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号希夷先生,五代宋初道家学者)所著《心相篇》是一部融合儒道思想的劝善文献,以“相由心生”为核心,通过人的心理状态与外在表象(言行、面相)的关联,阐述善恶祸福之理。全文多为四言短句,对仗工整,强调修心积善对命运的影响,是中国传统“心相合一”文化的经典代表作。

《心相篇》虽依托相学形式,实则是一部劝人向善、强调心性修养的道德指南,其核心精神在于:外在的“相”是内心的投射,唯有修心行善,才能趋吉避凶,成就圆满人生。

【原文】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译文】人的内心是外在容貌的根本,审视内心就能分辨善恶;行为是内心的外在表现,观察行为便可预知祸福。
【解读】这句话强调心性决定外在,行为反映命运。善恶并非隐藏于表象之下,而是通过人的心念和行为自然流露;正直宽厚者常显平和之相,其善行也积累福报;反之,心术不正者往往言行矛盾,招致灾祸。本质上,它揭示了“修心正行”是趋吉避凶的根本法则,劝诫人向内自省、以德立身。
【原文】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译文】管理财物不公正,子孙后代难以健康成长;言语反复无常,便知此人没有可靠的朋友。
【解读】这句话通过因果逻辑揭示行为与命运的关联。若贪财敛财、处事偏私(如侵占他人利益),看似获利实则损耗阴德,最终可能导致家业衰败、子孙福薄;若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则会失去他人信任,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本质是告诫人处世需公正守信,方能积累福德、稳固根基。
【原文】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译文】暗中挥霍藏匿财物的人,必定是奸诈贪婪之徒;坦荡真诚、光明磊落的人,必然是英雄豪杰。
【解读】此句通过行为对比揭示品性本质:若行事鬼祟、藏匿私利(如贪污敛财),暴露出自私贪婪的本性,终将众叛亲离;而胸怀坦荡、敢于担当者,因正直无私赢得信任,自然成就大事。核心强调“行藏见心性”,警示人唯有光明行事才能立身长久。
【原文】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译文】内心平和、性情温厚的人,可以预见子孙昌盛且显贵;才能偏激、性格固执的人,即使不遭大祸,也注定极端困顿。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揭示心性与命运的关联:平和宽容者因德行深厚、处事周全,自然福泽延及后代;而偏执狭隘者因行事极端、难以容人,往往因树敌或决策失误陷入困境。核心强调“心性决定格局”,唯有修心养性方能避祸积福。
【原文】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译文】翻脸无情、冷漠自私之人,往往贫困短命;常怀旧情、重义念恩之人,多是富贵长寿。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揭示人际态度与命运的关系:薄情寡义者因冷漠失德,导致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终陷困厄;而重情重义者因宽厚仁善,积累人缘与福报,自然家业兴旺、身心康泰。本质强调“情义即福德”,待人接物的态度直接映射人生结局。
【原文】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译文】说话轻率、出口伤人者,往往短命早亡;忘恩负义、斤斤计较者,功名事业难以成就。
【解读】此句揭示言行与命运的深层关联:肆意恶语伤人者,因折损阴德、激化矛盾,终招致灾祸或身心耗竭;而心胸狭隘、记怨忘恩者,因缺乏格局与人缘,难以获得贵人相助或社会认可。核心强调“口德与感恩是立身之基”,唯有慎言修心、宽厚待人,方能积累福报、成就长远。
【原文】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译文】小有成就便骄傲自满的人,未来难有更大发展;身处富贵仍能保持淡泊的人,福泽必然深厚长久。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揭示格局对命运的影响:浅薄者因小成自满而停滞不前,终被局限;豁达者因淡泊名利而心量宽广,反而能承载更大福报。核心强调“心性定境界”,真正的富贵不在外物多寡,而在能否以平和之心驾驭得失。

