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城墙上,多出了一块砖,为啥几百年来,都没有人挪动它?

慕卿容 2025-02-26 11:33:44

1841年,林则徐遭贬。路过嘉峪关,他大为感慨,称这是当世的雄关。兴致之下,林则徐特意作了首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嘉峪关的雄伟壮阔,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豪情。

去过嘉峪关的人都清楚,林则徐的说法毫不夸张。嘉峪关享有“天下第一雄关”美名,跟山海关、镇北台一块儿,被叫做“长城三大奇观” 。

有那么些心思细腻的人察觉到,嘉峪关城墙之上多出来一块城砖。这块城砖到底有啥特殊用途?而且过去几百年了,为啥就没人动过它呢?

实际上,在这块城砖背后,藏着一段双方智谋与勇气较量,结果让人拍手称快的故事。

【嘉峪关,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场奇迹】

嘉峪关坐落于甘肃嘉峪一带,处在西北的交通要道位置,自古就是军事战略要地,各方势力争夺不断,在军事布局中意义非凡。

可奇怪的是,明朝以前,这儿没有像样关隘,就简简单单设了些关卡,安排了不多的军队驻守。

明朝成立后,宋国公冯胜向朱元璋进言,提议在该地修筑关城来强化防御。如此一来,就能更有效地抵御吐蕃的大批军队,保障边境安全。

朱元璋十分重视此事,随即召集众多人力、筹备大量物资,着手修建嘉峪关。可嘉峪关周边地域宽广、人口稀少,物资运送麻烦,导致工程推进速度较为迟缓。

起初仅建起一座长220丈、高2丈的土城,它就是嘉峪关最初模样。后来各代皇帝持续对嘉峪关加固,陆续修建好几座城楼,还在嘉峪关两边修长城,让其和群山相连。

最后建成的嘉峪关,设有内城、外城以及护城河这三道防线。与之相连的长城,每隔十里就有一座堡垒,每三十里便有一座城,整个防御布局紧密周全,让敌人根本找不到空子可钻。

它的工程规模超级大,比建一般的城池要难得多。如此看来,称它为“天下第一雄关”,那可是名副其实,绝非浪得虚名。

在修筑嘉峪关那会儿,古代的匠人们碰到个棘手的大麻烦。当时的条件有限,要把嘉峪关建好,这难题横在眼前,着实让他们头疼不已,不知如何下手才好。

嘉峪关修筑所用砖石,原材料取自黑山的石块。在嘉峪关周边,唯有黑山开采的石块,能符合工程要求。

在黑山,这些石头先做初步加工,切成两米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的长方形石块。之后,它们被运往嘉峪关,再次切割、加工,最终变成一块块砌城墙用的城砖。

这么大又沉的石头,光靠人根本搬不动,用马车也拉不走。黑山到嘉峪关这段路,不算长但也不短。那要怎样才能把这些石块从黑山运到嘉峪关去呢?

在那时,这堪称世界级的难题。要知道,那是个全凭人力的时代,这么庞大的工程要是交给西方人干,估计他们大多会急得抓耳挠腮,完全没辙,最后只能无奈表示:“这事儿办不了。”

然而在明朝那会儿,这真算不上啥。华夏历经悠悠五千年,老祖宗的智慧那是举世无双。就搬搬石块而已,简直轻而易举。

工匠们一起琢磨,没多久就想出法子。打春天起,他们就着手修路,一直干到秋天,一条从黑山脚下径直通往嘉峪关的大路就修成了。

冬天一到,工匠们就往路上洒水。没一会儿,路边就结了冰,一条冰道就这样出现了。

大伙把石头搁冰道上,系好绳子,让两匹马在冰道两边往前拽,一块块又大又沉的石头就这么顺当地运到嘉峪关下。如此,嘉峪关的修建工程才得以开工。

而且,嘉峪关城墙坚固程度世间少有。城砖皆经精细烧制与加工。为确保质量,工匠会在每块城砖上刻下自己名字。并且,每块城砖都要历经严苛测验,唯有测验合格,方可用于砌墙。

与此同时,为提高城砖间的黏合度,工匠把棉麻、灰浆和黄土加水混在一起,制成一种黏合剂。将其填到城砖缝隙,等干了之后,城砖就紧紧贴合,再也无法分开。

最后,城墙修好后,会有专人检测。检测时,会在近处用弓箭射城墙。要是箭能射进墙里,就惩罚工匠,还得把这段城墙推倒重新修。

在冷兵器时代,如此建造出的关隘,那防御能力堪称一绝。正因这般厉害,嘉峪关才得以被誉为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块城砖背后的较量】

到过嘉峪关的人,准会留意到,嘉峪关城墙上,有块城砖突兀地搁着。它和周边城砖极不协调,一看就是多余的。但让人不解的是,过去好几百年了,始终没人把这块砖搬走。

实际上,在这块城砖的背后,藏着一段鲜有人知的经历。这段经历被岁月掩盖,未广泛为人知晓,就隐匿在城砖背后等待被发现。

之前说过,嘉峪关历经百年修筑。到了正德那时候,正德皇帝想着重新对嘉峪关进行翻修,让它变得更坚固。

说到工程建设,这事儿归工部管。当时,工部的人都争着揽下这活儿。其实并非他们多为国家着想,正德皇帝啥样,众人心里清楚。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正德时期的官场那是混乱不堪。

