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大力支持薄一波进入中央委员会,这一决定广为人知。不过,在最终名单确定时,毛主席亲自删除了几位人选,李井泉便是其中之一。
毛主席在名单上看到李井泉的名字后,直接表示这个人不合适,于是就把他的名字去掉了。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说到李井泉这个名字,或许不少人都不太熟悉。但细究他的革命生涯,你会发现他既有深厚的背景,又有出色的才干。更重要的是,他与毛泽东主席的革命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江西临川是李井泉的出生地,18岁那年,南昌起义的队伍途经他所在的地区,他便随朱德一同南下。然而在战乱中,他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尽管如此,李井泉并未动摇,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1930年,李井泉初次与毛主席相遇。当时他奉命为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主席送信。毛主席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年轻人,认为他学识丰富,是个做政治工作的好苗子。就这样,李井泉留在主席身边担任秘书。在毛主席的悉心指导下,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掌握的政治和军事本领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出色的将领打下了坚实基础。李井泉才华出众,毛主席慧眼识人,直接将他调往前线担任军政委。后来多次给他压担子,他也总能漂亮地完成任务,表现相当抢眼。李井泉不仅曾随军踏上井冈山,还担任过毛泽东的私人助手,参与过五次反围剿行动,历经长征的艰难险阻,并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长。这样的丰富履历,无疑使他具备了成为中央委员的充分条件。
毛主席决定删去李井泉的名字,这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当时提交的名单中,来自井冈山和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占了很大比例。毛主席向来重视团结,多次强调要避免山头主义。在1955年授衔时,他也特别注意平衡各部队将领的军衔分配。虽然中央委员名单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但公布后难免会引起一些议论。考虑到红四方面军、陕北根据地及其他地区的干部,毛主席最终决定删去李井泉、陈光和何长工的名字。这些人都是一路跟随毛主席从井冈山走来的老同志,毛主席的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他大公无私的品格,与蒋介石任人唯亲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老蒋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毛主席把李井泉的名字去掉,显示出他深知李井泉的品格,是个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事实正如毛主席所料,李井泉对此毫无怨言,表现得很坦然。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李井泉的信任与日俱增,任命他担任首任四川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在四川任职期间,李井泉展现了卓越的治理才能,使当地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正因如此,在三年困难时期,四川才能向其他省份支援了上百亿斤粮食。然而,当时各地粮食储备都很紧张,大量调拨粮食导致四川自身也陷入了困境,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后果。这也让李井泉的工作受到了一些质疑。毛主席曾说过:"只知大公无私,不知大公有私",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在动荡时期,李井泉同样未能幸免于难,他的家人也相继离世。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对革命的信念。1973年重新出山后,他依然勤勉尽责,最终还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直至1989年辞世。在追思他的文字里,提到他为人正派,心胸开阔,做事有底线,总是以集体利益为重。这样的评价,似乎为围绕他的种种讨论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