【原文】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译文】暗中欺瞒、行阴私苟且之事的人,纵使享尽荣华富贵,子孙后代也难以继承福报;处事公平正直的人,即便没有子嗣,死后也会被尊为神明。
【解读】此句通过极端对比揭示因果报应的必然性:行欺瞒阴私者看似得势,实则因损德败行,祸及子孙甚至断绝福荫;而恪守公平正直者虽无血脉延续,却因德行高洁赢得人心,精神永存。核心强调“德行重于私利”,真正不朽的“香火”不是血缘传承,而是以正念善行积累的天地正气。
【原文】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译文】嘴上轻易许诺舍生取义,遇到重大考验时必定退缩逃避;逢人便称兄道弟视为知己,看似交情深厚实则不过泛泛之交。
【解读】此句批判虚伪与浮夸的处世态度:轻易立誓者往往缺乏真正的勇气与担当,危难时原形毕露;随意攀附关系者实则情感浅薄,难经考验。核心强调“言行一致方显真心”,告诫人莫被表面豪言或虚假热情迷惑,真正的忠义与情谊需以行动验证。
【原文】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栋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译文】承担重任时不避辛劳与非议,方可成为栋梁之才;遇到小事便急于撇清关系的人,绝非值得托付核心信任之人。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揭示责任担当与信任的关系:能扛重任者因不惧压力、甘愿奉献,自然具备领导者的格局与能力;而遇事推诿、患得患失者,暴露其自私短视的本质,难当大任。核心强调“担当见品性”,唯有在考验中展现定力与胸怀的人,才配得上真正的信赖与重托。
【原文】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栋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译文】承担重任时不避辛劳与非议,方可成为栋梁之才;遇到小事便急于撇清关系的人,绝非值得托付核心信任之人。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责任担当与推诿态度的差异,揭示识人用人的关键准则:能扛重任者因胸怀格局、甘愿奉献,终成中流砥柱;遇事畏缩者因私心过重、缺乏担当,暴露其不可信赖的本质。核心强调“大事见格局,小节验真心”,真正的才干与忠诚必在考验中显现。
【原文】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待人有地,无端福禄更延年。
【译文】待人刻薄、处处与人结怨,不仅会意外丧命,还会祸及子孙;宽厚容人、处事留有余地,自会无缘无故得享福禄、延年益寿。”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揭示为人处世与命运的关系:心胸狭隘、处处树敌者,因积怨招致灾祸,甚至殃及后代;而宽和仁厚者因善缘广结、化解矛盾,自然福泽深厚、身心安宁。核心强调“待人如待己”,宽恕与包容是避祸积福的关键。
【原文】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译文】沉迷酒色享乐,家中妻妾必然争斗不和;自私自利损害他人,子孙后代定会忤逆不孝。
【解读】此句通过因果逻辑批判放纵与自私的恶果:纵欲者因沉溺私欲导致家庭失和,家宅难安;损人利己者因德行有亏,丧失榜样力量,最终招致子孙叛逆。本质强调“修身齐家”的根基在于克己守德,唯有约束欲望、仁厚待人,方能维系家庭和谐、福荫后代。
【原文】贱买田园,决生败子;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译文】趁人之危低价强买田产,必然生出败家子孙;敬重师长虚心求教,定能培养贤良后代。”
【解读】此句通过正反案例揭示家族兴衰的因果:以卑劣手段巧取豪夺看似获利,实则败坏家风、损耗福德,终致子孙奢靡败业;而尊师重道者因重视德行传承与教育,家风清正,自然子孙贤能守业。核心强调“德行为传家之本”,财富与地位的延续依赖厚德而非算计。
【原文】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译文】愚昧粗鲁之人言语尖酸刻薄,即便贫穷也注定短命早亡;聪慧明理之人谈吐稳重宽容,既能安享健康又能获得功名地位。
