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同年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国、蔡国、卫国三国之军联合进攻郑国,郑庄公则率军迎战周联军于繻葛。郑庄公采纳郑大夫子元的建议:针对陈军因国内动乱而士无斗志,蔡、卫军战斗力不强的实际情况,猛攻二者组成的周联军两翼,造成周左、右军混乱,失去左右两翼掩护协同的周中军无法抵挡郑三军合击,大败后撤。交战中,郑国的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只好率军撤退。祝聃本想进一步追击,被郑庄公阻止,由此收兵结束了战斗。当晚郑庄公委派祭足去周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算是给了周桓王一个面子。只是这一战,以周天子的失败而告终,天子讨伐诸侯,反被诸侯射伤,虽然伤的不重,可终归还是忍气吞声地撤兵了,至此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周王室再也没有能力对诸侯进行征讨了。繻葛之战的一箭,不仅射伤了周天子,更戳穿了周王室的外强中干,散乱了周室多年聚拢的人心,失去了对诸侯一言九鼎的威严,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序幕正式拉开。
图片来自网络
史记记载:郑桓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友才被封到郑地。前771,犬戎在骊山下杀死了幽王,也杀死了桓公。郑人拥立桓公的儿子掘突,这是武公,护送平王东迁洛邑。也就是说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的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东迁过程中,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父亲郑武公是立有大功的。因为有一段时间郑国内部不太稳定,郑庄公没去朝廷协助周平王管理朝政。周平王有点不高兴了,就想另外找人替代郑庄公来辅佐自己。后来郑庄公匆匆驱车赶到京城,主动提出辞职让贤,但周平王不准并耐心解释,悉心劝慰,还搞了个交换质子即周平王的儿子子狐和郑庄公的世子子忽分别作为人质。这件事表面上看似乎解决了,但却在周朝与郑国之间种下了嫌隙。直到后来周平王驾崩,太子狐一回到洛阳就死了,狐的儿子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后来的周桓王。
图片来自网络
周桓王年轻气盛,有一天在上朝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郑庄公说:“你是先王的老臣,我怎敢随便使唤你,还是请你自便吧。”郑庄公一听,虽然生气也没反驳什么,就婉言告辞了。郑庄公回到郑国,凭借国力强盛,身为周室权臣的条件,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并灭亡了许国,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直到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完全剥夺了郑庄公主政的权利,郑庄公于是不再朝见周天子。双双直接撕破脸皮,兵戎相见。
图片来自网络
繻葛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至于祝聃射中周王肩纯属意外,《东周列国志》说:郑庄公胜了王师,重赏公子元及诸大夫,惟独没有赏祝聃。祝聃问庄公,庄公说:“射了周王而记你的大功,别人会怎样说我啊。”然后祝聃生气,背上长了疽疮死了。则是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试想以郑庄公的手段怎会让立下大功的手下寒心至此,明的不能奖赏,甚至还有处罚;暗的不能补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