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舟遭难、解扬守信——楚庄王投袂伐宋

伯虎 2023-09-30 09:44:36

周定王十二年(前595年),楚庄王决定继续向北扩展势力,同时交通联络与晋国早有嫌隙的齐国,以为北方的助力,从而在建立联系以后达成盟约、共同对付大敌晋国;因此,楚庄王特命楚国大夫申舟作为特使赶往齐国,和时任齐国国君齐顷公行外交交聘之礼。

当时,要从楚国境内去齐国的话,最便捷、最平坦的道路,就是从两国之间的宋国境内借道穿过,所以楚庄王在命申舟出使齐国时,就交待他穿过宋国的国境,去齐国行外交聘礼。

但申舟和宋国有旧怨,曾经在二十二年前、楚穆王在位时,狠狠地得罪过宋国君臣(详细过程见上一章《恶之来也、己则取之——忠诚为国的孔达和骄横跋扈的申舟》,这里不再复述);所以,在得到王命将要出使齐国时,申舟特地向楚庄王请求和同时去晋国出使的公子冯交换任务,自己去晋国,而让与宋国没有旧怨的公子冯去齐国。

可楚庄王不但没有同意申舟的请求,还让他在按计划出使齐国、路过宋国时——“勿向宋国君臣主动借道、直接穿行宋境赶赴齐国”;这可就要了申舟的老命了!

当时,一个国家的外交使者在出使途中途经第三国时,一定要按照礼节,向所经过的国家提出借道而过的请求,得到对方的同意后,方可通行。假如不告而过的话,不但是外交上的严重失礼,甚至有可能引起两国间的纠纷,直接开战都不是不可能(因为途经国家不知道你是真的外交使者,还是特地来刺探情报的间谍)。

申舟当然知道自己和宋人有深刻的冤仇,要是这一次按照楚庄王的王命‘不告而过’、越境宋国使齐的话,很有可能会因此遭受不测、有去无回;于是,惶恐不安的申舟再三向楚庄王求情,请求自己和公子冯交换使命,不去齐国而去晋国。

也许楚庄王在派申舟出使齐国时,就已经在心里打定了主意——就让申舟为国家做出最后一次牺牲吧,假如宋国对申舟不利的话,那么楚国便找到了展开伐宋之役的借口;于是,楚庄王硬下心来,再次拒绝了申舟的请求,还对他承诺说如果宋人敢有所不利的话,楚国一定出兵伐宋,为大夫你报仇。

眼看国君把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自认倒霉的申舟只得领命上路,出使齐国,安安心心去送死。临走之前,申舟将儿子申犀托付给了楚庄王,请国君对申犀多加关照看顾,算是托孤了。

果不其然,在申舟奉命出使齐国、途经宋国国境时,他按照楚庄王事先的吩咐,没有和宋国君臣主动提出‘借道’,而是自行其是地从宋国境内穿过,这就大大激怒了早就对申舟怀恨在心多年的宋人。

宋右师华元得知了此事之后,当即求见国君宋文公,愤愤不平地说:

“楚大夫(申舟)当年就曾经羞辱过我们宋国君臣,这个仇直到现在都还没能报;现在,他又不打招呼、大大咧咧地准备途经我国去齐国,也不向我国提出借道的请求,这是把我们(宋国)当成了楚国的‘县’来看待了啊!既然楚人都将我们宋国看成了将要被他们所灭亡的国家了,我们对此事如果还不闻不问的话,那么和真的亡国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杀了无礼的楚国使臣,楚国会来攻打我们,宋国也可能会灭亡;即使不杀楚国使臣,楚国也将我们看做是迟早要出兵灭掉的国家;反正都是亡国,又有什么区别?不如先下手为强,把骄纵无礼、和我们有旧怨的楚国使者给杀掉,也能为国家大出一口多年的怨气。何况,宋、楚交恶后,晋国为了打击楚国的气焰,必将出面干涉,到时候的事情,还未可知呢。请君上明察!”