【解读】此句通过言行对比揭示命运分野:愚者因口出恶言暴露狭隘心性,既招人厌弃加剧贫困,又因戾气伤身折损寿命;智者虽言辞质朴却心怀仁厚,因德行积累赢得尊重与机遇,终得身心康泰、功业有成。核心强调“口为心之门”,言语不仅是修养的外显,更是福祸的开关。
【原文】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译文】在困境中能坚守节操的人,若勤学进取,必能成为国家栋梁;在安乐中忘却初心的人,纵使才智平庸,也可能侥幸登上高位。”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揭示德行与机遇的关系:逆境中不改其志者,因坚韧忠贞的品性,终能担大任、成大事;而沉溺安逸、失守本心者,即便一时得势,终因根基浅薄难逃衰败。本质强调“顺逆皆验心性”,真正的成就源于心志而非偶然机遇。
【原文】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译文】同样节俭勤苦之人,也有大富与小康的差别,需看其格局器量;同样奢靡浮华之辈,岂无奇才与浪子的区分,必看其才能高低。
【解读】此句打破表面行为的单一评判标准,强调内在特质对结果的深刻影响:节俭勤恳者若心胸狭隘,最多小康;若心怀远见,则能成大事;奢靡浮华者若才华横溢,可成奇人;若无德无才挥霍无度,必为败家浪子。核心揭示“行为表象之下,格局与才能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原文】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译文】不要将目光短浅、锱铢必较当作持守家业,否则难免惹祸败家;别把珍惜福报、节制用度视为吝啬小气,真正轻财重义者往往深谙此道。
【解读】此句批判两种认知误区:若为守财而格局狭隘(如苛待他人、拒绝发展),看似谨慎实则埋下祸根;而惜福者并非真吝啬,实为懂取舍之道(如节俭为行善留余力)。本质强调“守成需远见,惜福非守财”,真正的持重与慷慨皆以智慧为根基。
【原文】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己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译文】处理事务沉稳从容不急躁的人,往往是厚积薄发的大器之才;内心果决却懂得藏锋守拙的人,必定是才华早显的杰出之辈。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两种处世智慧揭示成功路径:前者因耐心积淀、谋定后动,虽成事稍晚却根基稳固;后者因善断能隐、伺机而发,在机遇中迅速崛起。核心强调“沉稳与锋芒皆需智慧”,心性收放的分寸决定了人生节奏,不争一时之快方能成就长远。
【原文】有能吝教,己无成子亦无成;见过隐规,身可托家亦可托。
【译文】身怀才能却吝啬传授,自己难有成就,子孙也难成器;见到过错能委婉规劝,这样的人既可托付自身,亦可托付家族。
【解读】此句通过正反对比揭示传承与德行的重要性:自私守能者因封闭狭隘,既断送自身发展空间,又使后代缺乏教养与机遇;而明察秋毫却以智慧规劝他人者,因心怀仁厚、处事周全,自然赢得信任与托付。本质强调“成就非独善其身”,唯有开放包容、以德化人,方能实现个人与家族的长远兴盛。
【原文】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大才与庸才自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
【译文】知足与自满看似相似实则不同:自满者因傲慢招致灾祸,知足者因谦逊赢得福报;大才与庸才自有分别:庸才因浮夸虚妄屡屡失败,大才因踏实笃行终获成功。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揭示“心性境界决定人生结局”:知足者懂分寸、守谦德,看似退让实则避祸纳福;自满者骄矜自恃,看似强势实则埋下祸根。同理,真才者低调务实,以行动成就事业;庸才者哗众取宠,终因根基虚浮败露无能。核心强调“谦卑与实干是立身成事之基”,内在修为远比表象姿态更重要。
【原文】忮求念胜,图名利,到底逊人;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
【译文】争强好胜、贪图名利的人,终究会落后于他人;心怀慈悲、常行善念的人,即便遭遇困境,也会在危难时得到救助。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揭示心性与际遇的关联:执着于争斗与私利者,因锋芒过露、树敌众多,反失人心与机遇;而仁厚悲悯者,因善念感召、广结善缘,终得天道护佑或贵人相助。核心强调“仁者无敌”,功利算计终不敌厚德载物的长远力量。
