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为构建"正统政权"假象,在行政院内设立海军部,宣称重建海军力量。但实质上,长江口、青岛、广州等战略港口均被日军直接控制,汪伪仅获得少量老旧舰艇及内河巡逻船,总吨位不足万吨。这支名义上的海军既无独立指挥权,更无战略自主性,主要承担协助日军封锁水域、运输物资、镇压抗日武装等辅助任务,彻底沦为日本"以华制华"政策的暴力工具。
汪伪海军部表面构建了舰队司令部、江阴要港司令部等框架,实则完全受制于日本海军顾问体系。其所谓"建军"本质是日本为减轻自身兵力消耗而设计的殖民配套工程。1945年日本战败后,汪伪海军残存的12艘舰艇、2000余官兵被国民党海军全盘接收。
汪伪海军所掌的海军各要港部队有:

伪南京要港部:源自1938年伪维新政府组建的长江水巡队,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后改组为直属海军部的核心机构。其职能名义上负责长江下游(湖口至出海口)、太湖-鄱阳湖流域及江浙沿海的"防务",实则充当日军控制华东水道的傀儡工具。1940年7月,原北洋海军将领许建廷被委任为首任司令,陈杰任参谋长,司令部设于南京草鞋峡,下辖南京、江阴、无锡、闵行、定海五支基地队,辖有海兴号练习舰、海绥号军舰及33艘各型炮艇,总吨位不足3000吨,作战能力仅限于内河巡逻。
1942年10月,许建廷遭罢免,由尹祚乾接任;1944年6月,尹祚乾去职,招桂章任司令。12月郑世璋又继招桂章任司令。
伪广州要港部:脱胎于1940年5月成立的伪广东江防司令部,系汪伪政权配合日军控制华南水域的傀儡军事机构。其筹备处长招桂章原系粤系海军旧将,借助其地缘背景,于珠江三角洲拼凑起9艘老旧舰艇(含“协力”、“和平”等舰),总吨位不足千吨,实际扮演日军海上封锁的辅助力量。1941年10月改组为广州要港部后,名义管辖范围囊括西江、东江、北江流域及广东沿海岛屿,下设广州、白蕉、横门等基地队及缉私机构,实则完全受制于日本南支海军司令部。
1942年招桂章首度去职,继任者萨福畴在1943年巡弋珠江时遭抗日武装击毙,迫使日军紧急启用何瀚澜接任;至1944年末,何瀚澜去司令职,招桂章再任司令。

伪威海卫要港部:1941年1月,日军为利用伪军清剿刘公岛国民党残部,将伪华北炮艇舰队移交汪伪海军部,组建威海卫基地部。3月6日,原渤海舰队旧部赵培均任司令,统辖北起秦皇岛、南至连云港响水口的黄渤海沿岸,下设威海卫、连云港、青岛等五支基地队,仅有海祥、海和等8艘小型炮艇,总吨位不足500吨。1942年7月改组为要港部后,鲍一民接任司令,孟铁樵任参谋长,名义上承担“海防”任务,实则配合日军封锁山东半岛海域、护航运输船队。
伪汉口要港部:1943年5月12日,汪伪政权为强化长江中游控制,于武汉设立汉口要港部。该部由原维新政府水警改编而成,首任司令孟秀椿、参谋长陈正望均系日军扶植的旧海军人员,名义管辖范围涵盖宜昌至九江段长江主航道、洞庭湖及汉水流域,实际仅能依赖“江靖”号等7艘老旧炮艇维系存在,总吨位不足800吨。其职能被日军定位为华中水道的次级警戒力量,主要配合日本海军执行封锁江面、搜查民船、护航运输等辅助任务。

伪江阴要港部:1941年3月22日,汪伪政权为强化长江下游水道控制,于江阴设立要港部,任命原国民政府海军投诚人员杨哲人为司令。该部名义上负责江阴至镇江段长江航道警戒,配合日军封锁江南抗日武装水上活动。然而其建制仓促,既无固定下属基地,亦未配备主力舰艇,实际仅依赖少量改装民船维持存在,军事效能远逊于汉口、广州等伪要港部。
江阴地处长江咽喉,日军为确保对这一战略节点的绝对掌控,始终未向伪政权移交核心防务。伪江阴要港部成立不足半年即于1941年秋遭裁撤,成为汪伪海军序列中存续最短的要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