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伤亡情况,我只要塔山!”
在电影《大决战》中,林彪对时任东北野战军四纵司令员的吴克华严辞下令:
必须不顾一切代价,守住塔山阵地。
作为辽沈战役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伤亡最为惨重的塔山阻击战,无疑在辽沈战役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其实一开始,西柏坡和林彪其实就曾因是否攻打锦州而产生分歧,对此毛主席甚至还大发雷霆,让东北野战军严格执行命令。
而当时毛主席的决策“关门打狗”,便是欲先行拿下锦州,关上东北大门,进而解放全东北。
而如若攻打锦州,塔山无疑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塔山名为塔山,其实是既没有塔,也没有山。它地处锦州和锦西之间,除却东西两头是低矮的高地外,其余大部分地形都是低洼的平地。
这样的地势,对于有着塔克、飞机等重型机械加持的国军,无疑是比较有利的。
而放眼全局,当时东北野战军已有被合围的危机,傅作义的东进兵团、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也已出发,驰援锦州。
如若塔山阵地被攻克,那么从南面北上的敌人就会与沈阳而来的廖耀湘兵团,对我军形成合围之势。到那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蒋介石便想借此次机会,一举消灭东北野战军,从而反转战局。
对此,他亲自调兵遣将,调出华北、沈阳、烟台等地部队,海陆空全面出动,集结成11个师,攻打塔山。
可见塔山关乎东北战局,是多么重要。
面对敌军如此规模的兵力,林总纵观敌情,分析局势,最终出动东野四纵和十一纵,以阵地防御战的形式,在塔山地区阻击敌军。
而作为王牌部队的东野四纵,一贯以擅打运动战而闻名。
现如今,林总却让他们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严防死守,这将注定战士们会面临一场血战。
为防止战场突发情况,做好万全之策,林彪让李天佑的一纵担任本次阻击战的总预备队,如果前线四纵没有挡住,那么一纵便是我军塔山阻击的底牌。
可最后,纵使战况如此激烈,部队损失惨重,林总至始至终都没能出动一纵,这究竟又是为何?
国军内讧 不点自着虽然老蒋派遣如此规模的军队攻打塔山,甚至在战斗部署的前几天,蒋介石就搭乘“重庆号”在海上观望。
陪同他的还有国民党第54军军长阙汉骞、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一行人,以及老蒋的“钦差大臣”,华北战地督查组长罗奇。
这些重量级的人物聚集在此,就为打一个他们口中所谓的“小小塔山”,最终却依然没能攻打下来,还酿出“党国之败,败于塔山”的笑话。
这样看来,给他们再强劲的尖船利炮,也依然无济于事。
事实上,究其原因,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再大的力量拧不成一股绳,也是没能打下塔山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本身攻打塔山的指挥官是侯镜如,但他临时被蒋介石派回唐山调兵,于是阙汉骞率领的第54军成为主力。
阙汉骞还曾扬言半天之内攻下塔山,没想到第一天54军就出师不利,惨遭失败。
还在路上的侯镜如得知阙汉骞吃了这一败仗后,非但没有阻止,甚至还默许了这一行为。
这样的话,等他回去后再一举攻下塔山,自己便可以顺理成章的拿到这份军功。
战败之后,国民党内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下一步的战术走向。
会上,第17兵团参谋长张伯权提出进攻四纵在塔山的正面防御阵地,这样不但可以发挥坦克枪械的优势,还能一举北上,长驱直入驰援锦州。
但经验更足的第54军参谋长便对这一战术表示反对,他主张利用塔山和白台山之间的这一块空地,对解放军部署的稀疏工事开展猛攻。
随后再由此处迂回攻入塔山后方,一举歼灭我方守军。
当时四纵确实并没有把防御重点设在塔山和白台山之间,更多的兵力都投在了塔山村一带。
如若这一建议被采纳,我军必然会受到更加严重的损失。