【原文】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
【译文】恩怨不分、善恶不辨之人,必然难以长寿;斤斤计较、寸利必争之辈,岂能担当重任成就大业?
【解读】此句通过双重否定直指人性弱点:若对善恶无原则,必因是非纠缠、心神耗损而折寿;若对利益过度算计,则因格局狭隘、失信于人而难获机遇。核心强调“明辨是非、取舍有道”是立身之本,唯有超脱私利与恩怨的束缚,方能身心清明、承载厚福。
【原文】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元;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
【译文】性格过于刚强的人虽能快速达成目标,但灾祸临头时岂能保全自身?性格过于柔弱的人做事虽难成功,却能安稳享受平凡的福气。
【解读】此句辩证揭示刚柔的利弊:刚强者因锋芒毕露、手段强硬,虽一时成事却易树敌招灾,难保长久;柔弱者因缺乏魄力难成大事,但因其平和退让,反能避开争斗、安享小福。核心强调“过犹不及”,真正的处世智慧在于刚柔相济——既有破局的锐气,亦需守拙的韧性。
【原文】乐处生悲,一生辛苦;怒时反笑,至老奸邪。
【译文】本该快乐时却生出悲怨,注定一生劳碌困苦;本该愤怒时反而假意欢笑,到老必成奸诈阴邪之徒。
【解读】此句通过情绪与行为的矛盾揭示心性扭曲的后果:乐中生悲者因心性失衡,无法感知幸福,终陷苦闷挣扎;怒极反笑者因隐忍伪饰,久而心术畸变,沦为虚伪狡诈之辈。核心强调“心正则情真”,唯有内外一致、坦荡处世,方能身心和谐、远离祸端。
【原文】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
【译文】热衷于炫耀自己善行的人,终将无缘功名成就;以挑剔他人过错为乐的人,最易折损自身性命福报。
【解读】此句批判虚伪与刻薄两种心性:自矜善行者因沉迷虚名、止步德行修炼,失去进取动力;乐揭人短者因戾气缠身、树敌招怨,终致身心俱损。本质揭示“善不可炫,恶不可扬”,真正的修养是谦卑修己、宽厚待人,方能积德避祸。
【原文】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功归人而过归己,侭堪救患扶灾。
【译文】对他人苛责却对自己宽容的人,不可与之合作共事;将功劳让给他人、过错自己承担的人,足以担当救助危难的重任。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两种处世态度揭示格局差异: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者,因自私双标丧失合作基础;而推功揽过者,因胸怀担当赢得信任与追随,成为危难中的中流砥柱。核心强调“责己者聚人,推功者载物”,真正的领导力源于无私与自省,而非权谋计较。
【原文】处家孝悌无亏,簪缨奕世;与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译文】持家恪守孝悌之道毫无亏欠,家族必世代显赫绵延;与世人同担福祸共历风雨,功业将千年永续不衰。
【解读】此句揭示家族兴衰与个人德行的深层关联:对内践行孝悌伦理(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奠定家族和睦兴旺的根基;对外胸怀社会责任(与民共苦乐、共进退),赢得人心支持而基业长青。核心强调“修身齐家”与“兼济天下”一体两面,唯有内外兼修、德泽众生,方能成就真正不朽的传承。
【原文】曲意周全知有后;任情激搏必凶亡。
【译文】隐忍周全、顾全大局者,必能保全后路或福泽子孙;放任情绪、偏激争斗者,终将招致灾祸甚至自取灭亡。
【解读】此句通过处世态度的对比揭示福祸因果:忍辱负重、以退为进者,因化解矛盾、维系平衡,反能留有余地或荫庇后代;而意气用事、逞强斗狠者,因激化冲突、不计后果,往往引火烧身、祸及性命。核心强调“柔胜刚强”,真正的智慧在于以退守保全生机,而非以蛮力争一时胜负。
【原文】易变脸,薄福之人奚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译文】情绪多变、翻脸如翻书的人,是福薄之辈何必与之计较;交友长久、心胸宽广的人,才是值得推崇的厚德之士。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人际态度揭示福缘厚薄:喜怒无常者因心性浮躁、失信于人,导致福气浅薄且孤立无援;而包容大度者因情绪稳定、广结善缘,自然积累深厚人脉与福德。核心强调“心定则福聚”,人际关系的质量直接映射内在修为,唯有以恒久之心待人接物,方能赢得真正的尊重与长久福报。
