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比较随性。欣欣然购得一本好书,先是乐颠颠地签上大名,当下最多再翻看几页,便摆置到书架上,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再读不迟,常常就此束之高阁,不知何时才算有闲。
这样辜负了书,当然不是有意而为。太多的书未读,不是无心,关键是自己读书太慢,像是很久都轮不到。一本薄薄的《读者》期刊,我读之需半个月之久,遑论一本大部头的小说文集。况且人又极容易疏怠,时间一长便荒废下来,不记得还有未读的书这回事。
我读书慢可能的原因是习惯在阅读时手里握笔,一边看,一边将认为重要的佳句与词汇顺手标记,细嚼慢品,生怕没有读懂与了悟,进驻内心,得以吸收。当然,也可能是自己不够聪慧,理解与掌握的过于缓慢。
正因为读书慢,所以对于儿子的快就特别惊讶。他读书真可谓一目十行,一本期刊,坐在那里几个小时便读完了,多厚的科幻小说在他那里都不是事,让我怀疑他真的读进去了,是不是足够认真,是否有所获益。
读书本身不是目的,但读了书就要有用,是为营养与收获。读书当以质取胜,这里的质不是书的质,而是阅读的质量。
当然自己慢,不能就此怀疑别人快的没有道理,过程存疑。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与习惯的阅读方式,不能说慢就好,快就有弊,是走马观花,轻描淡写。
要说,自从智能手机侵入平常的生活,买书读书便成为某种奢侈。除了多年喜欢的《读者》还一如既往在坚持,其余的阅读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有人称之为碎片化阅读,我不置可否,我读书,原本就喜欢短小的篇章,长篇的文字恐无以持续,所以不愿涉猎,这一点可能和我读书慢有关。所以我的阅读,原本就是碎片化的,无论借助的媒介与材质是纸质还是网络。
我的微信关注着不少作家的公众号,自然能读到他们最新的作品,比如周国平,马德等等。前段时间突然在读了马德的文字之后,产生了购书的冲动,便下单买了一套,自然是读了没几页就搁置下来。再是惊闻作家林清玄病故的噩耗,便急急地选购了他的一套丛书,像是生怕以后再看不到他的书。近日又买了贾平凹的一套散文集,多少与他是本省作家有关,他的小说我没读过,买散文集也算是种弥补。而另一方面,在我看来,散文应该更能准确地反映一位作家的思想与情感。
书架上平白地添了几套书,我没读,儿子倒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翻看,这在我看来未尝不可,哪怕是高三了,马上面临高考,读读闲书也是必要的舒缓与调剂,不一定非得天天扑在书堆题海里就好。
此读书当然和看课本有别,不是必须,也不为稻粱谋,存粹出于兴趣爱好,是精神享受,也许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从功利主义角度看,是“无为”之读。以无为而有为,也许才是人生的大境界,旁人不定高攀不起。
现时的我是有闲的,一天天就待在家给孩子做饭,收拾家务,打算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就是给儿子高考助力。再有就是看看股票,读会书,怡然自得。
突然想,于读书上,给自己订立一个简单的目标为好,每日读个三五篇章,也不强求,更不难实现,这样坚持下去,书便读了不少,起码不辜负书以及花费的银钱,要不然每每想起,感觉像欠了债似的总不好。
读书当然不是任务,但是书在那里,总要读的,关键是自己喜欢也享受那种读书的过程与状态,当然少不了给自己一点逼迫与压力才行,太过随性与自由人容易慵懒与麻木,无所谓那种感觉是好是坏。所以,还是要想着去读书的,这样才能做最好的自己,也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2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