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刚刚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于临终之际,将自己的皇后吕雉唤至身旁,就身后之事对其进行了一番托付。
刘邦临终前有过嘱托,待他驾崩之后,国家的朝政大事需全部交予萧何打理。待萧何故去,便由曹参来接替萧何的职责。而曹参离世后,则安排王陵接手曹参的工作。不过需注意的是,王陵在能力方面略逊一筹,届时要安排陈平和周勃从旁协助他才行。
在将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刘邦似是带着嘱托之意,又似有感而发地讲了这样一番话。他说,周勃这人呐,在文才方面确实稍有不足,不过好在为人极为老实本分。日后要是咱老刘家的江山社稷出现什么状况,十有八九得靠老周来帮忙稳定大局,所以务必得让他出任太尉一职才行。
吕雉讲完那番话后,紧接着又向刘邦询问后续该如何是好。只见刘邦仅仅是摆了摆手,随后说道,之后的那些事儿啊,你是没办法去管的啦,说不定到那个时候,你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呢。
刘邦在临终之际说出的那句话,兴许不过是随心发出的一番感慨罢了。可谁能料到,过了十多年后,刘邦的这番言语,居然真的成了预言!待到后来老刘家险些被人从皇位上赶下来时,还真就是靠周勃出手相助,才使得老刘家的江山得以恢复如初呢。
故事要从刘邦还未发迹之时讲起。那时在沛县,刘邦担任当地的亭长一职。而周勃呢,他本是个手艺人,以贩卖养蚕所用的工具来维持生计。只是这买卖有时赚不到多少钱,于是周勃还会在人家举办葬礼时兼职吹奏乐器。
大伙都居住在沛县,性格方面颇为投合,时间一长,便渐渐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彼此间相处得挺融洽。在这个小圈子里,周勃一直是众人公认的老好人,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那都是实实在在、挺厚道的。在实际生活当中,像他这样的人,口碑通常都蛮好,大家也都乐意和他结交为朋友呢。
因此,在沛县的那个老友圈子当中,周勃这人的人缘着实是很不错的。
秦末起义的浪潮涌起后,来自沛县老友圈的刘邦,一下子就转变身份,成了沛县那一带起义军的领头人。而圈子里不少人呢,也都先后投身到刘邦的队伍之中,都想着跟着他,好从中分得一份如同原始股般的好处,开启不一样的前程。
就周勃的性情而言,即便具备某些优势,他内心实则并不太乐意投身起义军。周勃与樊哙存在差别,他俩虽同为后来汉朝的开国大将,可樊哙此前是做屠夫行当的,对樊哙来讲,杀狗不在话下,杀人也并非难事。而周勃本是个手艺人,要他上战场去杀人,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了。
然而问题在于,之后周勃察觉到,似乎除了追随刘邦闯荡之外,再无别的可行之路了。毕竟秦末起义爆发后,各地战火纷飞,周勃那编筐和吹箫的些许本事,已然派不上用场,就连养活自己都成了难事。所幸周勃此前当过预备兵,学过射箭技艺,而这本事在这乱世之中倒是颇为适用。
于是在后来的情形下,周勃着实有着一种被逼得无可奈何之感,进而被迫投身到了刘邦的阵营之中。并且在刚进入刘邦麾下的时候,周勃起初还真不敢去打仗呢。就连刘邦自己,一开始也不觉得像周勃这样的老实人能够驰骋沙场,仅仅是给了他一个名为“中涓”的职位罢了。
后世史学家经考证得知,“中涓”所指为何呢?实际上,它说的就是古代皇宫里负责打扫卫生的人员。由此来看,周勃最初跟随刘邦起义之际,并非是以将军或者普通士兵这样的身份参与其中的,准确来讲,那时的他就相当于一个卫生员呢。
然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刘邦于征战期间竟遭人从背后背叛,由此吃了败仗。这一败,使得他丢失了诸多地盘,麾下的人员更是损失惨重,到最后所剩之人寥寥无几。如此情形之下,原本承担打扫卫生事务的周勃,也就只能被迫投身到战场上去了。
总而言之,周勃开启军旅生涯,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被迫的状况。或许正因如此,当如今我们去回顾这段历史时,便会察觉到一件饶有趣味之事:在樊哙的个人传记里面,所记载的皆是某一场具体战争,以及樊哙在其中斩首的人数,还有他因此晋升到了何种职位等内容。
然而在有关周勃的传记里面,压根就不存在关于周勃斩首具体人数的相关记载。通常的表述是,在某一场战役之中,周勃扮演先锋的角色,并且是第一个成功登上城墙的人!