【原文】好与人争,滋培浅而前程有限;必求自反,蓄积厚而事业能伸。
【译文】热衷与人争斗者,因根基浅薄而前途受限;善于自我反省者,因积累深厚而事业通达。
【解读】此句揭示两种处世态度对人生的深刻影响:争强好胜者看似强势,实则因心浮气躁、树敌招怨,导致人脉与能力难有沉淀,终陷发展瓶颈;而勤于自省者因谦逊内观、修正不足,看似退让实则厚积薄发,终以深厚根基突破困局。核心强调“争不如修”,真正的成长源于内在沉淀而非外在对立,心性深耕方能承载长远事业。
【原文】少年飞扬浮动,颜子之限难过;壮岁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译文】少年时轻浮躁动、心性不定,连颜回推崇的德行门槛都难以跨越;壮年时行事鲁莽、心智昏聩,到了四十不惑之年又如何能避免灾祸?
【解读】此句警示人生不同阶段的修养关键:少年若放任浮躁(如急功近利、缺乏定力),将错失培德根基,难以突破成长瓶颈;壮年若持续昏聩(如冲动决策、不辨是非),即便年岁增长,心智仍困于迷局,终致危机爆发。核心强调“修身趁早,改过宜速”,心性修炼需与年龄同步精进,方能在人生关键节点避祸趋福。
【原文】喜怒不择轻重,一事无成;笑骂不审是非,知交断绝。
【译文】情绪失控不分场合轻重,终将一事无成;玩笑责骂不辨是非对错,必然知己离散。
【解读】此句批判情绪与言行的双重失序:若喜怒无常、不分尺度(如该严肃时放纵,该宽容时暴怒),暴露心性失衡与缺乏定力,导致事业难立;若戏谑刻薄、混淆善恶(如以伤害为玩笑,以偏激为正直),则因失信失德,致使亲友疏离。核心强调“言行即心相”,唯有以理性驾驭情绪、以明辨约束言辞,方能立身成事、维系真情。
【原文】济急拯危,亦有时乎贫乏,福自天来;解纷排难,恐亦涉乎囹圄,神必佑之。
【译文】救助危难、解人急困,即便自己因此暂时陷入贫困,上天也自会降下福报;调解纠纷、排解祸患,哪怕可能牵连牢狱之灾,神明也必定护佑周全。
【解读】此句颂扬舍己为人的大义精神:行善者即便因助人而蒙受损失(如财物耗尽、卷入是非),看似吃亏实则因德行感天,终得超越世俗得失的福报——或绝处逢生,或化险为夷。本质揭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真正的福德不在算计中求,而在无私无我中自然显现。
【原文】饿死岂在纹描,抛衣撒饭;瘟亡不由运数,骂地咒天。
【译文】饿死并非因面相贫贱之相,根源在浪费粮食、糟蹋衣物;瘟疫中丧命也非命中注定,实因怨天尤人、不行善积德。
【解读】此句破除宿命论的迷思,直指祸根在于自身:饥荒中饿殍多因挥霍无度、不惜福报,瘟疫中横死者常因戾气招灾、不修善业。本质揭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灾厄非天定,而是心性与行为的投射,唯有惜福修德方能化解劫难。
【原文】甘受人欺,有子自然大发;常思退步,一身终得安闲。
【译文】甘愿忍受他人欺辱,子孙后代自然兴旺发达;遇事常思退让不争,自身终能安享清闲无忧。
【解读】此句以退守之道诠释福报因果:甘受欺辱者并非懦弱,而是以宽容消解冲突、以隐忍涵养厚德,终因善行积累荫庇子孙;常思退让者不执著得失,因不争而避是非缠身,身心皆得解脱自在。核心强调“不争之德”的智慧——退一步既是保全后路的远见,亦是滋养家族与心性的修行根基。
【原文】得失不失其常,非贵亦须大富,寿更可知;喜怒不形于色,成名还立大功,奸亦有之。
【译文】面对得失能保持平常心,即使不显贵也必成富足,且寿命长久;喜怒不露于神色,虽能成名建功,但若心术不正,终会暴露奸邪本质。
【解读】此句辩证揭示心性与成就的复杂关联:得失不惊者因心性豁达、不执著外物,反能积累福德,自然富足长寿;而喜怒不形于色者,若为隐忍图谋(如城府深沉、伪饰真性),纵使功成名就,终因失德招致败亡。核心强调“心正则行远”,真正的成功须以坦荡心性为根基,而非仅靠权谋手段。
【原文】无事失措仓皇,光如闪电;有难怡然不动,安若泰山。
【译文】平日无事便惊慌失措的人,其光彩如闪电般短暂即逝;临危难却从容镇定的人,其安稳如泰山般不可撼动。
【解读】此句通过极端情境对比揭示心性定力的价值:遇琐事即慌乱者,因心浮气躁、格局狭小,纵然偶现锋芒亦难持久;而临大难仍泰然自若者,因胸有丘壑、定力深厚,反能以静制动、化险为夷。本质强调“静气即底气”,真正的强者不在顺境中张扬,而在逆境中显山露水。
【原文】积功累仁,百年必报;大出小入,数世其昌。