对楚国使者申舟的骄纵无礼,宋文公也甚为震怒,认为楚国欺人太甚;于是,宋文公同意了华元的建议,并授权他可以调动军队动手;于是,华元毫不犹豫地派兵拦截并杀死了出使而‘不借道’的楚国使者申舟,以惩罚他对宋国的无礼冒犯。

申舟被宋人杀死后,消息很快就传回了楚国;根据《左传.宣公十四年》记载——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就是说,在公宫中的楚成王得知使者申舟被宋国杀害以后,惊怒之下,一甩衣袖就站从席上站了起来,然后大步地往宫外走(很有可能是去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准备调兵出征)。王室随从们拿着楚庄王的鞋子赶紧追出去,一直追到了宫门口,才追上楚庄王,并给他穿好了鞋;楚庄王到了到宫门外时,侍卫们也追了上来,把君王的佩剑给他戴上;楚庄王继续步行走到蒲胥的街市附近,王室车御才套好了楚庄王的座驾,驾车着赶上了他,请国君上车,然后驾车飞驰而去。

左丘明之所以在《左传》中这么生动详细地描写了楚庄王得知申舟被宋人杀害后、从宫内疾走飞奔出外的的紧迫模样,就是要展现他急于召集群臣、举行商议,然后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宋国的迫切、焦急心情。

周定王十二年(前595年)九月,一切准备妥当后,楚庄王正式兵发攻宋,为使者申舟被杀之事向宋国复仇。宋文公也不甘示弱,一面遣宋大夫乐婴齐出使晋国,向盟主晋景公发出求救信,一面命右师华元为军队主帅,组织国内的士卒们坚守国都商丘,抵挡即将到来的楚军的围攻。

当宋国求援使者抵达晋国、递交了求援信之后,晋景公已经准备履行盟主的职责,派出军队前去援救宋国,但晋大夫伯宗(郤氏别支)却将他劝阻了,并劝谏晋景公说:

“君上暂时不要出兵为好,古语有言‘马鞭再长,也达不到马肚子下面’(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宋国离我们晋国实在太远,等我军集结完毕后,恐怕楚、宋之间的战事早已分出了胜负,我们的大军赶过去,也根本来不及了;当初的郑国就是先例(邲之战前的实例)。现在,楚君正处于如日中天的状态,他这是受到了昊天的庇佑,我们晋国虽然强盛,但能违背昊天的意愿吗?君上还是等一等再看吧。”

晋景公当然不会对楚国及楚庄王服气,要是轻易地放弃了盟国,那也太损害晋国的霸主颜面了;于是,他不满地反问伯宗说:

“即使楚国再强,难道寡人就要忍气吞声,看着楚国恣意横行、欺凌我们的盟国吗?”

伯宗也继续向晋景公解释说:

“高下起伏、都在心内;清亮的河流湖泊里有污泥和浊水,丰美的山林草野中也藏着毒虫和猛兽,再美观的玉石都难免有斑驳和瑕疵;您身为一国的国君,也不能事事如意,有时候,也要忍受一些不能忍受的欺辱,这是昊天行事的常道。您还是暂且忍一时,看看事态的发展,再作之后的打算。”

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分析了伯宗的建议后,晋景公不得不承认他的话很有道理——晋楚邲之战还没爆发前,楚军就是围困郑国国都新郑三个月,以引诱晋军前去援助;而晋军出征后,还没渡过黄河,郑国就已经支撑不住,向楚国投降并缔结了盟约。晋军内部因此对是战是和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中军将荀林父和中军佐先榖意见相左,晋军中枢指挥失灵,因此晋军才惨败于‘邲之战’中。

如果当时晋国在援郑的时候,能稍稍静观其变,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行动,那么就会从容很多,不会因为准备不足而遇到措手不及的情况,晋国的元气、士气也不会白白地丢失在邲地,日后争霸的资本也不会被损耗殆尽。

于是,醒悟过来的晋景公听从了伯宗的劝谏,没有在第一时间就派急忙兵援救宋国,而是选择了‘先观察判断、视情况而后动’的做法(晋国的利益被优先考虑,但宋国可就得靠自己了)。

而伯宗劝谏晋景公时所说的“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这句话,就是后世成语——“鞭长莫及”的出处。

虽然晋景公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发兵救援宋国,但为了表示没有放弃宋国,晋景公还是派大夫解扬出使宋国,告诉宋国君臣不要投降楚国,固守待援。

但解扬在去宋国的途中、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国君郑襄公为了向新盟主楚国表忠心,于是抓住了身为晋国使者的解扬,并把他送到了楚庄王在宋国的军营之中。

楚庄王得知抓住了晋国使宋的使者,便将解扬召到跟前,询问他说:

“大夫您到宋国来的目的是什么?”

