那会儿简直像着了魔一样,小女儿看到后特别纳闷,她扭头问旁边的人:“我爸咋在厕所里唱起歌来了呢?”
旁边的工作人员对她说:“咱这可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吟诵诗歌!”
程潜反复雕琢这些诗句,直到它们变得尽善尽美,然后才拿给主席看。
那时候,“咱俩多年心有灵犀,半夜里也能乐见曙光”还有“天安门上一声响,中国百姓挺直腰”这些话特别火。
毛主席收到大家送来的诗词后,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对这次活动张罗的程潜,心里头真是感激不尽。
毛主席和程潜两人的关系一直挺好,不管是在大家面前还是私下里,这份情谊一直延续到1968年。
1968年4月9号,程潜在北京离开了人世,他的遗体被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里。
在葬礼现场,周总理严肃地对大家说:“颂公可是咱们中国革命的功臣,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