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六月,在位仅仅只有两年的郑悼公“费”突然去世,因为没有可以继承君位的后嗣,因此他的弟弟、郑国‘公子睔’受命继位,成为郑国第十三位、第十五任(或者第十五、第十七两任)国君——郑成公;而郑成公,就是之前被兄长郑悼公派到楚国去进行申辩,却被楚共王无理软禁的‘公弟睔’;郑成公的继位,可以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当时,晋国国内又有了新的人事变动——原任中军将郤克因在‘鞌之战’时所受的臂伤持续恶化,因此向晋景公告老退休;在郤克的推荐下,晋景公越过次序第二的中军佐荀首,改授下军将栾书为新一任的中军将;而接到盟友郑国的告急求助信之后,晋景公为了维护晋国在中原地区的势力范围,因此马上命中军将栾书率晋军紧急出征,驰援郑国。
与之前象征性的伐宋之役不一样的,这一次晋军援郑之役,晋国朝堂上的六军十二卿全部出动,四军尽出,可以说晋国的精英们已经倾巢而出了。
栾书从新绛出兵之后,很快前进至楚国边境上,并与楚令尹子重所率的楚军相遇于绕角(河南鲁山),而绕角当时属于蔡国管辖,可见晋军前进的攻势之深。见晋军来势汹汹、军力又强大无比,因此子重慎重考虑后,自度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战胜远道而来的晋军,便放弃了直接迎战,而是急忙撤军返回。晋军方面,栾书见楚军已经示弱撤退,便趁势改道,向楚国的死硬盟友蔡国发动了突然袭击。
蔡国是楚国诸南方盟友之中,地理位置最靠北的一国,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因此楚军每次北上与晋国争霸时,必需经过蔡国境内;所以,从争霸的角度出发,楚国绝对不能失去对蔡国的控制权和影响力。
而得到晋军改道侵蔡的消息之后,楚国地方守将——大夫公子申、公子成没等楚共王下令,就急忙率领楚国申、息两地的驻军紧急赶往蔡国,去救援这个忠实的盟友(公子申和公子成,就是楚国驻守申、息两地的最高军政长官,也就是楚国所特有的地方官员——‘县公’)。
救援蔡国的楚军,与南下攻蔡的晋军,很快便在野外遭遇,然后对峙于桑隧(河南确山)之野;晋、楚两军都虎视眈眈、彼此防备,如果一个不慎,晋、楚两强就会再一次展开军队的大会战。
当时,随栾书出征的晋下军佐赵同、新中军佐赵括兄弟(即赵盾异母弟、赵朔的叔父,如今赵氏大宗的家主)在面对楚军之时积极主战,想要与楚军立即开打,以便建立军功,扩张赵氏在朝堂上的利益和在国内的地位,提高赵氏的势力;而晋军主将栾书在赵同、赵括的建议下,也有和楚军开战的意思,因此打算答应他们的请求,寻找时机,与楚军开战。
但同时率军出征晋中军佐荀首、上军佐士燮,以及新中军将韩厥等人不同意与楚军就此开战,便联合起来劝阻主将栾书说:
“您这样做恐怕不行,我们远道而来,还是不要和楚军发生正面冲突的为好。这次奉国君的命令出兵,我们其实是来援救郑国的,而攻伐郑国的楚军见到我们出兵之后,就马上离开了郑国,来到了这里(桑隧),可以说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我们又尾追楚军,也来到了这里,这就是将不详的杀戮转移到了不相干人的头上。我们没有中止不应该的杀戮,还继续攻打蔡国而激怒了楚军,这就是我们的不占理了,恐怕接下来的作战也难以取胜。何况,我军这次出兵,是六军十二卿全部出动,而楚国只以他们的申、息两县地方军队前来迎战;以举全国之兵力对抗(楚国)区区两个县(的军队),即使我们在作战中赢了,也不是光彩的事情;假如不幸输了,那就更是晋国的耻辱了。不如趁着还没开战,事情可以挽回,我们还是及早撤兵回国,将来再与楚军在战场上堂堂正正的相会、迎战吧!”
