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死缠巴基斯坦不放,重温热血激荡的三次印巴战争

思维档案室 2020-07-19 12:30:27

六月十九日,巴基斯坦外长库雷希发表声明,他认为印度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

在中印边境,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在去年发布新版地图,把尼泊尔争议地区” 划为己有”后,印度官方前不久又大张旗鼓地宣布:经过该地区的公路项目竣工。

库雷希

印度军队还对巴基斯坦突下狠手,在克什米尔地区实际控制线附近对巴方一侧进行无差别无缘由地开火。为什么印度人总在搞事?印度巴基斯坦之间究竟又有着怎样的仇怨呢?

一说到印度,英国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中以冲突是英国人造下的孽,印巴之间也是如此。

1947年,英国人结束了在印度半岛近两百年的殖民统治。英国人虽然声称,想要保持印度的统一,但他们却并不甘心让这样一颗资源丰富的绿宝石变得璀璨,而是想尽办法让其分裂争斗,自相残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英国人的最大利益。

英属印度

在这个思维的指引下,英国驻印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英属印度划分为印度、巴基斯坦的《蒙巴顿方案》。当时的印度主要分为两大宗教,即本土的印度教和代表外来的伊斯兰教。两个教派在教育上迥然不同。

比如印度教的神物——牛是穆斯林的主要肉食来源。认知上的矛盾导致二者之间冲突不断,甚至一度爆发了护牛运动。

所以现成的宗教矛盾,加上穆斯林强烈的独立意识,铸就了分裂英属印度最好的武器。根据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一分为二,信印度教的划给印度,信伊斯兰教的划给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由东巴西巴两个部分组成。西巴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巴基斯坦的实际领土。东巴则是一块飞地,位于印度的东边,各土邦则可以自行决定加入哪一方。

印巴分治地图

其中最大的一个土邦名字叫做克什米尔。在地理位置上克什米尔东邻中国,西接阿富汗、巴基斯坦、南靠印度,被称为中亚心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克什米尔这个地方非常特别,特别之处在于80%的人口是穆斯林。这些人是非常想要加入巴基斯坦的,但克什米尔的统治阶层呢,就是印度教的人更想加入印度,二者之间谁都无法说服谁,导致其归属权始终悬而未决。

巴基斯坦方面宣称克什米尔就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帽子,那就会永远被印度的摆布。印度人则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二者都想将其收入囊中。

1947年九月,因为不满大公辛格的亲印立场,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发动了武装起义。辛格派兵进行镇压,但局势很快失控。起义也演变为穆斯林和印度教之间的仇杀。这场冲突的爆发给巴基斯坦进入克什米尔提供了绝佳的理由。

克什米尔穆斯林抗议者向警方扔掷石块

十月二十二日,一支由巴基斯坦正规军和部落民兵组成的军队,打着解放的旗号向克什米尔发动入侵。他们自称“克什米尔解放军”,一路势如破竹,情急之下,辛格逃往印度,以克什米尔加入印度为代价换来了援兵。

在印度求救的空档期,巴基斯坦是有着充足的时间去攻占克什米尔首府,但由于士兵成分太过复杂,很多人甚至是打着“抢一票就回家”的想法,导致巴军军纪极为败坏,战机遭到了延误。

随着印度军队投入战场,第一次印巴战争打响。相较于巴基斯坦成分复杂的混合军,印度方面拥有着更为先进的空军坦克部队。在战争初期就迅速取得了上风。但随后克什米尔北部的吉特地区军队是投靠了巴基斯坦。是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北部的控制权,并向朋区发起了围攻。

印巴双方在朋区展开了近一年的拉锯,直到1948年十一月,印军才取得了朋区突围战的胜利。但随后双方又在喜马拉雅山脉陷入了僵持,震天的炮火震碎了高原的宁静。补给上的困难,加之冬季的严寒,让印巴双方认识到再这样打下去也打不出什么结果。

第一次印巴战争中进入克什米尔的印军

1949年初,在联合国的努力下,双方宣布停火,并按照当时实际兵力部署,划定了停火线。按照协定,印巴双方停火后应该举行全民公投来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但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拒绝撤出军队,停火线就变为了实际分裂线,停火协定变成了一纸空文。

印度占据了克什米尔五分之三的地区,人口约四百万,巴基斯坦则占据了五分之二的地区,人口约一百万。双方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和控制区内重兵布防。印度部署了十二个师,巴基斯坦则驻防有17个师,形成了军事对峙的状态。

由于战争中印度的装甲部队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战果,导致印度过分重视装甲部队在高原地区的作用。在后来在终于冲突中不惜花费巨量资源在高原地区部署坦克。