解扬则镇定地回答:

“寡君命我出使宋国,告诉他们的国君——请他们不要气馁,我们晋国的援军马上就要倒了。”

当时,楚庄王率楚军已经在宋国境内驻扎了几个月,围攻商丘的军事行动一刻不停,楚军的后勤供应压力很大,如果晋国援军在这个时候到来,那么楚庄王想要拿下宋国的愿望可就要落空,而之前所作的努力也就白费了(申舟也白死了)。

于是,楚庄王便用珍宝财帛来贿赂解扬,让他把原本要告诉宋人、让他们坚守待援的话反过来,就说晋国近段时间内不会出兵救宋,请宋国君臣自行决定是否和楚国‘和议’(这本来就是晋景公的打算,楚庄王的主意,可算是无意中猜中了晋国的应对方式)。

起初,解扬坚决不答应,经过楚庄王的几次三番劝说、并且加重了珍宝的贿赂数量后,解扬才松口答应了。之后,楚庄王便让士卒‘护卫着’解扬登上楚军的楼车,靠近商丘的城墙,让他按照约定好的内容,向城内宋人喊话,将晋军不会出动的消息告诉宋人。

可解扬登上楼车、靠近商丘城墙后,却乘着这个机会向城内的宋人大喊:

“我是晋国大夫解扬,这次奉我们寡君的命令出使宋国,不幸被楚人劫持;我们寡君是让我来告诉你们,晋国三军已倾巢出动,不日即将到达商丘,请你们务必死守城池,不要向楚人投降,以待救援!”

对解扬的‘出尔反尔’之举,楚庄王勃然大怒,立即命军士将其押了回来,准备处死他。

将要行刑之前,楚庄王依旧气愤难平,便派侍卫去诘问解扬:

“你之前已经答应寡人(向宋国告知晋军不会出动),可现在又反悔,怂恿宋人继续坚守城池,这是什么缘故!寡人之所以要处死你,并不是不讲信用,而是你先丢失了信用,你这就去领受刑罚吧!”

解扬并没有惊慌,而是镇静自若、不卑不亢地向楚庄王派来的使者回答(并转告楚庄王本人)说:

“外臣听说,君王之所以能制订让臣子服从的命令,靠的就是道义,而臣子能接受君王的命令,也是出于信用;让信用贯彻了道义,然后再去执行,就是维护国家的利益。不失去国家的利益,还可以保护国家,这才是百姓之主。

道义,不能有分属两种信用的情况出现,信用,也不能接受两个君王的不同命令。您用珍宝来贿赂外臣,让外臣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而有利于您的国家,看来您还是不懂得君王‘命令’的意义。外臣接受了我们寡君的命令而来到此地,宁愿去领受刑罚而死,也不能废弃寡君的命令,难道是贿赂可以改变的吗?

外臣之所以开始的时候答应您,那是为了取得机会,完成我们寡君赋予我的使命;能完成使命,即使是死了,也是外臣我的福气。我们寡君有像我一样坚守信用的臣子,这是晋国的道义所在,外臣即使死了,也是死得其所,没有其他可以追求的;现在,外臣的使命已经完成,您想杀我以泄愤,悉听尊便。”

楚庄王一生都以‘尊礼、崇信、尚义’为自我的道德追求目标,当解扬的回话被派去问话的侍从原原本本地转述回来后,楚庄王认为解扬为了完成国君的赋予的任务,宁愿被杀也不肯违背职责,确实是个守信取义的君子和忠臣;而且,他在商丘城下把该和宋人传达的话也全部说了,这个时候再杀了他,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显得自己是个‘轻义小人’了;因此,楚庄王顺势赦免了解扬,放他回国去,向晋景公复命。

后世史书中,“解扬守信”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往事。

解扬安全回国之后,晋景公也没派出军队援救宋国,宋文公以及宋国群臣只能单独面对楚军的围攻;就这样,楚国攻宋的军事行动又继续进行了几个月之久,楚、宋双方都打得精疲力尽,到了几乎山穷水尽的地步。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