但由于当时蒋军的将领大都来自华北,对应付东北野战军和分析东北地势等都缺乏经验。
所以大部分人还是拥护张伯权的方案,选择正面突破。
但这样的结果就是,敌人海上军舰轰炸,天上战机横扫,硬生生地将半天时间又延误到两天,损兵折将多少不说,战况推进上依然毫无进展。
10月13日,侯镜如率领东进兵团抵达战场,担任前线指挥。
这次国军将领又开商讨会,阙汉骞提议以自己的54军作为诱饵,佯攻塔山正面防线。
与此同时,派遣林伟俦第62军从左翼包抄,占领虹螺岘山。
如此一来,共军就必须分兵救援。届时,第54军再伺机而动,强攻正面防线,配合第62军将塔山阵地一举拿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一提议再次被侯镜如拒绝,“监军”罗奇也表示反对。
说起侯镜如,这个人其实为我党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不小的贡献,甚至有人戏称他为“共谍”。
理由就是国军的许多决议在他这儿都没能形成,反倒帮了解放军不少忙。
塔山如果被攻下,那么他就要率领着自己的十万部队进攻锦州的东野主力,到时必定损失惨重。
所以甚至说关于侯镜如是否希望国军攻下塔山,都未曾确定。
再者,林伟俦作为罗奇的老同学,二人关系很好,阙汉骞这样的做法明显是想断掉自己的一条臂膀,罗奇自然不愿意。
他还趁机搬出老蒋,指责阙汉骞这样做就是在公开违背总统命令。
这下可好,阙汉骞自然不敢多说什么,只能连声附和他们的提议。
我们不妨联想到后来锦州解放,罗奇为给自己洗脱罪名,竟然直接把责任全都堆到阙汉骞身上。
这个“莫须有”的帽子扣的好,恨得老蒋差点没把阙汉骞枪毙。
由此说来,敌人高层的指挥官们各怀鬼胎,手下的士兵又如何松开拳脚放手大干呢?
归根到底,各派都有各自的算盘,心不合,仗自然也就打不赢。
运筹帷幄 把控战局当然,敌人上层的矛盾问题只是一方面,林总之所以不动用一纵,说明战局还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
在影视剧《大决战》中,林彪就曾在会议上表示:
“中外军事史,就没有过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能够抵挡敌军如此规模进攻的先例。”
但实际上,在塔山阻击战进行到第二天的时候,林总就已经给毛主席发去电报说明情况,并保证:
“锦州打下没问题,塔山防住没问题。”
而在作战过程中,预备部队作为军队的最后砝码,自然是越晚出动越好。
甚至说,战斗打下来,预备队没有出动,反而说明这场战斗打得稳当。
四纵作为东北野战军最早一批成立的老牌部队,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实力强大,早就非寻常部队,堪称战场之利刃。
林总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敢接这个任务,并执意出动四纵作为主力部队,就说明他对自己的部队有着充分的信心,心里自然也是有底的。
而这里,就让我们不禁想到阙汉骞战前对老蒋打得保票,是不是有些过于盲目自信了些?
枪林弹雨,刀光剑影,战斗的胜利是战士们用鲜血与生命誓死捍卫而来的。
其实在蒋军发起进攻的第一天,时间是比预估要提前的,我军一开始被敌人打得有些猝不及防,许多工事被炮弹摧毁严重。
等到敌人逼近,冲锋号响起,战士们端起刺刀,纷纷跃出战壕,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对方越过自己身后的这道防线。最终虽然将敌人击退,但我军也损失惨重。
将战场交给这样的一支虎狼之师,统帅也会省去很大一部分心力。
与此同时,林彪指定四纵副司令胡奇才到12师督战指挥。
四纵是东野的王牌,12师则是四纵的重中之重,也因此,胡奇才一到前线,就对将士们说道:
“我们要守住塔山,与塔山共存亡。”
而据胡奇才将军回忆,当时东野总部已经做好牺牲一万人的准备了。
但据统计,塔山阻击战最终我军牺牲人数3153人,而敌人损失达6000人以上。
更何况,林帅对于战局的把控,要求是非常高的。
战斗过程中,他要求胡奇才每天向他发送四封电报,目的就是随时随地了解战况。
塔山阻击战进行到第四天的时候,就由于12师仗打得十分漂亮,林彪直接越级给胡奇才和12师发表彰电报。
可见派胡奇才担任前线指挥是完全正确的。