印度陆军装甲部队

既然在军事上无法分出高下,印巴便将目光投向了外交。1949年底,印度承认新中国,1950年一月,巴基斯坦承认新中国,成为了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穆斯林国家。他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因为他无法坐视印度中国越走越近,而自己被晾在一边。但此时的巴基斯坦还是更多的依赖于美国,并在努力争取西方的援助。致使这一阶段中巴关系极为冷淡,期间甚至出现了多次紧张的状态。

但随着1962年中印冲突的爆发,中巴关系迎来了转折点,中巴签订边境条约,两国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随后的台藏中印边境的问题上,巴基斯坦全面支持中国。后来中国更属于巴基斯坦,建立了第一条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商业航线。期间,美国多次向巴基斯坦表示威胁,但他却始终站在了中国一方。而中国也公开对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立场表示支持。强调如果印度对巴发动全面进攻,中国不会置之不理。

中巴关系

时间来到1965年二月,沉寂了近20年的印巴边境烽烟再起,双方发生武装冲突,各有伤亡。

在英国的调停下,七月一日,印巴签署停火协定。眼看着一场争端即将消弭,但印度方面的一番话却将冲突进一步推向了高潮。

就在停战协议签署的当天,印度内政部长公开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是不容辩论和谈判的既定事实。他的言论迅速激怒了巴基斯坦人。

印巴停火线

在政府的支持下,大批穆斯林武装人员开始对克什米尔实施武装渗透。他们打着自由战士的旗号,对这一地区义军的仓库哨所实施偷袭,但这一行动收效甚微。在印军的打击下,5000多名穆斯林武装人员坠亡。

巴基斯坦的行为给了印度出兵的借口。印军六个师迅速越过停火线,开进了巴控区。面对印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巴基斯坦也不示弱。他们集中了所有的精锐向克什米尔的印军发起反击,代号大满贯行动。

第二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

大满贯行动的过程非常惨烈。为了抵挡巴基斯坦的装甲部队,印军甚至采用了人体战术,就是人带着炸药包上去炸坦克。尽管印军方面殊死抵抗,但依旧难以抵挡巴基斯坦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大满贯行动大获全胜。

巴军夺取了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公里土地,克什米尔首府门户大开。

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印度举国震惊。他们没想到以兔子为假想敌,改良了那么久的军队,竟然败给了屈屈的巴基斯坦。这个现实让印度国内所有人都无法接受。

为了挽回战争的颓势,印度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他们深刻分析了当前巴基斯坦的兵力部署,认为巴军的拳头部队目前全部都集中在克什米尔。如果非要硬碰硬,印度并不会得到太多的好处。于是他们决定绕过克什米尔,直接向巴基斯坦本土进攻,开辟新的战场,从而分散敌军兵力,将克什米尔与巴基斯坦本土分隔开。

他们以“德里地区未来四十八小时将有大雨”为暗号向全军发布了战争动员。九月六日凌晨,印军不宣而战,突然向巴基斯坦发起大规模进攻。“德里的大雨”倾盆而下,铺天盖地。

面对印军的突然袭击,巴基斯坦毫无准备,节节败退。战争发起的当天,印军就已经开进到了巴基斯坦重要城市拉合尔。

拉合尔是巴基斯坦腹地的大门。一旦这里失守,巴基斯坦真的就是“我家大门常打开了”。拉合尔城下亚克尔河畔成为了决定巴基斯坦国运的关键点。此时巴军主力依旧部署在克什米尔地区,国内可用的军队非常少,甚至连最后的战略预备队都已经投入到拉合尔。但他手中还有最后一张王牌——空军。

由于之前巴美的关系持续较好,在美国的援助下,巴基斯坦空军拥有了更为先进的F86和F104,配备了射程长达三公里的响尾空空导弹。同时美国人还帮巴斯坦建立了两座雷达,可扫描200公里以内的空运。

而印度方面更多装备的是苏联提供没有配备任何空空导弹。虽然印度空军拥有755架飞机,是巴基斯坦的五倍。但那十几交锋中。并没有占据任何上风。

九月六日,巴空军大胆突袭印度本土,以损失8架的代价,击毁了印军战机54架,成功夺取了制空权,巴基斯坦赌赢了。

巴基斯坦空军

在国内持续抗争的同时,巴基斯坦也在积极向国际求助。由于中巴关系的升温和对自身利益的考量,美国人此时已经停止了对巴的援助。也就是说巴军的飞机打一架少一架。但这时中国坚定了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

一方面我们在国际上发表声明,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

另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巴的援助力度,借道印尼,向其提供了大量的火炮、坦克、飞机和军事物资。同时中国在中锡边境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有效地牵制了印军的注意。九月十九日,查温达,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之间的咽喉部,第二次印巴战争决战战场,双方在这一地区投入了近600辆坦克,空军也展开了厮杀。