这些人心里清楚,嘉峪关翻修加固是大项目。其中能捞多少好处,大家心里有数。哪怕随便在这工程里谋个活儿干,那都是能挣不少钱的好差事。

一番较量后,工部尚书挑出十二人处理这事儿。里头官职最高的是监事官,他就好比整个项目的大总管。而工部尚书作为朝廷高官,事务繁多,在这事儿上也就是挂个名,不咋具体管。

出发前,工部尚书把监事官喊到自家,叮嘱道:“你们那点心思我清楚。我先把话讲明,别太贪心。工程质量绝不能含糊,嘉峪关关乎西北安危,要是出问题,你们谁都逃不了,我也得遭殃,搞不好还会被满门抄斩。”

监事官听闻此言,心里顿时一沉。本来他就琢磨着偷工减料,可上司这话一出,他明白这法子根本走不通,之前的盘算算是彻底落空了。

依她想法,当下实在没别的好办法,也就只能在开销上报账的时候,适当多报一些,如此或许能解眼前之急。

等他抵达嘉峪关的时候,整个人脸色明显不对劲,透着几分难看,就像遭遇了什么烦心事,神情也变得不太自然。

工部的官员,主要职责是做好上下沟通,对工程展开监督。他们大多都没啥技术专长,至于关隘到底该咋修,可不能让这些不懂行的人随便指手画脚。

所以呢,工匠群体里有个总负责人,他既要规划工程设计,又得指挥工匠干活。这人虽属于工匠,却有官职在身,朝廷会给他发俸禄,通常大家叫他大工。

嘉峪关工程的大工是易开占,这工匠在当时那是远近闻名。有人把他比作鲁班再世,足见其手艺高超。朝廷里不少工程,都由他来担纲负责。

易开占厉害之处在于,对工程各环节门儿清,算数更是精通。开工前,他必定精确计算物料用量。等到工程结束,物料不多不少,刚好能用完,一点都不浪费。

这监事官起初想虚报开支,把多出来的物料卖了换钱。可易开占在这,他压根没机会这么干。因为工程进展,易开占都会向朝廷汇报,他想动手脚根本行不通。

这监事官跟易开占不是头一回打交道,心里头对他怨念极深。他琢磨着,这次捞不着好处,那就想法子整治易开占。哪怕不能把他弄进大牢治罪,起码也得让他吃点亏,好解解自己这股子气。

随后,他去找易开占,说道:“易先生,早听说您算工程用料特别准。这次工程得用多少城砖啊,能给估摸估摸不?”

易开占回应说:“数目刚刚好,不多不少,正好是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

监事官面露笑意,说:“先生既这般有把握,我便照此数量奏报朝廷。要是城砖数量不对,多了少了都视作欺君,到那时,罪责可就落到你头上。”

易开占瞧出对方来意不善,却丝毫不慌,同样放声大笑,说道:“这没啥难的,咱们就这么说定了。”

其他工匠听闻消息,纷纷凑到易开占身旁劝道:“老易,你这岁数,做事咋还这么不冷静?这种事儿可不能随口就应下啊。”

易开占听了这话,只露出一抹神秘笑容,示意众人无需担忧,他心里早有应对的法子。

工程完工验收,监事官登上城楼查看。经细致检查,确认每段城墙都坚固无比。他暗自思量,这次回去好歹能让尚书大人满意,只盼下次能负责个好点的项目。

正走着,他冷不丁瞧见城墙上有块城砖,搁那儿显得特多余。这时候,监事官猛地想起之前跟易开占的约定,嘴角不由得轻轻往上一翘。

“老易,你之前不是讲城砖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数量刚刚好嘛?可如今咋会多出一块?”监事官带着不良心思发问。

监事官满脑子琢磨咋给易开占安罪名,好叫他尝尝苦头。可一瞅见易开占那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心里头猛地涌起一股不妙的感觉。

易开占很快回应:“你说的那块城砖,并非多余。当初神仙托梦,说建嘉峪关城墙得有定城砖,不然会塌。这砖不一般,一群工匠费了七七四十九天铸造,普通城砖没法比。”

监事官一脸狐疑,开口问道:“真有这么厉害吗?”

易开占面带笑意说,要是不信神仙,不妨试试。但得清楚,之后城墙要是出状况,可别怨他没提前讲。再者,对神明不敬重,往后指不定会出啥状况,那都不稀奇。

“你竟然敢威胁我?”监事官神色不善,语气带着明显的质问。

易开占随意拱了拱手,一脸敷衍。接着说道:“大人可别瞎讲,我哪有这胆量。就是好心给大人提个醒而已。”

此时,监事官心里犯起了嘀咕。这次工程做得还行,在尚书大人那留了个好印象,虽没捞着银子。可要是自己瞎折腾出岔子,仕途就毁了。再说他干过不少亏心事,现在不敬神明,心里直发慌。

这监事官还真有两下子,思来想去,琢磨清利弊后,态度瞬间转变。只见他满脸堆笑地对易开占讲:“老易,你可别误会。我信你做事,就是谨慎些多问问。咱都给朝廷干活,你别往心里去。你这工程干得好,回头我肯定给你邀功。”

确实,这监事官服软了。毕竟身处其位,懂得屈伸是基本素养。易开占正是看透了这类人的想法,才敢和他约定。易开占就是想借这事给对方个教训,让其往后捞钱时能有所敬畏。

当初监事官心里发虚,压根儿不敢去动那块城砖。后来的人呢,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信其有的想法,同样没人敢碰。就这样,那块城砖一直留存到了当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