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我读书特别勤,几乎一周读一本书,而且坚持写读书笔记,那时候虽然每天都很忙碌,而且也在过度用脑,每次一写完都有种虚脱的感觉。可是,我内心却是充盈而满足的,还很快乐。
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又或者家里的书太多,我觉得有点压力了,然后想让自己慢下来,就停歇了,没有那么大量去读书。然而问题就来了,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上的,都让我喘不过气。
无论是工作的还是生活上,都有很多问题想不通,就开始内耗,开始怀疑人生,开始否定自己。有一次半夜里,我还在电话里对着闺蜜大哭,我不知道自己在哭什么,可就是觉得很委屈,很冤。为什么自己那么愚笨,为什么别人就要欺负自己,明明自己付出很多,别人还是不理解,看不到。
哭过以后,内心得到宣泄,好像又想明白了,长时间没有得到书籍的慰藉,我的内心太虚了,找不到支撑的力量。
正如作家梁晓声所说的: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当我被迫走入生活的泥潭,读书,让我重新看透世事,洞察人性,也让我拥有更大的包容能力和面对抉择的底气。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开拓认知,了悟人性的过程。
重读《被讨厌的勇气》,让我重新看待人际关系,因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很多时候我痛苦都是因为自己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
我无法改变别人对我的评价,这是别人的课题,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允许别人,这是我的课题。我想明白,只要搞清楚那是谁的课题,不过分干涉别人的课题,然后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样会顺心很多。
重读《人性的弱点》,我才明白作者在开篇提到要经常翻看此书的用意,书中提到的每一点,都是在帮我们培养新的习惯,重塑一种新的处事态度。
比如书中讲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下,不管犯下多严重的错误,人们都不会责备自己。想想身边发生的事,没有谁会主动说自己错了,然后去承认错误,有时候自己也做不到。更重要的是,无论对错,是否被说服,他也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
明白这些人性以后,我不再去指责别人,学会克制自己的言语,也不再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有些话多说无益,自己看透就好。
重读《认知觉醒》,我学会正视自己的痛苦,因为痛苦不会自动消失,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内求,搞清楚让自己痛苦的根源是什么,然后正视它,拆解它。比如我焦虑内耗,那是因为我觉得同龄人都成就满满,而自己还得从零开始,这让我变得烦躁和焦虑。
当我看到自己内耗的根源是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我开始审视自己,以及去说服那个焦虑的自己,这让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的事情,不要一遇到点事情就觉得别人在为难自己,而是要想办法去克服它。
重读《纳瓦尔宝典》,书中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如果可以从长远角度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
想想看,有时候自己被愤怒控制了情绪,就会口不择言,或者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如果当下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戾气和愤怒占主峰,也就减少不必要的问题。
读一本书,或许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更为甚者,不能让你马上看到成效,但再小的习惯也会被影响,也会在潜移默化去改变自己,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你会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变了,更容易看到问题本质,处事态度圆融了,更容易包容别人,人际关系变好了,学会赞美别人,学会克制自己不与别人争论。
很喜欢白岩松的一段话:
“你会遇到很多烦恼的事情,苦难会折磨人。不过书读多了读出智慧,总可以好好地,正确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苦难。”
那些读书的书,终将化为命运的方舟。
那么,从现在开始,读书吧。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读书的自己。
#读书的目的在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