坦克厮杀

在震天的炮火中,战争进入到了高潮,危急时刻又是巴空军扭转了乾坤,他们夺取了制空权,并对印军坦克发起了突袭,印军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不得已只能停止进攻。巴基斯坦此时也完成了国内兵力的再部署,集中力量向印度发起了反击。

他们将印军主力分割包围,以局部优势兵力迅速歼灭,迅速将战线推进到印度境内六公里,占领了1200平方公里印度国土。在联合国的调停和苏联的斡旋下,印巴随后停火,双方签订《塔什干宣言》。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

印度投入了15万兵力。就始终没能战胜8万兵力的巴基斯坦。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受挫,让印度充分认识到自身军事实力的不足。在苏联的援助下,他们开始疯狂的扩军备战。

印度买1600辆t-90扩军装甲部队

到了1971年,印军的数量、质量均已超过巴基斯坦。一雪前耻念头越发强烈,印军迫切希望与巴基斯坦重新较量,夺取南亚大陆的霸权。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东巴。

我们讲到当时的巴基斯坦由东巴和西巴两部分组成,一度对印度形成的钳制,尤其是东巴,更是扼住了印度东北的咽喉。所以巴基斯坦始终是印度称霸南亚的绊脚石,只有将其肢解,印度才能高枕无忧,恢复梦想中的统一的大印度。

正如同异地恋,会让情侣之间产生间隙。东巴西巴的长期分离同样导致两地产生了大量的矛盾。东巴的人口一半以上为孟加拉族,但统治阶级去掌握在西巴手中,这使孟加拉人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同时东巴的收入我大量被投入到了西巴的建设。加之巴基斯坦不顾人口多数的孟加拉人感受,强制在东巴推行乌尔都语,东西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东巴问题

1971年,巴总统叶海亚与东巴“人民联盟”关于限制问题的谈判破裂,国内形势愈发紧张。三月二十七日,东巴少校拉合曼发动政变,宣布孟加拉国从东巴独立,巴基斯坦迅速出兵镇压,但镇压却波及到了无辜人民,数百万难民逃往印度。

东巴的动乱给印度出动创造了良机。然而,印度人却并没有立即行动,他们这一次决心将准备做足。

首先在外部舆论环境上,印度大肆渲染难民问题对其造成的影响。声称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他们还是要反政府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游击战训练设施。帮助其组建了孟加拉临时政府军。

同时印度与苏联签订了《印苏友好合作条约》,争取到了苏联对自己行动的完全支持。加之当时中国忙于内部事务和应付苏联,而美国则深陷越南战场,无暇顾及南亚方向。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之下,1971年十二月二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进攻,海陆空并进,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战争开始后,东线印度率先发难,面对东线兵力上的绝对弱势,巴基斯坦决定在东线全力防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发起反击,复制第二次印巴战争的做法,攻击印度本土以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战争初期,西线巴军凭借猛烈的攻势,一度占领了印度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很快印度就依托优势兵力对巴军实施了反包围,加之制空权上空军的神奇不再,突入印度的巴基斯坦军队全面溃败,印度随即反攻巴基斯坦本土。本来印军在西线的行动主要是牵制敌军,并未计划向巴基斯坦更深远的腹地推进,双方很快在西线陷入了僵持。

第三次印巴战争 form military

东线方向上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印度人手中,他们兵分两路,如狂风般突进,连续攻克了数个重要城镇,包围了东巴中心达卡。

在达卡,印度人海军、空军、伞兵、火炮装甲部队齐上阵,在陆上、海上、空中对其实现了全面封锁,彻底切断了达卡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在这种孤立无援欲退不得的绝境下,巴基斯坦不得已只能选择投降了。

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基本结束。

孟加拉国实现了独立,印度成功肢解了南亚的最大竞争对手——巴基斯坦。战前拥有一亿三千万人口的巴基斯坦,到现在只剩下了西巴约为5500万人口。原来在南亚次大陆上唯一能抗衡印度的一股力量不复存在。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成立后,印度与其签订了所谓《友好合作和平条约》,妄图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实现对其全面控制。他的扩张主义做法很快就引起了孟加拉人的不满。孟印关系迅速恶化。孟巴这对曾经的死敌,因为印度这个共同的对手反而愈发和谐。

同时印度加紧了对尼泊尔等国的控制,甚至吞并了锡金。这是导致印度在南亚各国中政治上更加孤立,甚至一度出现各国联合抗议的趋势。中巴关系此后也迅速升温,踏上了全方位全天候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开始频繁起来,逐步迈向高峰。

而克什米尔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到如今依旧是导致印巴冲突不断的关系殒命。

独立后的孟加拉

2 阅读:1015

思维档案室

简介:深刻探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