如此看来,周勃着实是个实在人呐。当众人一同冲锋之际,其他人往往会不自觉地让旁人先冲在前头。可唯有周勃这般实在的人,不晓得这些弯弯绕绕的小心思,每一回那可都是拼了命地往前冲,并且总是第一个登上城墙。
老实人自然是有其好处的。就像周勃,他多次率先登上城头,且还能保全性命。如此一来,他的升迁速度压根就不比樊哙慢呢。待刘邦攻入关中之时,周勃已然成为刘邦手下为数不多的大将中的一员了。
此后,待那场鸿门宴结束,刘邦便被项羽打发到了汉中,成了汉王。而周勃呢,凭借此前所立下的功劳,直接就被刘邦封了侯。
随后,待刘邦施展暗度陈仓之计,正式与项羽展开对决之际,此时的周勃已然成为刘邦手下极为得力的大将之一了。周勃自身的军事才干并非特别出众,难以如韩信那般能够独当一面。不过,因其为人老实忠厚,所以能让刘邦全然放心,放心地把身边的军队交予他来统领。
在楚汉战争期间,周勃始终跟随着刘邦一同作战。他虽未曾获得独当一面去指挥战事的契机,然而待在刘邦身旁,周勃也从未缺少打仗的机会。他一直统领着军队,毫不退缩地和项羽展开正面交锋。这三年时光里,周勃历经诸多战事,虽说每场战斗他都并非主角,但其所立功劳着实不少。
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之后,刘邦着手给功臣们安排座次。经刘邦这一番排序,周勃位居第四。在他之前的,唯有萧何、曹参以及刘邦的女婿张敖。就连樊哙,其位次也在周勃之后呢。
汉初所评定的那份榜单,并非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就拿韩信来说,其排名甚是靠后,可贡献却相当大。不过即便存在这样的情况,周勃的功劳那也是得到了众人一致的认可。刘邦安排他到相应位置之时,基本上也未曾遭遇什么反对之声呢。
汉朝开国以后,刘邦着手清理异姓王,逐步把那些诸侯王都换成了刘氏宗亲。如此一来,周勃愈发受到重用。在其他朝代,通常开国之后,武将往往会遭到打压,即便不被直接软禁,兵权那也是肯定会被直接收走的。
然而,到了周勃这儿的时候,状况却略微有所不同了。
其一,彼时汉朝面临的最大忧患并非开国武将,而是那些异姓王。并且在平定异姓王的进程里,刘邦还得依靠这些武将出份力呢。其二,就周勃那样的性情而言,刘邦对他着实能放得下心。周勃就是个老好人,想让他起来造反,那可真是难如登天呐!
汉朝开国之后,周勃之所以更受重用,正是基于两个原因。在燕王臧荼叛乱时,刘邦亲率兵马征讨,彼时周勃带兵参与作战,所立功劳堪称最大。而韩王叛乱之际,刘邦依旧带兵亲征,周勃则出任刘邦麾下的大将。
在打完那两场仗以后,刘邦径直将周勃擢升为太尉啦!至此,周勃已然成为汉朝在名义上位列武将之首的人物喽。那些开国武将们,只要没被封王,基本上就没人的军权能比周勃还大。依照秦汉时期的相关制度来看,太尉这一官职,从理论层面来讲,是具备调动全国军队的权力的。
倘若我们认真剖析一番便会察觉到,在当时那个情形下,周勃已然差不多成为了刘邦最为信赖的武将。要知道,在那时还在世的武将里面,论打仗比周勃厉害的,也还有好几个人呢。可真要说能让刘邦彻底放心的,却唯独只有周勃一人罢了。
与周勃相较而言,汉初有韩信、英布、彭越三人,他们被称作汉初三大将,论打仗的本事,个个都比周勃厉害不少。然而,他们的存在却让刘邦心存忌惮,还成了刘邦着重防范的诸侯王。至于那些没封王的开国大将呢,曹参此时正在为刘邦镇守齐国,樊哙算是外戚,灌婴和郦商资历则稍显不足……
如此算来,周勃自身资历深厚,并非外戚出身,为人老实且毫无野心,个人能力亦是十分出众……具备这些条件的周勃,显然是担任汉朝太尉一职的最佳人选。
在当上太尉之后的两年间,汉朝先后出现了代国相国陈豨的叛乱以及燕王卢绾的叛乱情况。陈豨叛乱之际,周勃是随刘邦一同前往平叛的。而卢绾叛乱时,起初刘邦派的是自己妹夫樊哙去处理。不过随后,有人指出樊哙身为外戚,易致使外戚权势过大。于是,刘邦很快就派周勃去接替樊哙,继续完成平定燕国叛乱之事。
就在周勃着手平定燕国叛乱期间,刘邦已步入弥留之时,他与吕后展开了那场托孤的交谈。此前诸多事情发生后,到了此刻,在武将里面,刘邦最为信任的差不多就只剩周勃了。像灌婴、郦商、夏侯婴等,论资历与能力,相较而言都稍显逊色。而樊哙呢,说来尴尬,此时刘邦可是下达了直接杀他的命令。
然而,令刘邦万万没料到的是,他所留下的那个遗言,仅仅猜对了一半而已。虽说之后汉朝发生乱子之际,确实是由周勃率先出面平定了这场内乱。可引发这场内乱的,恰恰正是刘邦托付后事的吕后啊,更确切地讲,是吕后背后的吕家那一帮人。
刘邦和吕雉恐怕都未曾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要是刘邦能提前知晓,想来是不会把托孤之事交予吕雉的。而倘若吕雉早有预料的话,说不定后来她最先下手除掉的就会是周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