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人寿保险近期被曝光搬运工购买29份保单。
这不仅是一场个体悲剧,更是保险行业乱象的缩影,暴露出企业伦理缺失,销售机制畸形,监管形同虚设等多重问题。

难以想象,业务员管某某竟然对月收入仅三四千元的搬运工贺小清持续推销了29份保单。
甚至在客户无力支付保费时,诱导其通过保单贷款拆东墙补西墙,直至在病床上完成最后一笔8万元的保单贷款投保新单。
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彻底撕下了保险作为风险保障的一种温情的面纱,暴露出保险销售已经异化为业绩至上的财富掠夺游戏。
业务员通过虚构客户身份,将搬运工伪造成某部负责人,某高级经理等等通过审核,同时利用信息差,将复杂金融产品包装成了高息存款。

我想问客户的适当性原则难道就是个摆设吗?
454万元的总保费,是远超客户年收入的九十倍以上的,但是官方回应,却以电话回访确认为挡箭牌,无视金融产品适配性的基本底线。
这种回应可以说堪称资本傲慢的教科书级别的案例,以双录视频确认作为免责理由,却闭口不谈基层业务员是如何通过话术去操控弱势群体,完成所谓的合规流程。
一边标榜无障碍服务,一边操控对弱势消费者的系统性剥削,真的实实在在的暴露出企业社会责任宣言的虚伪性。
我相信此次事件绝非个案,保险条款的复杂性,与业务人员的话术操控绝对构成了对低收入群体的认知碾压。
保单贷款等金融工具被滥用,又将客户拖入了保费、债务循环的陷阱当中,实质上就是金融贫困的再生产。
当保险从风险共担机制异化为合法的金融收割工具,我相信损害的不仅是企业信誉,更是整个金融系统的公信力。

从猎巫到系统纠偏,TK人寿需要的不只是个案赔偿,更应该重新构建销售伦理,与客户权益的保护机制,要建立收入和保费匹配的智能风控系统,设立弱势群体投保的冷静期,要严惩误导销售行为。
监管部门也需要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审查,推行销售过程中的全链条溯源问责。
也只有这样,唯有打破业绩至上的行业潜规则,才能避免保险沦为合法诈骗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