【译文】积累善行仁德,百年之后必有福报;慷慨付出、不贪私利,家族数代必将昌盛。
【解读】此句以时空维度揭示因果法则的深远影响:持续行善、心怀仁厚者,虽福报未必立现,但德行之光终将穿透岁月,荫庇后代;甘愿舍己利人、轻财重义者,看似“吃亏”,实则因厚德载物,奠定家族长盛根基。核心强调“德行为不朽之基”,真正的兴旺不在眼前得失算计,而在跨越世代的德行沉淀与精神传承。
【原文】人事可凭,天道不爽。
【译文】人的作为可以依凭,天道的法则分毫不差。
【解读】这句话揭示“人天互动”的终极法则:个人努力是改变命运的基础,但因果报应分毫不差。既激励人积极行善修德,因善行必有回响;又警示不可心存侥幸,因恶念终遭天谴。本质上将儒家“尽人事”的担当与道家“顺天理”的敬畏合而为一,道破修心立命的根本准则。
【原文】如何餐刀饮剑?君子刚愎自用,小人行险侥幸。
【译文】为何有人会自取灭亡(如刀剑加身)?君子因刚愎自用招致灾祸,小人因铤而走险心存侥幸。”
【解读】此句直指两种极端心性引发的悲剧——君子刚愎:看似正直却固执己见,拒绝纳谏,终因决策失误或树敌过多陷入绝境;小人行险:本性贪婪却心存侥幸,自以为能逃脱因果,实则自掘坟墓。本质上揭示“心性偏执即祸根”,无论身份高低,若失去谦卑自省与敬畏之心,皆难逃“餐刀饮剑”的结局。
【原文】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
【译文】为何有人短命夭折?因其言语刻薄、行事自私、心性凉薄,处处皆显寡恩薄义。
【解读】此句直指“薄”为祸根:言行心性若皆刻薄寡恩(如恶语伤人、损人利己、冷漠无情),看似占尽便宜,实则因德行亏损、福禄散尽,终致众叛亲离或身心耗竭,难逃夭亡结局。本质揭示“厚德方能载命”,唯有心存宽厚、言行仁善,方可滋养性命根基、延寿避灾。
【原文】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译文】为何有人横遭灾祸、不得善终?因其心性阴险恶毒、暗中积累恶行、行事诡秘不端,事事皆藏阴私。
【解读】此句以“阴”字贯穿,直指灾祸根源:若心念阴暗(如算计害人)、行迹诡秘(如作恶不留痕)、积弊深重(如长期作恶未偿),看似隐蔽实则天理昭昭。因“阴”性累积至极,必致福德溃散、戾气缠身,终在因果报应中暴毙横死。本质揭示“至阴无阳则不生”,心行若全然背离光明坦荡,便是自绝生机。
【原文】如何暴疾而殁?纵欲奢情。
【译文】为何有人会突患重病暴毙?因其放纵欲望、沉溺奢靡享乐。
【解读】此句直指纵欲之祸:过度追逐声色犬马(如酗酒纵欲、昼夜颠倒、挥霍无度),看似享乐一时,实则透支身心元气,导致脏腑衰败、精气枯竭,最终在狂欢中猝然倒下。本质揭示“欲如火,不遏则燎原”,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节制欲望、涵养正气,而非沉溺于感官刺激的短暂欢愉。
【原文】如何毒疮而终?肥甘凝腻。
【译文】为何有人会生毒疮溃烂而亡?因其过度沉迷肥腻甘美的饮食,导致体内污浊淤积。
【解读】此句直指纵欲伤身的本质:贪嗜膏粱厚味(如暴饮暴食、嗜食肥甘),看似口腹之欲得偿,实则因饮食无度、浊毒内蕴,导致气血壅滞、疮毒溃发,最终脏腑衰竭而亡。本质揭示“口腹之欲即脏腑之贼”,真正的养生不在“补”,而在节制欲望、清心寡欲以保身全形。
【原文】如何老后无嗣?性情孤洁。
【译文】为何有人年老无子嗣?因其性情孤僻清高、不容世俗。
【解读】此句批判极端性情对伦理的破坏:若自命清高、不容瑕疵(如苛责他人、拒绝婚姻或亲情羁绊),看似坚守“洁癖”,实则违背人伦常理,导致亲缘断绝、晚景孤寂。本质揭示“和光同尘方合天道”,真正的德行需以包容与温情为本,而非以孤傲割裂与世界的联系。
【原文】如何盛年丧子?心地欺瞒。
【译文】为何有人在壮年痛失子女?因其心藏欺瞒,不诚不义。
【解读】此句直指“欺心”之恶果:若惯于欺人瞒天(如背信弃义、暗行苟且),看似一时得逞,实则因阴德大损、福荫枯竭,终致血脉断绝之痛。本质揭示“心为子孙根”,父母心性若失却坦荡真诚,便如斩断家族生机的根系,纵使盛年家业兴旺,亦难逃天理对虚伪的清算。
【原文】如何多遭火盗?刻剥民财。
【译文】为何有人屡遭火灾盗窃?因其贪婪压榨、掠夺百姓钱财。
【解读】此句直指剥削之恶果:若以苛政暴敛、搜刮民脂(如苛捐杂税、强占土地),看似聚财无数,实则因失道寡助、民怨沸腾——或天灾示警(如火灾),或人祸反噬(如盗贼劫掠),终致不义之财散尽。本质揭示“财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强取豪夺的财富必以非常之祸偿还,唯有取之有道方能守业安身。
【原文】如何时犯官府,强梁作胆。
