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授衔典礼,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次实施军衔制,由于当时林彪和刘伯承尚在养病,叶剑英元帅也还在辽东半岛未归,所以当天毛主席将元帅命令状分别授予了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7位开国元勋。
除了十大元帅以外,此次授衔还授予了全军六十余万名干部准尉以上军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授衔还包括了十大元帅的夫人们,在授衔名单中,十大元帅的夫人中也有几位被授予了军衔,一时间被无数国人话为传奇。
那么,这几位被授予军衔的元帅夫人究竟是谁?她们又做了哪些卓越的功绩呢?被授衔以后,元帅夫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在1955年的授衔典礼上,曾出现了一位女性大校,这也是此次授衔名单中,唯一被授予大校军衔的女将,这名女将就是林月琴,也是罗荣桓元帅的夫人。
林月琴是安徽金寨人,其父亲是我党的一名进步人士,在战争年代,林月琴的父亲以开杂货店作掩护,秘密做党的交通工作,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林月琴早早的便萌生了革命思想,15岁就开始为革命奔走,当时林月琴还是鄂豫皖边区特委儿童局的局长。
1930年,16岁的林月琴加入红四方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妇女工兵营营长,林月琴是红军第一位女工兵营营长,在林月琴的带领下,妇女工兵营大大缓解了我军当时的物资短缺等问题,军中的军衣缝制、后勤运输等各种工作,都被妇女工兵营揽了下来。
妇女工兵营虽然负责的多是后勤工作,但所谓“巾帼不让须眉”,林月琴等人也同样嫉恶如仇,一次张国焘的卫队未经允许闯入妇女工兵营,林月琴对其数次警告无果后,林月琴果断下令,让妇女营的战士缴了张国焘卫队的械,并将其关了起来,张国焘虽然生气,但因为理亏也不好辩解什么。
长征开始后,林月琴又带领妇女工兵营爬雪山、过草地,在此期间,很多女战士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还有很多战士患上了雪盲症,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林月琴仍没有放弃希望。
当时林月琴让眼睛好的战士走在前面,患病的战士一手拄着棍子,一手搭着前面战士的肩膀缓慢前进,终于在艰难行军数月后,随红军总部到达了陕北。
艰难的长征结束后,林月琴被安排到了中央党校学习,当时罗荣桓元帅正担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两人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交集,那时罗帅经常会在工作之余到学校附近遛马,名为遛马,实则是为了去看看林月琴。
1937年5月16日,罗荣桓元帅与林月琴的感情终于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两人顺利在延安窑洞中结为伉俪,从那以后,林月琴就一直陪伴在罗帅身边,后来在罗帅的建议下,林月琴又放弃了东北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的职位,创办了一所子弟学校并任校长。
有了林月琴创办的这所学校,很多干部子女无学可上、无人照顾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在此期间,林月琴还不断设法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让每一位孩子都感受到了如母亲般的疼爱,所以当时很多孩子都亲切的称呼林月琴为“林妈妈”。
正因如此,林月琴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了大校军衔,林月琴的功绩国人都看在眼里,能得到这样的军衔,林月琴可谓是实至名归。
和林月琴一样,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也是此次授衔仪式中被授予军衔的女将之一,汪荣华也是安徽人,13岁就在姑父的影响下参与了革命,14岁的时候又跟随红军队伍来到刘伯承元帅麾下,也就是这个时候,汪荣华认识了刘伯承元帅。
对于刘伯承元帅,汪荣华早有耳闻,虽然没亲眼见过,但汪荣华却经常听身边的人讲刘伯承元帅的各种卓越战绩,护国战争打响后,刘伯承率领四川护国军攻打丰都县,此战刘伯承元帅虽一战封神,但也因此被一颗流弹击中,失去了右眼。
南昌起义爆发前,刘伯承元帅又策划了泸州起义,堪称是南昌起义的预演,忻口战役中,刘伯承元帅率领129师385旅769团向阳明堡机场发起夜袭,一战歼敌百余名日军,还用手榴弹炸毁敌飞机24架,一举创下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这些卓越的战功汪荣华听在耳中,对刘伯承元帅也非常敬重,不过当时汪荣华还是个少女,思想单纯,她觉得能创下这么多赫赫战功的将军,一定是个彪形大汉,直到很多年后,汪荣华亲眼见到刘伯承元帅,才发现刘伯承元帅是如此的英俊潇洒和安静儒雅。
这次见面也让刘伯承元帅和汪荣华结下了良缘,由于刘伯承元帅一直在外征战,无暇顾及个人私事,所以组织上准备给元帅物色一位可以照顾他的人,当时19岁的汪荣华成了任弼时最满意之人,于是在任弼时的牵线下,汪荣华来到刘伯承身边照顾其生活。
跟在刘伯承元帅身边,汪荣华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也曾多次在战斗中负伤,在经历过这些考验之后,刘伯承和汪荣华的感情逐渐升温,于是1936年中秋节两人结为了夫妻。
婚后汪荣华仍在刘伯承元帅身边照顾着他,直到建国后,汪荣华才被调到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当教员,为祖国培养储备干部人才鞠躬尽瘁,在结束了这些组织上交代的任务之后,汪荣华又回到刘伯承元帅身边,帮助刘伯承元帅处理、承办了大量的文电等工作,并照顾其日常生活。
1955年授衔开始后,汪荣华因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功勋卓著,被授予中校军衔,而当时和她一样被授予中校军衔的,还有林彪的夫人。
