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画家陈逸飞和魏景山联手绘制了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攻占总统府》,描绘了解放军攻占南京的经典时刻。画面上,战火纷飞中,解放军战士冲上总统府顶端,将红旗高高升起,并肃然凝视。这一场景象征着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启。
时隔33年,艺术家李斌重新创作了名作《攻占总统府》,并将其更名为《424晴空万里·南京1949》。新作中,楼顶上的解放军战士数量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身着各式服装的人群。画面最前方,一位身着白色旗袍的女子正与一位解放军指挥官握手致意,原本战火纷飞的场景也被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所取代。队伍最前面那个穿白旗袍的女人叫陈修良,她是南京地下党的一把手,也是当地首位女性市委书记。要知道,在她之前,连续八任书记都在这个危险岗位上献出了生命,可见那会儿南京的地下工作有多凶险。但陈修良毫不畏惧,她按照组织安排,在南京秘密建立起情报网络,为后来解放这座城市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修良走上革命道路1907年,陈修良在宁波一个富裕人家降生,父亲是当地颇具声望的生意人。然而好景不长,父亲英年早逝后,家族亲戚对财产虎视眈眈,频频上门滋事。面对这种局面,陈修良的母亲只得带着两个女儿,毅然离开了陈家。虽然家境不如从前宽裕,但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陈修良仍然能够安心读书。1922年,她15岁那年,凭借出色的学业表现,成功考取了宁波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中国青年》等一批先进刊物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使她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正是这些阅读经历,让她确立了自己的信念与追求,最终选择了投身革命事业。就读于宁波女子师范时,陈修良凭借出众的外貌和优异的学业表现,俨然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她不仅以出色的书写才能脱颖而出,更有幸拜入书法名家沙孟海门下。在名师的悉心指点下,她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日臻精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陈修良本可在书法艺术上大展拳脚,但她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险的道路。她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仰的女革命家,书写了属于她的红色传奇。另外,还有一点很关键,陈修良会投身革命,沙孟海起了不小的作用。沙孟海的两个弟弟沙文汉和沙文威,那时是学生圈里响当当的人物。由于沙孟海这层师生关系,陈修良和他们哥俩走得很近,交情很深。1925年,五卅运动掀起热潮,陈修良与沙文汉、沙文威两兄弟并肩投身其中。在大革命浪潮中,陈修良的才干得到任弼时的高度认可,她被委以重任,成为向警予的助手。经过向警予的引荐,陈修良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27年,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革命事业遭遇重创,整个社会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中。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党的秘密组织遭受巨大损失,上海的中共中央机构几乎被完全摧毁。就在这一年,陈修良受命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的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进行学习深造。1930年从国外归来,陈修良立即投身上海的秘密工作,亲身经历了地下党组织最为艰难的时刻。在国共合作抗日、全国统一战线形成的大背景下,她受命加入上海党组织,与战友们共同重建地下工作网络。此时,沙文汉也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两人接触频繁,感情逐渐加深。经过两年的并肩奋斗,陈修良与沙文汉结为革命伴侣,携手踏上革命征程。上海的秘密党组织重建后,源源不断地向延安传递重要信息,极大推动了革命进程。中央为此决定在全国范围扩展地下网络,并委派陈修良全权负责。她积极与社会各界名流沟通,传播革命理念,成功吸收众多秘密成员,显著提升了党的情报工作水平。抗战年代,陈修良和沙文汉并肩为革命事业奔波忙碌,为了革命工作,他们不得不含泪将女儿托付他人照看。当抗战胜利的曙光来临时,组织上安排陈修良担任新的职务,她成为了中共南京市委的负责人。陈修良心里清楚,斗争远未到收尾的时候,更大的挑战正等着她。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她那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此刻才正要翻开第一页。