除此之外,在塔山阻击战中,还有位重要人物,那就是苏静。
苏静作为林彪和罗荣桓的作战处长,是极其了解林罗二人作战意图的。
因此,苏静被派到四纵,一方面可以对四纵的防御作战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便是苏静带有电台,它可以把前线的作战情况实时反馈给林彪。
这样的话,林彪之于作战情况的把控,就始终有两条线。一条是四纵的报告,另一条便是胡奇才、苏静的反馈。
但不妨联想一下,恰恰是由于这样严密无缝的安排,才得以确保塔山阻击战的最终胜利,这也直接关系到解放东北的推进。
虽然在四纵司令吴克华将军的回忆中,就曾谈到过这件事,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将士们必然是分得清孰轻孰重的。
自然,如果没有这样安排,想必一纵这支总预备队,出不出动就是另说了。
战场焦灼 热血漫天战场形势风云变幻,面对敌军强大火力的轰炸,我军更是做到严密部署。
针对国民党军队的炮火优势,我军在战斗前几日就已经开始工事准备。
除抢挖战壕、设置地下堡垒等工事外,四纵还构建了四道防线,将士们轮番作战,一旦前线失守,后面的部队则上前顶替。
而每一道战线配有一个预备队,负责在一道防线失守后前顶,为二道防线的进驻争取时间。
战斗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罗奇坐不住了,再攻不下塔山,老蒋的催命电报就要砸死他了。
于是,他出动自己的独立95师,一支有着“赵子龙师”称号的王牌军队。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独立95师第一天就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还要得益于我军对工事的利用,以及对塔山严防死守的决心。
独立95师采取以团为单位,进行波次冲锋的作战方式。但只要他们一进入我军阵地,就会被从地下堡垒工事冒出来的战士们消灭。
罗奇下令必须把解放军从地下引诱出来,从而利用炮火进行狂轰滥炸。
索性胡奇才识破这一诡计,下令12师师长江燮元率部下死守在堡垒战线,不得随意脱离,否则只会徒增伤亡。
而本身准备增援的二线部队也被下令取消行动,一旦战士们暴露在炮群的视野之内,必然会成为敌人活靶子。
双方激战僵持到黄昏,天色一暗,敌人炮群的射击必然会受限,胡奇才知道时机已到,便下令战士们奋起反击,一举击垮敌人。
10月14日,我军对锦州发起总攻,千门火炮炸城墙,也牵动起万千将士们的心。
塔山,守住了!他们,做到了!
结语那么,塔山阻击战真得到了万不得已得地步了吗?
其实,虽说敌人的兵力和火力上占据一定优势,但在战场上并没能发挥出多大优势。
兵力上,由于敌军部队并非同时抵达战场的,而是轮番加入战斗的,因此所谓的兵力压制无非就成了“添油战术”。
更何况部队从远处调来,士兵舟车劳累,精力方面自然有所下降。
火力上,尽管敌军有炮群,有军舰,有战机,但这三方,无论是哪一方,都有各自的缺陷。
炮群技术太差,连我军的防御工事布设的铁丝网都打不准,以至于步兵冲锋到前线时,只能站在铁丝网前,破口大骂自家炮兵无能。
巡航舰“重庆号”威猛无比,号称“一炮干掉半个连”,但由于实战过程中,受制于距离和成本,再加上缺乏斗志的士兵,打了20炮就找借口溜掉了。
战机的话,只能说,威慑力挺足,但实战性,难评。
试问,每天从北平南苑机场起飞,跨越千里飞到战场,炸弹还没扔几个,就得原路返回,这样的作用其实微乎其微。
再加上当时东北野战军除了战士们素质较高以外,枪械装备也并非逊色。
还有吴克华、胡奇才这样的优秀将领守在一线,这场仗,打得是辛苦了些,但索性,打得威猛,打得漂亮。
既如此,一纵这个总预备队,自然也就没有出动的必要了。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
真实的战场上是有“战争迷雾”的,廖耀湘去彰武,就是因为不知道东野1纵的位置,怕增援锦州的话会迎头撞上1纵。如果1纵在塔山露面了,那廖耀湘就知道他增援锦州不会有太大障碍,他的机械化兵团一旦开始急行军向锦州开进,那攻城部队就危险了!总预备队不动,廖耀湘就不敢动,廖耀湘不动,攻城部队没有后顾之忧
动总预备队,意味着攻城部队要加速了,以前自损八百伤敌一千,现在要自损一千伤敌八十了。而且西线国民党没理由拖了,也会猛打。
底牌不出,威慑力就在。