除了三位元帅夫人以外,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也是被授衔的元帅夫人之一,20岁的时候,薛明就开始为革命四处奔走,当时薛明还是地下党交通员,负责天津学联、民先、妇救会的联络工作,22岁时,薛明又被派往延安学习。
当时在延安,有一位西北局赫赫有名的司令员,他就是贺龙元帅,已经42岁的年纪还是孤身一人,这也不是贺龙元帅不结婚,而是此前贺龙元帅遭遇了几次失败的婚姻,不愿意再付出太多的精力在这些事情上,导致身边的战友都为他着急。
但是和薛明初次见面后,贺龙元帅的态度就大为改观,当时22岁的薛明从天津一路赶到延安,见到薛明身上散发着学生的青春气息,贺龙元帅顿时沦陷,忍不住向薛明发出邀请,并说道:“我那儿有一个会做天津包子的厨师,将来你可以到我那儿去玩玩,看看这个天津包子像不像。”
只不过,当时贺龙元帅虽有心与薛明结为连理,但薛明却并未动过这些心思,直到有一天,薛明在贺龙元帅那里做完报告,因天太晚,贺龙主动送她回家,路上薛明一只脚陷进泥沼中,最后被贺龙元帅拉了上来,这次之后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最终在1942年喜结连理。
战争年代,薛明与贺龙元帅在烽火中结合,此后薛明又跟随贺龙元帅南征北战,她一边帮助贺龙元帅处理、承办了大量的文电等工作,一边又精心照料贺龙的日常生活,让贺龙元帅没有了后顾之忧。
建国后,虽然战事少了,但薛明仍没有闲着,在组织的安排下,薛明先后担任西南局妇女联合会常委、福利部部长等职务,后来又做了贺龙元帅的秘书,两人共同为祖国的战后建设继续发挥着余热,正因如此,在1955年授衔典礼上,薛明被授予了少校军衔。
十大元帅夫人中,其实只有这三位元帅夫人被授予了军衔,其他几位元帅夫人虽然没有被授衔,但也并不代表她们没有参与革命,相反的,作为开国元帅的夫人,她们都曾奋斗在革命前线,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只不过建国后,这几位元帅夫人都因一些特殊原因而离开了军部。
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早在14岁的时候就参与了革命,当时康克清虽是一介女娃,但却巾帼不让须眉,小小年纪便带领几个姐妹从国民党散兵游勇的手中得到了不少武器弹药,后来康克清就用这些武器弹药带领家乡的妇女讨伐地主,并在不久后加入红军队伍。
在军中,康克清与朱总司令得以相识,尽管朱总司令比康克清大了26岁,但朱总司令的成熟稳重,以及为革命无私无畏的精神却深深的让康克清折服,最终两人结为伉俪,婚后康克清也跟随朱总司令南征北战,创下累累战功。
只不过建国后,康克清深感教育妇女儿童的重要性,于是主动申请离开军部,开展妇婴卫生人员培训等群众性卫生运动,也正因如此,康克清没有被授予军衔。
和康克清同样选择的还有彭德怀元帅的夫人浦安修,浦安修出身书香门第,但从小浦安修就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十几岁时,浦安修就在北京参与了五四运动,后来浦安修又到了延安,在那里,浦安修与彭老总相识相恋,最终结为伴侣。
浦安修是个非常要强的女子,即使和彭老总结婚,浦安修仍旧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在和彭老总共同征战了一段时间后,浦安修意识到未来祖国的人才教育会是重中之重,所以浦安修当即申请离开了军队,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也因此,浦安修没有上授衔名单。
而除此之外,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徐向前元帅夫人黄杰,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以及叶剑英元帅的夫人曾宪植都曾在战争年代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且早早的就已经加入了革命队伍,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元帅夫人们最终都选择了离开军队,开展新的事业。
陈毅元帅的夫人张茜由于在语言方面有出色的造诣,所以建国后,张茜进入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做一些出版个编辑的工作,偶尔还会跟随外交部门出访国外,所以按照规定,张茜不能参与军衔评定。
而徐向前元帅的夫人黄杰则在建国后进入了国务院纺织部工作,主管一些人事调动,虽然没有被授衔,但黄杰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在她看来,军不军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比之下,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更像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张瑞华年轻时曾考入黄埔军校,后来和聂荣臻元帅结婚后又跟随丈夫南征北战,期间还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但张瑞华从未有过畏惧,宛如当代的“花木兰”。
新中国成立后,张瑞华离开了军队,随即任华北局、中央组织部副处长等职务,虽然因此失去了军衔评定的资格,但张瑞华却乐得其所。
叶剑英元帅的夫人曾宪植和叶帅也是在战火中相识相恋,在革命年代,曾宪植为革命四处奔走,和叶帅一起创下过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曾宪植离开军部,任全国妇联副秘书长,此后又在邓颖超女士和宋庆龄女士身边担任秘书。
在妇联工作的40余年内,曾宪植廉洁奉公,为党想,为人想,把荣誉推出去,将责任揽过来,虽然没有军衔,但却收获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正所谓“妇女能顶半边天”,开国元帅的夫人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正是有这些开国功臣们的默默奉献,饱受摧残的祖国才能在战火中屹立不倒,最终经过先辈们的不懈奋斗,才在废墟之上诞生了今日强盛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