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南京作为国民党的核心地带,常住居民接近百万,其中光政府军人和官员就占了十分之一,还有近万名正式警察。蒋介石自夸南京如同铜墙铁壁,认为只要掌控这座城市,就等于掐住了国民党的要害。组织决定让陈修良在南京秘密开展工作,这份重任交到她手里,充分体现了她的能力和组织的信赖。作为一名女性,她外表看似柔弱,但内心坚定,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样的素质确实非常少见。自1927年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大肆镇压共产党以来,南京地区的党组织遭受了八次严重打击,连续八位市委书记英勇献身。在南京,地下党员几乎销声匿迹。陈修良却要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深入敌后展开秘密工作,甚至要在国民党的核心地带给予致命一击,其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日本投降后,南京的共产党秘密组织重新建立,汇集了约220名地下工作者,他们分散在各个岗位。为了阻止共产党的活动,蒋介石采取极端手段,宁可误伤无辜也不愿漏掉一个可疑分子。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地下党员的行动极为艰难,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有限。1946年春天,陈修良即将前往南京开展地下工作,沙文汉亲自送妻子到长江岸边。夫妻俩清楚南京危险重重,但这项任务至关重要,陈修良早已抱定献身的决心。分别时,她动情地对丈夫说:“这一去,或许就是永别,但为了使命,我义无反顾。”沙文汉强忍内心的牵挂与不安,立刻提笔为妻子写下诗句:男子汉一生就该闯荡四方,女子难道就不能成就大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得敢于冒险,如今的挑战就在南京!1946年春天,陈修良悄悄来到南京,组织了一场关于地下党的秘密会议。到场的只有五个人:书记陈修良、副书记刘峰,以及朱启鸾、方休、王明远三位委员。考虑到当时局势紧张,经过多次商议,他们选择在磨盘街45号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碰头。在会议现场,陈修良详细传达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关于"恢复南京地下党组织"的关键指示。参会人员专注聆听,对即将开展的地下工作有了初步的认知和规划。
潜伏南京时,陈修良乔装成富家太太,化名张太太,先是在地下党负责人朱启銮家中落脚。后来,她又以亲戚身份住进了地下工作者柏焱和柯秀珍的住处。紧张的革命任务让她几乎没有片刻空闲。那时候,南京离上海其实并不远,可陈修良却难得抽空回去看孩子。有一回,她到上海办事,顺道回家探望,却发现女儿完全认不出她了。上次分别时还不到三岁的小姑娘,如今已经长成了八岁的大孩子。她一瞧见那位穿着旗袍、戴着眼镜的陈修良,立刻用上海话,带着几分好奇和纯真问道:“哎,你是哪位?来找谁的?不会是刚来咱们家帮忙的吧?”小女孩清脆的童音传入耳中,陈修良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她凝视着面前的小人儿,声音颤抖地说:"宝贝,我就是你妈妈啊。"听到这句话,小姑娘先是呆住了,随即兴奋得蹦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喊着:“你真的是我妈妈!我终于有妈妈了!我有妈妈啦!”陈修良匆匆回家探望了女儿,稍作停留便立即动身返回南京投入工作。上任市委书记后,他迅速组建了学委、工委等多个机构,逐步渗透到国民党的军政系统中。在他的领导下,南京地下党组织紧密联结,形成了强大的情报网络,党员们灵活机智地与敌人展开周旋和斗争。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南京地下党制定了"潜伏等待、保存实力、积蓄能量、伺机而动"的十六字方针。在陈修良的带领下,南京地下工作日益完善,具备了处理突发情况的本领。她特别注重培养党员的忠诚度,即便有人不幸被捕,也能保持革命气节,这充分体现了陈修良开展秘密工作的卓越才能。地下工作者要像盐溶于水,既让水变咸,又让人找不到盐粒。这是我党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陈修良组建团队时,正是遵循了这条原则。潜伏在南京国民党军政系统内部的共产党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他们扎根基层,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正是凭借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即使在蒋介石"宁可错杀无辜,也不放过一个"的残酷镇压下,南京的地下党组织依然顽强生存,为解放军成功解放南京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6年,蒋介石不顾和平协议,悍然挑起内战。表面上南京城风平浪静,实则人心动荡,社会各界对蒋介石发动战争的做法强烈反对。就在这年冬天,北平学生率先走上街头抗议,这一行动迅速感染了南京的学子,他们同样义愤填膺,纷纷加入示威行列。陈修良察觉到情况有变,马上指示"学委"展开行动,动员学生走上街头抗议。不过她同时提醒大家,务必警惕国民党的动向,确保参与同学的人身安全。战火燃起后,国民党控制区经济崩溃,物价飙升,社会秩序荡然无存,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许多人连温饱都成了奢望。