【译文】为何有人屡屡触犯官府律法?因其自恃强横霸道、胆大妄为。
【解读】此句直指暴戾心性与法网之关联:强横者因藐视公义、恃强凌弱(如欺行霸市、鱼肉乡里),看似威风实则践踏律法,终因恶行积累招致官府严惩。本质揭示“刚强非勇,守柔为智”,真正的胆识在于敬畏天道与法度,而非以蛮横挑战秩序,逆天悖理者必自取灭亡。
【原文】何知端揆首辅?常怀济物之心。
【译文】如何识别能成为宰辅重臣的人?因其始终怀有济世利民的胸怀。
【解读】此句直指高位者的核心素养:真正的国之栋梁,不在权术机巧或才学高低,而在心系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格局。唯有将“济物”视为使命(如体察民瘼、兴利除弊),以德行承载权位,方能成为经世安邦的贤相。本质揭示“德位相配”的儒家理想——高位须以厚德为根基,利他之心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力量。
【原文】何知拜将封侯?独挟盖世之气。
【译文】如何预见某人能拜将封侯?因其独有傲视天下的非凡气魄。
【解读】此句以“气魄”为将相之基:真正能统帅三军、封侯拜将者,绝非仅凭武力或机遇,而是因其胸怀天下、果敢决断的格局与胆识——如临危不惧的定力、运筹帷幄的远见、舍我其谁的担当。核心揭示“气吞山河者自成气象”,心性中若蕴藏吞吐天地的能量,必能在乱世中开疆拓土,在盛世中青史留名。
【原文】何知玉堂金马?动容清丽。
【译文】如何预见某人能位列翰林显贵?因其举止清雅脱俗、心性澄澈高洁。
【解读】此句以“清丽”为显达之兆:真正能入主玉堂(翰林院)、金马门(权贵之门)者,必以内外兼修的气度服众——外在仪态端庄清雅,内在品性廉洁正直。本质揭示“清气通神明”,唯有心性与言行皆如清水芙蓉般纯粹无瑕,方能在庙堂之上立身持正,成就经世济民的清贵之业。
【原文】何知建牙拥节?气概凌霄。
【译文】如何预见某人能执掌兵权、镇守一方?因其气魄宏伟如贯长虹,志向高远直抵云霄。【解读】此句以“凌霄之气”为统帅之兆:真正能统御千军、持节封疆者,必怀吞吐天地的格局与舍我其谁的担当——或临危不惧如岳峙渊渟,或谋定后动似雷霆万钧。其气魄非虚张声势,而是心藏山河社稷、肩扛黎民安危的厚重。本质揭示“气为将魂”,唯以浩然正气驾驭权柄,方能慑服三军、安定四方,成就“建牙拥节”的不朽功业。
【原文】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胆薄。
【译文】如何预知某人只能担任县丞、主簿等低阶官吏?因其气量平庸、胆识不足。
【解读】此句以心性境界定官职层次:若气量狭小(如目光短浅、计较得失)、胆识薄弱(如畏首畏尾、不敢担当),虽能胜任琐碎事务,却因缺乏魄力与格局,注定困于基层职位。核心揭示“心性即天花板”,高位需以器量与胆略为支撑,格局窄浅者终难突破自身局限,只能在执行层面碌碌一生。
【原文】何知明经教职?志近行拘。
【译文】如何预知某人只能担任经学教职或基层学官?因其志向浅近、行事拘谨。
【解读】此句揭示格局对职业发展的限制:若志向短浅、行事刻板,虽能胜任经义传授或文书管理,但因心量狭窄、魄力不足,难以突破常规承担重任。本质强调“心性即边界”,唯有开阔胸襟、勇于突破自我设限,方能跨越“明经教职”的局限,成就更高事业境界。
【原文】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何知秀而不实?盖谓自贤兼短行。
【译文】如何知道有人像禾苗生长却不抽穗?因其不仅愚笨更兼荒唐;如何知道有人抽穗却不结果?因其自命不凡且德行浅薄。
【解读】此句借农耕隐喻人生成败——苗而不秀:本有潜力,却因愚蠢(如不学无术)与荒唐(如行为悖理)浪费禀赋,终成庸碌之辈;秀而不实:虽有才学外显,却因自傲(如目中无人)与短行(如德行亏损),导致功败垂成。本质揭示儒家“文质彬彬”的修为观——天赋与才华如同“苗”“秀”,唯有以谦德浇灌、以慎行护持,方能真正开花结果。
【原文】若论妇人,先须静默,从来淑女不贵才能。
【译文】若要评判女子的德行,首重安静少言、不露锋芒,自古以来贤淑女子不以彰显才华为贵。
【解读】此句折射出传统社会对女性的伦理规训:将“静默”(顺从少言)视为女性最高美德,压抑其才华外显与独立表达。这种观念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强调女性柔德,但忽视了个体价值与才德并重的可能性,需结合现代平等视角进行审视。
【原文】有威严,当膺一品之封;少修饰,能掌万金之重。
【译文】具备威严庄重之仪态者,当受一品高官之封赏;行事朴实不尚浮华者,可担万金重任之托付。