听完荀首、士燮、将韩厥的劝说后,栾书也是犹豫不决,不能决断是否立即撤军;而除了荀首、士燮、韩厥三人之外,晋军高级将佐中的其他人都跃跃欲、试想和楚军交战,以便建立军功,为家族争取利益;因此,他们便再次向主将栾书进言说:
“您是国家的执政,就应该听取大家的正确意见,前代的圣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愿望和大众士民是一致的,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现在,辅佐您的十一个人里面(除了栾书之外的晋国其余十一位卿士),只有三个人不想作战(即荀首、士燮、韩厥),想作战的人占了大多数。《商书》中说过,‘三个人占卜,听从两个人的意见’,这就是因为占了多数的缘故;您还是要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啊。”
按道理说,既然大多数人想要和楚军开战,那么表示军心不可违,不能打击晋军的士气,这时候的栾书,就应该从善如流,遵从大多数同僚的意见,发兵出战,和当面的楚军直接开战了。
但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身为全军主帅的栾书,却一反常态地并没有发布出兵的命令,而是反驳要求出兵的将佐们说:
“一件事情,即使它是好事,那么遵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才算是大众的主张;可现在,已经有三个人主张我军撤兵了,‘三人成众’,这就也可以说是大众的意思了;况且他们所提出的意见,也很合乎目前的进退道理,当然也可以认为这就是大众的意见。依从他们的意见,难道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于是,在主帅栾书的坚持之下,在桑隧的晋军没有和楚军发生对抗,而是主动从对峙中撤退了。晋军撤退之后,楚军统帅公子申、公子成见好就收,也率其实是地方军队的楚军返回了申、息驻军之地;晋、楚两军之间的这一次野外对峙,就此匆匆忙忙地结束了。
此次楚军的对峙,晋军主将栾书之所以不采用大多数同僚的建议,与楚军立即开战,其实除了荀首、士燮、韩厥三人所说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之外,也和他自己的决断有关——栾书身为一国的执政、全军的主帅,要是没有一点威信和主见的话,事事都由手下的将佐们集中讨论、并做出最终决定方案,那么他这个中军将差不多也就做到头了(对全军的控制力和发号施令的权力都将大大被削弱),他的统兵权威也将被损耗殆尽。
有鉴于此,栾书必须以全军主将的身份,和坚决的态度,向其他将佐同僚表明——有关军政大事,除了国君可以左右自己的意志以外,其他的人只能向自己做出建议,而不能横加干涉、甚至联合起来‘威胁’自己。
至于决断事后的事态发展和因此的成败奖惩,自然有国君来处理、臧否,还轮不到其他卿士们置喙。而要是哪一位不开眼的卿士想对军政事务指指点点的话,要么等你当上新一任的中军将兼执政大夫再说,要么直接说动国君发布君命,否则,其它的事情一切免谈。
第二年(周简王二年、即前584年),躲过一劫的郑成公派叔父子良(即公子去疾、郑国七穆之一)前往晋国,代表自己向晋景公致谢,以感谢晋国上一年的出兵救郑之举;而子良此次拜见晋景公,还有事先提醒晋国的意思——楚国很有可能因为去年的侵郑之役不成,而于今年再度出兵伐郑,请求晋国做好应对准备,随时出兵南下救援郑国。晋景公心里当然也明白这个事情八九不离十,于是满口答应了子良的请求。
同年秋天,楚国果然卷土重来,楚令尹子重再次率楚军北上,讨伐背盟的郑国。这一次,楚军一直打到郑国的汜地,并占据了此处,威胁着新郑的安全;晋景公得知消息后,马上履行了盟主的职责,召集诸侯们一起出兵救援郑国;此次中原诸侯联盟出兵援郑,共有晋、齐、鲁、宋、卫、曹、莒、邾、杞九个国家的军队出征,可谓是浩浩荡荡、壮观无比。
不过,这一次郑国军队的表现很好,作战时的勇气、士气十足,还没等诸侯们的救援军队抵达郑国,郑军就主动地对入侵的楚军进行了突击,且取得了重大的战果。郑国大夫共仲和侯羽率兵包围了驻扎在汜地的楚军,一举击败楚军,并俘虏了楚国的郧公(即楚国郧县地方长官、也称县尹)钟仪。
等晋景公率诸侯大军到达郑国之后,楚军已经因为败阵而狼狈撤退,没能和联军发生激战;于是,郑成公在晋景公到达郑国后,就将俘获的楚将钟仪作为战利品进献给了晋景公。
当年八月,率军出征的晋景公因为没有与楚军直接接战,索然无味之下,本着闲着也闲着的态度,便和一道出征的盟友——鲁成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杞桓公、以及莒、邾两国国君,在卫国的马陵(河北邯郸大名县)举行了会盟仪式,即马‘陵之盟’。
而晋景公一生制霸功业的顶点,就在‘马陵会盟’的会场上;随着晋景公的号令诸侯、出兵援郑,这个时候的晋国,已经彻底扭转了自‘邲之战’惨败给楚庄王后的衰落国势和窘迫形势,重新恢复到先君文公、襄公时期的‘诸侯霸主’地位和威势;晋国的霸业,又重新恢复如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