就连那些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大学教授也忍不住抱怨:“现在全国的师生们,穿的衣裳挡不住寒风,吃的饭食毫无营养,住的房子漏风漏雨,实验室空置着,图书馆的书架上也空空如也。”饥饿与战争的压力下,国统区的民众纷纷发出抗议的呼声。经过周密筹划,中共中央决定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学生示威活动,从南京出发,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大城市。一接到任务,陈修良迅速将指令传达下去,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斗争的策略和技巧。首先,要把反对饥饿和反对内战这两个目标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在行动中要隐藏党组织的存在,避免使用过于政治化的口号;再次,要抓住一切合法途径,通过标语、口号、歌曲、街头剧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要努力团结大多数人,尤其是争取教授、工人和普通市民的支持。同时,要警惕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打压和捣乱。在陈修良的带领下,南京市委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不断壮大。地下党组织的情报网已经渗透到国民党的各个核心部门,包括军队、警察、保密局、国防部,甚至蒋介石的专用通讯系统也被我们的人成功打入。从此,国民党的军事机密,比如部队位置、作战策略和人员变动等,持续不断地传送到延安,帮助我党在与国民党的对抗中占据了有利位置。陈修良的卓越贡献,让陈士榘赞不绝口,给予了极高的赞誉。陈修良以她的真挚热情和卓越才能,带领南京地下党与广大市民,在解放南京的关键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为这场历史性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何克希:陈修良同志,我们正在找你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军下达了全面进攻的指令,百万解放军整装待发,准备跨越长江,直指南京城。眼看解放军攻势如潮,老蒋却异想天开,以为靠着长江这道天然屏障就能把对方挡在江北。他接连召开了好几次军事会议,忙着调兵遣将。更绝的是,他还偷偷下了个命令:万一南京保不住,就把城里所有重要设施统统炸个精光。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敌人开始大肆进行破坏活动。然而,每次他们的行动都被我们党的坚决抵抗所挫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这一切的成功,离不开陈修良的远见卓识。在解放军即将进攻南京的关键时刻,陈修良通过实地考察,果断组建了"警运工作组",并从各系统选拔了一批精干力量。这些地下工作者成功策反了大批警务人员,大大增强了我党在南京的掌控力,确保了供水系统、铁路运输、轮渡码头等重要设施的安全。他们还成功策动了五艘警用船只投诚,为解放军渡江战役提供了有力支援。在南京市委和市民的齐心协力下,整座城市安然无恙,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了严重的损毁。就在这个时候,陈修良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想办法搞到渡江用的船只。因为国民党为了阻止解放军过江,从三月起就封锁了长江,把江上大大小小的船全都赶进了内河。这下可好,解放军想过江,却连一条船都找不着了。接到紧急指令后,陈修良迅速行动,按照中央安排,在4月23日下午解放军第35军到达江北浦口时,把所有准备好的船只都调到了浦口。第二天凌晨4点左右,35军的1.5万将士乘坐这些船全部顺利过江,成功攻占南京,把红旗插上了总统府,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终结。当解放军成功渡过长江、南京获得解放时,陈修良难掩内心的喜悦,提笔撰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新闻报道。按照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指示,解放军第二、第三部队英勇作战,成功渡过长江天险。敌人见势不妙纷纷溃逃,我军顺利解放南京全境。南京刚解放那会儿,城里还藏着不少国民党特工和各种帮派分子,这些人手里都有家伙,要是他们联合起来搞事,南京的治安可就危险了。
为了保障南京城内居民的安全,35军驻守在市区。某天,一辆吉普车开到军营门口,车上下来一位40岁左右、身着旗袍的女子,她直接朝军营走去。站岗的士兵立即上前阻拦,认真地对她说:"这位大姐,这里是部队驻地,不能随便进。您要是有事,得先让。"这位女士神色平静,从容答道:“我叫陈修良,想见你们的军政委何克希。只要他听到陈修良三个字,肯定会来见我。”哨兵半信半疑地把情况告诉了何克希。没过多久,哨兵就瞧见政委快步朝军部大门赶来,边走边兴奋地喊着:“修良同志,你可算到了!南京已经解放了,咱们赢了!我们正四处寻你呢,这次能成功拿下南京,你可是立了大功,我们得好好谢谢你啊!”
至此,陈修良告别了地下工作的岁月,以公开身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阳光下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