【解读】此句通过两种品格的对比,揭示传统社会对领导者的核心要求——威严庄重:仪态端方、气度凛然者,因能震慑人心、统御全局,故适合身居高位;朴实无华:不慕虚名、脚踏实地的务实者,因可靠稳妥、不贪私利,故可委以财权重任。本质强调“德配其位”——外在威仪与内在质朴的统一,既是权力合法性的根基,也是长久掌权的关键。
【原文】多言好胜,纵然有嗣必伤身;尽孝兼慈,不特助夫还旺子。
【译文】多嘴争强之人,即便有子孙也必损自身福寿;尽孝道、怀慈心者,不仅能辅佐丈夫更能兴旺家族。
【解读】此句通过对比揭示女性对家族气运的影响:多言好胜者,言语刻薄、争强斗狠,看似强势实则损耗自身福德,甚至累及子孙气运;孝慈兼备者,以孝养亲长之德滋养家风,以慈爱宽厚之心凝聚福泽,终使家业根基稳固、代代昌隆。本质强调“女德即家运”,女性心性如水,柔静则润泽万物,激荡则冲毁堤岸,唯有以德化人方能承载家族长远福报。
【原文】贫苦中毫无怨詈,两国褒封;富贵时常惜衣粮,满堂荣庆。
【译文】身处贫苦却毫无怨言咒骂,终将赢得赞誉与荣耀;身居富贵仍珍惜衣食用度,必使家族满门昌盛欢庆。
【解读】此句通过贫富两极的德行对比,揭示“心性守恒”的智慧——贫而无怨:困顿中不怨天尤人,因德行如璞玉待琢,终以坚韧高洁赢得他人敬重乃至功名福报;富而惜福:显达时不骄奢放纵,因深谙“福不可享尽”之理,反能持盈保泰、福泽绵长。本质强调“顺逆皆修心”——无论境遇如何,唯有以恒定之心持守本真,贫时不堕志、富时不失节,方能在因果循环中成就圆满人生。
【原文】奴婢成群,定是宽宏待下;赀财盈筐,决然勤俭持家。
【译文】仆从众多者,必因宽厚仁德对待下属;家财满仓者,定是勤俭克己操持家业。
【解读】此句通过管理之道揭示财富人缘的本质——宽宏待下:能凝聚众人者,非靠威压利诱,而因包容体恤,以德服人方得真心追随,此乃“奴婢成群”的深层根基;勤俭持家:能积累财富者,非因投机敛财,而因开源有道、节流有度,以正道守业方能基业长青,此即“赀财盈筐”的不二法门。本质揭示“厚德载物”的双重维度——对外以仁厚聚人,对内以勤廉守财,内外兼修方可成就真正的富贵气象。
【原文】悍妇多因性妒,老后无归;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译文】凶悍妇人多因嫉妒成性,晚年必然孤苦无依;性情乖戾的老妇,定是年少时放浪形骸所致。
【解读】此句以女性为例,揭示性格与命运的因果链条——性妒致孤:凶悍嫉妒者,因戾气伤人、亲情疏离,终致众叛亲离、老无所依;情乖溯源:乖僻孤冷者,因少时挥霍青春、败坏心性,暮年方尝尽凄凉苦果。本质强调“心性即命运轨迹”——无论男女,若放任嫉妒、乖张等负面心性滋长,终将自毁福缘。唯有以宽和消解戾气,以自律修正歧途,方能打破恶性循环,重塑人生结局。
【原文】为甚欺夫?显然淫行;缘何无子?暗里伤人。
【译文】为何欺压丈夫?因其行为放荡不贞;为何没有子嗣?因其暗地作恶伤人。
【解读】此句以尖锐的因果逻辑批判女性失德之害——淫行欺夫:若放纵情欲、背叛婚姻,看似掌控家庭实则践踏伦理,终致夫妻反目、身败名裂;阴损无嗣:若暗施毒计、损人利己,看似手段隐蔽实则阴德尽丧,必遭天道责罚而断绝子嗣。核心警示“善恶有报”的普世法则,强调心性清净、行事光明方能维系家族伦理与血脉传承。
【原文】信乎骨格步位,相辅而行;允矣血气精神,由之而显。
【译文】骨骼体态与举止气度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人之形貌;气血活力与精神境界彼此交融,由此彰显生命能量。
【解读】此句揭示“形神一体”的终极法则:骨相与气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内在生命力与精神修养的外化;强健的体魄需以充盈气血为根基,超然的气度需以深厚心性为支撑,二者交融方能成就“骨正神清”的完满人格。本质指向道家“性命双修”的终极追求——修身不离心性淬炼,养神不离气血调和,形神相合即是天人合一的微观映照。
【原文】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
【译文】知晓善道而坚守践行,犹如锦上添花;认清恶行而坚决不为,便能转祸为福。
【解读】此句点明趋吉避凶的实践路径——择善固执:主动认知善的价值,并以恒心践行,使本已美好的生命境界更臻圆满;断恶果决:敏锐觉察恶的隐患,并以定力远离,将潜藏的危机转化为福德增长的契机。本质揭示“命运自主权”——善恶非天定,而在每一次心念抉择中成形。唯有以清醒的觉知与坚定的行动,在善的积累与恶的断舍间把握因果主动权,方能在无常世事中开辟出一条“转祸为福”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