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员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人员?

帮老兄聊聊 2025-01-29 03:30:45

现在民间普遍流行体制外和体制内这两个词语。要弄清楚什么是体制内,体制外,首先要弄清楚什么体制?体制,是一个政治学术语,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按照范围来划分,我国的体制,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卫生体制,科研体制、市场体制等。我国的各种体制,是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规范的。比如机关,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群团机关等,这些机构是体制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构属于体制内的机构,其工作人员也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

事业单位,主要是从事公益服务的机构,我国的事业单位分为非民办事业单位,民办事业单位等。非民办事业单位主要是指隶属于各级政府机构的下属机构,包括各类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医疗机构,文化机构等,这些机构主要是由政府配置资源,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

非民办事业单位本身是体制的i一种产物,是按照体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开展工作,属于体制内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机构属于体制内的机构,其工作人员的招纳也是按照体制内的规定来执行,比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因此工作人员属于体制内的工作人员。

除了非民办事业单位以外,其实还有很多民办的事业单位,比如民办的科研机构,民办高校,民办中小学,民办医院,民办文化演出机构,文艺团体等。

这些机构是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成立的,但属于民办性质,是由民间出资组建,工作人员招聘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按照单位的性质,实行市场化招聘,工资、福利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决定。这些机构不属于体制内的机构,被称为体制外的机构,工作人员属于体制外的工作人员。

体制内有这么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稳定性是体制内共同的特征,几乎大家端的都是铁饭碗,比如公务员属于终身制,只要进入了机关,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可以终身在机关服务;事业单位虽然是按照人事管理条例管理,但对工作人员的招聘是非常严格的。虽然也要签订聘用合同,但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也是可以终身服务的。

二是福利待遇好。不管是机关工作人员,还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资体系都是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的,工资有比较固定的模式,而且几乎都是由财政负担,虽然也有少数的事业单位是差额拨款,但收入来源有保障。除了基本工资以外,还有国家规定的各种补贴津贴,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待遇,比如工作人员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等。

三是社会地位高。体制内工作的工作人员,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的工作涉及到国家的重要领域,如政府机构、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军队现役及文职等,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好,是多数人就业的首选。

按照以上三个特点来划分,那么国有企业的人员是不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呢?这需要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工作人员的来源。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包括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两种类型。中央国有企业也称为中央企业,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或是相关部委直接管理。中央财政是出资的主体。大型央企的主要负责人,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命的,央企的主要领导人员肯定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

央企的各级管理人员,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选拔和任命的,很多还是按照组织程序调动的,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招聘,提拔时,是按照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规定程序和方式选拔和任用的,他们肯定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

地方国企包括了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县属企业等。凡是级别越高的国有企业,计划性的特点越明显。各级管理人员都是按照干部人事管理规定确定的,企业的管理人员或是工作人员,也要按照监察法的规定进行监管。这部分人属于体制内的工作人员。

在央企和地方国企中,只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招聘的正式职工,都是按照企业的工资总额和编制招聘,虽然要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但只要不犯大错误,也可以终身在国有企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国有企业的职工,只要在国有企业服务期间,就属于体制内的人员。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虽然是独立的经营实体,但性质是国有,都具有稳定的工作、有比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待遇,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完全符合体制内工作人员的三个特性。所以正式的国有企业职工,也应该属于体制内的范畴。

0 阅读:79

帮老兄聊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